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葡萄完全使用无机肥是否可行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74

帖子

1204 小时

在线时间

54

好友

大学四年级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昵称
张远远
UID
53809
鲜花
245 朵
农币
8084 枚
居住地
江苏 南京 溧水县 永阳镇
专职
种植户
发表于 2010-9-2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92#synet
从理论上应该说无机有机肥效是一样的,或者说没有本质区别,这是一个基点,理解了这个才能去想办法克服无机肥的缺点。在我们的潜意识和使用实践中无机肥有以下不足:1,浓度高,容易烧根,不死也会蹲苗(所有氮肥,KCL);2,营养单一,不全面,因为木桶效应产量品质差;3,土地越用越瘦,有机质递减,单位肥料增产效果越来越差;4,淋失多,污染地下水和环境;5,残留多,葡萄食用不安全;6,其实还有一个是无机肥也不便宜。针对上述问题要单独或综合解决:1,使用无机肥尤其对于幼树要少量多次,要化水浇比较安全(几乎所有易烧根的都可以化水);2,配方施肥,注意本地土壤的微量元素(Fe、Zn、Cu、Mn、B、Mo)、中量元素(Mg、Ca、S)的含量以及相互间的拮抗;3,是错误的认识,解决了2,长期来看有机质是增加的;4,有这种情况,但对环境的污染不占主要地位;5,同4的解决方法;6,是的,无机肥也很贵,但至少目前还是容易购买到的,省了人工,能解决大面积栽培的一个障碍,是合算的。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鹰潭
本帖最后由 aizaohua 于 2010-9-21 17:32 编辑

我觉得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土壤施肥不管下何种肥料(有机肥料或无机肥料)都是先到土壤再被被根系吸收的,土壤是根系的生长环境,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的不仅仅是土壤中各种矿物质元素含量,还有温度,湿度和空气,这些因素则为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所决定,矿物质含量再丰富,如果土壤板结缺氧,根系也是生长不好的,生长不好就不能有效的吸收土壤养分,根系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影响根系生长也就影响了植物生长。而单纯下化肥不仅不能改善土壤结构,还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等),使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破坏了土壤结构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起什么作用可以百度)。而有机肥呢,对土壤则。。。。。。。。。。。。。。。

土壤肥力概念

 

  土壤之所以成为绿色植物生长的自然基地,就是因为它有肥力。所以说,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出而也是士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养分、水分、空气、热量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植物良好生长不仅要求上壤中诸肥力因素同时供应,而且必须处在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农业生产中,人工调节土壤肥力,不仅要调控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还要创造适于植物生长的整个土壤条件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鹰潭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的能力以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 0.5%、0.01~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钾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吸收以后,必须迅速地得到补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即强度因素维持在一个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能进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养分元素的数量,通常称为容量因素。在实用中,养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换态的养分的数量(代换性钾、同位素代换态磷等)。土壤养分的实际有效性,即实际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数量,还受土壤养分到达植物根系表面的状况,包括植物根系对养分的截获、养分的质流和扩散三方面状况的影响。
  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物理因素对土壤中水、肥、气、热各个方面的变化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转化、释放及有效性。一般而言,在极端酸、碱环境、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存在或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及其他有毒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大多数作物都难以正常生长和获得高产。土壤阳离子吸附和交换性能的大小,对于土壤保肥性能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度通常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之间有一定相关。如土壤磷素在pH为6时有效性最高,当介质pH值低于或高于6时,其有效性下降;土壤中锌、铜、锰、铁、硼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一般随土壤pH值的降低而增高,但钼则相反。土壤中某些离子过多和不足,对土壤肥力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钙离子不足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使其结构被破坏,土壤的透水性因而降低;铝、氢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酸性反应和产生铝离子毒害;钠离子过多,会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和产生钠离子毒害,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们对土壤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②进行腐殖质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③进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来源。
  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增施[url=]微生物肥[/url]、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当季作物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对于某些低产土壤(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施肥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草原,维护生态平衡等。

一 土壤及其肥力概念

1.土壤

定义:覆盖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独立的历史的自然体: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的历史的自然体。

运动、开放的系统:是运动着的物质、能量系统,不仅在系统内部进行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转化。

生产资料、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产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人口、能源、环境、生态均与之有关)。

2.肥力

定义: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四大肥力因素)的能力,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包括协调与制约,所以需要人工调控)。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与本质特征(威廉斯)。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欧美日本学派认为肥力是土壤为植物提供的营养元素与扎根条件,而水分、空气、和热量仅是由土壤和环境共同提供,所以肥力不是土壤的本质)。

二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与功能

1.土壤的形成:

岩石风化―碎屑-微生物(吸收矿物质和水分合成有机物,生物固氮)-地表含氮有机物(与岩石的区别)-土壤-与环境物质、能量交换-土壤圈

2.土壤圈的位置(pedosphere)


土壤圈的位置

3.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土壤圈的功能

三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内容: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互相交叉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性质、分类、分布的规律。它包括:

1)土壤发生

2)土壤分类

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4)土壤调查、制图、土壤资源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

5)土壤生态系统

6)土壤环境与保护

2.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定位观测

3) 室内分析

4) 遥感技术

5) 地理信息系统(GIS)

6) 同位素示踪技术

四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与前景

1. 国外土壤地理学发展概况

道库恰耶夫是土壤地理学、地理景观学、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其贡献为:

1) 1883年发表“俄国黑钙土”,提出土壤是独立的历史的自然体,土壤学是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农业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李比希Liebig,土壤只是养分储存库,植物只是吸收消耗土壤养分。)与地质学(农业地质土壤学派-法鲁Fellow,土壤是岩石风化的疏松表层,随土壤的发育,风化淋溶作用增强,使土壤养分减少,肥力下降。二者均忽略了生物提高肥力的作用)的分支。

2) 把土壤形成与环境联系起来,提出成土因素学说,五大成土因素。

3) 从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历史的观点出发,发现土壤分布规律与纬线平行,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

4) 拟定土壤地理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

5) 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为土壤地理学奠定基础。

威廉斯在道库恰耶夫的学说基础上提出:

1) 土壤形成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对立统一的过程,且生物小循环起主导作用。

2) 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这种观点被称为土壤生物发生学派。

马伯特(Marbut)是美国土壤学奠基者,他提出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仍体现了土壤发生学观点,但其基本分类单元土系是以土壤形态为核心。40年代美国学者Jenny用函数式定量对土壤和环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60年代Smith对土壤形态、属性、分类进行定量研究,1975年出版《土壤系统分类》。

2. 我国土壤地理学发展概况

两千多年前,《尚书·禹贡篇》:土壤的生产性质、地理分布、土壤等级。土壤地理学最早文献。

稍后《管子·地员篇》:土壤分类最早文献。

《周礼》

《氾胜之书》

《其民要术》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近代土壤地理学,受欧美地质学派影响。30年代把水稻土作为独立土类划分,明确指出其与灰化土之区别。

1949年以后受前苏联发生学派影响。

3. 我国土壤地理学发展前景(自学)

五 我国土壤资源状况及相关问题

由于土壤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浪费与减少、农产品质量下降;化肥施用不合理、人口却在增加等等原因,严重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繁衍。所以土壤生态环境的调控与治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土壤地理学为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一).土壤资源状况:

1. 全国13土纲, 78土类

适合农业、林业共有15个土类,合263.1万km2(26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壤面积27.4%。

适合林业、林牧结合带共有11个土类,合243.4万km2(24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壤总面积25.4%。

适合牧业、牧林结合带共有10土类,234.5万km2(23466万公顷),占全国土壤总面积24.4%。

其余难利用22.8%。

2. 耕地面积:15亿亩(10000万公顷)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0%。

人均耕地0.1公顷(1.5亩),到2030年人口16亿,人均耕地0.8亩。世界人均耕地0.36公顷(5.5亩),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其中农业利用高产、稳产田占1/3,而中低产田占2/3,水稻土面积3067万公顷(4.6亿亩)。

3. 森林面积: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第7位,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第130位。我国人均林地面积是世界人均面积的1/5。

4. 草原面积: 我国草地面积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0%。退化面积8700万公顷,以120万公顷/年速度增长。我国人均草场面积是世界人均草场面积1/4,退化面积占我国草地面积18.25%。

(二). 生态环境恶化:

1. 水土流失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162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1/5。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每年以15万公顷的速度增长。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68万km2。

2.沙化面积:我国沙化面积17.6万km2,31.9%是近百年形成的,年沙化面积达2400 km2 /年,面临荒漠化土壤15.8万km2。我国沙尘暴状况:建国前50年17次;建国后五十年代4次;六十年代7次;七十年代13次;八十年代14次;九十年代23次;2000年3-4月间北京11次。

3.水资源:全球灌溉水只有水资源总量3%,其中3/4分布在两极,可利用<1%。人均水资源到2030年下降25-30%。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人均水量为世界1/4。2000万公顷土壤受干旱威胁。

4.环境污染状况:我国废水排放量368亿吨/年;烟尘1445万吨/年;污染土壤面积670万公顷;酸雨(SO2)影响270万km2/年。2030年CO2以及其他痕量气体浓度比上世纪多2倍;N2O以0.3%/年速度增加,CH4浓度0.2%/年速度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温度升高,其重要原因:我国水稻土的面积逐年增加,现在已达到3067万公顷(4.6亿亩)。83%的江河湖泊和1亿亩农田受不同物质污染。1982年,镉污染土壤面积20多万亩,每年生产镉米1亿多斤;汞污染土壤面积48万亩,每年生产汞米3.9亿多斤;农药污染面积1.9--2.4亿亩;氟污染土壤面积1000万亩。1亿亩农田受不同物质不同程度污染,每年因污染损失粮食1165万吨。近十年农膜、农药、化肥分别增长200%、150%、100%,而粮食却仅增长9%。

(三).人口资源:我国每年增加人口1600万;2000年达到13亿;2030年预计达到16亿。2000年底世界人口为62.41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为12.72亿,增长率为0.6%;发展中国家人口为49.69亿, 增长率为1.9%。

(四).粮食问题:

1.粮食数量问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达到4900 亿公斤。据FAO估计:发达国家粮食年增长率1.2%,发展中国家粮食年增长率3.1—3.7%,才能满足社会需求。2000年世界粮食需求量为21.3—22 亿吨,比1990年增加3.5 亿吨。

我国以人均400公斤/年粮食计算,每年需要粮食5.2亿吨,比1990年增加1.1亿吨,年增加2.2%。我国用占世界6.8%的土壤面积要生产出占世界23.6%的粮食,才能满足人民需要。2010年我国需要5600亿公斤粮食。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1/4,人均耕地将减少1/4,但是却需要增加粮食6400亿公斤。

2.粮食质量问题:

1) 部分粮食品种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剩余,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粮食供给矛盾由过去数量不足转为结构性不合理的矛盾;由全局性矛盾转为局部性矛盾。

2) 农产品质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差。水稻、小麦、玉米等多数农产品价格超过国际市场10—200%。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低。玉米、早籼稻区域性积压过剩。1997年我国粮食亏损1200亿元,1998年亏损400亿元。例如东北玉米含水量30%,而出口标准含水量为13—24%(因为东北土壤质量问题玉米不能早熟)。长江以南的冬小麦,以北的春小麦,南方的早稻均不好吃。其原因是南方土壤质量问题,例如缺少Zn、K等微量元素,土壤缓冲性能低等,造成作物品种退化。

3) 农产品品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食品安全性------土壤污染:

(2) 营养全面--------土壤缺素、养分比例失调;

(3) 高产、高效、优质--------土壤板结、退化、施肥、管理、灌溉、集约化生产;

(4) 可持续发展--------土壤资源保护;

(5) 新品种要求--------土壤质量提高。

(五).我国肥料现状与污染

1.我国是肥料生产与使用大国。近年来化肥生产与使用水平迅速提高。199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3118万吨,居世界之首,其中氮肥1882万吨;磷肥601万吨;钾肥235万吨;复合肥600万吨(中国农业年鉴1995)。但粮食总产量与化肥施用量未能同步增长,尤其1984---1994年,化肥施用量翻一番,而粮食增产9.1%。国内182个田间试验统计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28—41%,浪费大量氮肥,污染了土壤、地下水、地上水和大气。

2磷土壤6727万公顷(鲁如坤,1997),磷肥生产量居世界第2位。我国主要生产低浓度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它们占磷肥生产总量的80%。我国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10—20%,利用水平太低。磷肥后效长达5—10—15年,利用率为68%。

3.全国有1/3的土壤缺钾。

4.有机肥:我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国外土壤的1/3—1/2。而有机肥料利用率约为30%,大量的秸秆被焚烧,造成机场关闭,土壤缺肥,空气污染。

5.中量营养元素:全国土壤普查表明:我国缺硫、镁、钙的土壤面积分别为2670、553、2800万公顷,总面积约达602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5.8%、29.5%和63%。每年生产化肥156万吨S;80万吨MgO;720万吨CaO。

6.微量元素:我国缺少微量元素的土壤面积为15333万公顷,其中缺锌土壤面积为487万公顷;缺硼土壤面积为3333万公顷;缺铜土壤面积为4667万公顷;缺锰土壤面积为2000万公顷,分别占我国耕地面积的51%、35%、47%、21%。因为上述化肥当季利用率低,造成污染与浪费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鹰潭
千万不要拿水培或无土栽培和土壤栽培比较,因为水培或无土栽培的气温水分等都是在人为直接的完全控制中,而土壤栽培呢。。。。。
另外无土栽培毕竟只是小面积,大面积种植的还是土壤栽培,其生产成本也是天壤之别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375

帖子

3191 小时

在线时间

90

好友

★溉帮★八袋长老

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Rank: 21

昵称
嚓咔咔嚓
UID
22276
鲜花
23060 朵
农币
89552 枚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0-9-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101#太阳不锈1999
这些我小学一年级时也知道了。

参加活动:1

组织活动:0

4663

帖子

1377 小时

在线时间

99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小马哥
UID
20830
鲜花
8689 朵
农币
103389 枚
居住地
山东 烟台 蓬莱市 登州街道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10-9-2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84# 马起林  
你也是不懂装懂啊,你怎么知道无机肥种出来的就差。
太阳不锈1999 发表于 2010-9-21 11:17

希望你拿出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呵呵,这样的人见得多了,不足为怪。
真话不说全,假话全不说。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希望果友们就事论事,不要涉及其它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74

帖子

1204 小时

在线时间

54

好友

大学四年级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昵称
张远远
UID
53809
鲜花
245 朵
农币
8084 枚
居住地
江苏 南京 溧水县 永阳镇
专职
种植户
发表于 2010-9-2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106#马起林
其实我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说明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纯无机肥栽培的重大意义,我也说错你们了,对不起。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小崔和春风兄。二位一直强调有机质。水培和沙培法哪来的有机质。我的理解是就把土壤当做一个肥料氧气和水的载体。就好比电脑的内存。只是暂存。水培靠的就是营养液。流动起来后更是富含氧气。我觉的我的比喻还是比较 ...
一浪更比一浪浪 发表于 2010-9-15 18:19

我的理解是就把土壤当做一个肥料氧气和水的载体,这句话理解是对的,关键问题是土壤结构差的土壤是不能胜任肥料氧气和水的良好载体的,比如说沙性土壤,透气是好,但如何保肥保水,有着“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的南方大面积的红壤,保水保肥性能可以啊,透气性呢,这样的土壤怎么办,只有多下有机肥把土壤改良成理想的团粒结构才能达到你所说的良好的肥料氧气和水的载体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土壤结构的类型、特征及改良
  ①块状结构体: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走私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适时耙耱,冬季冻土后,辗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掺河沙或炉渣灰来改良。   ②片状结构体:水平面排列,水平轴比垂直轴长,界面呈水平薄片状;农田犁耕层、森林的灰化层、园林压实的土壤均属此类。不利于通气透水,造成土壤干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松土施用有机肥,公园街道绿地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可进行透气铺装、种植地被植物或进行必要的围栏保护,结皮和板结的可采取适墒深翻,增施有机肥解决。   ③柱状结构体和棱状结构体:沿垂直轴排列,垂直轴大于水平轴,土体直立,结构体大小不一,坚实硬,内部无效孔隙占优势,植物的根系难以介入、通气不良、结构体之间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过深翻施肥和深翻种植绿肥。   ④团粒结构体:这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结构体土壤类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价值。其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累积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温度,并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长伸长条件。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什么是土壤结构
  观察土壤剖面中的结构类型,可大致判别土壤的成土过程。如具有团粒结构的剖面与生草过程有关;淀积层中有柱状或圆柱状结构则与碱化过程有关。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水、气、热以及养分的保持和移动,也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须根据不同土壤存在的结构问题,相应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耕作、轮作、灌溉排水等措施。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编辑本段土壤结构的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土壤结构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二、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腐殖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腐殖质既含有氮、磷、 钾、疏、钙等大量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吸水保肥能力很强,一般粘粒的吸水率为50—60%,而腐殖质的吸水率高达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   (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腐殖质为微生物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量,又能调节土壤酸碱反应,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五)刺激作物生长发育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腐殖酸、有机酸、维生素及一些激素,对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呼吸和对养分的吸收,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残留的根茬。 许多社队采用柴草垫圈、秸秆还田、割青沤肥、草田轮作、粮肥间套、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应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 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l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机质 作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只有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烂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二)分解矿物质 例如磷细菌能分解出磷矿石中的磷,钾细菌能分解出钾矿石中的钾,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气在空气的组成中占4/5,数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类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们死亡和分解后,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两种,一种是生长在豆科植物根瘤内的,叫根瘤菌,种豆能够肥田,就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类单独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气,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会产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放到空气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损失。 实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料、给过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发挥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结构
四、土壤水分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大大小小蜂窝状的孔隙。直径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度。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 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应在分墒后及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锄头有水”的科学道理就在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黄墒以下时,毛管水运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气化方式向大气扩散丢失。这时进行镇压(碾地),使地表形成略为紧实的土层,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断的毛细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减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扩散损失,所以群众说“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镇压后耱地,使耕层上再形成一个平整而略松的薄层,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极大的影响。生产上应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晒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在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V.V.Dokuchaisv)从土壤发生学的观点,认为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006

帖子

1264 小时

在线时间

196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昵称
浙江人老戴
UID
44557
鲜花
539 朵
农币
2347 枚
发表于 2010-9-2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的能力以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 ...
aizaohua 发表于 2010-9-21 13:52
83%的江河湖泊和1亿亩农田受不同物质污染。1982年,镉污染土壤面积20多万亩,每年生产镉米1亿多斤;汞污染土壤面积48万亩,每年生产汞米3.9亿多斤;农药污染面积1.9--2.4亿亩;氟污染土壤面积1000万亩   
   我又要骂人了   谁导致这些的呢
未来的一年多都在老家了,浙江江山市做猕猴桃和无花果,这里应该天时地利人和。以下资料以后修改“ ”只交有德之人。。。。。 http://shop33570144.taobao.com信誉度四钻的淘宝店暂时冬眠中,十年老店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006

帖子

1264 小时

在线时间

196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昵称
浙江人老戴
UID
44557
鲜花
539 朵
农币
2347 枚
发表于 2010-9-2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再百度氯化钾:注射死刑也是用的这个?不知真假和用量。
synet 发表于 2010-9-21 11:50
应该是氰化钾
未来的一年多都在老家了,浙江江山市做猕猴桃和无花果,这里应该天时地利人和。以下资料以后修改“ ”只交有德之人。。。。。 http://shop33570144.taobao.com信誉度四钻的淘宝店暂时冬眠中,十年老店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3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正确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化肥用量的稳步增加,肥料的增产能力和利用率却不断下降,相应的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和损失则持续提高,尤其是集约化农业生态系统中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造成的环境危害已成为肥料使用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鉴于目前施肥量仍在持续增加,因此,有必要对施肥引起的环境影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合理施肥不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氮素的流动性大,不易在土壤中驻留,因而,施入土壤未被作物吸收的氮常以淋洗、田间排水、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尤其是硝酸根离子,土壤对其吸附力微弱,在土壤中很易随水由土壤剖面上部向下淋洗。硝酸盐淋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土壤中有硝酸盐的积累;二是有下渗的水流,使硝酸盐随之迁移。一般土壤质地轻、结构疏松、降水或灌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土壤有充足的硝态氮累积,就易于发生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因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的来源既包括直接施入的硝态氮肥,还有有机氮和铵态氮硝化作用产生的硝态氮,在有机肥使用量过高的情况下,即便不使用化肥同样可以引起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而施用氮肥并不一定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并不会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如在华北小麦—玉米作区每季作物施氮量小于225kg/ha时,对地下水是安全的,否则可能威胁到地下水的质量。在西北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虽然土壤中有硝酸盐存留,但由于降雨量小,地下水埋藏深,硝态氮淋洗也不构成对地下水污染威胁。但在氮肥投入过量情况下,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明显的,尤其是高度集约化区域。国外大多数农牧区地下水硝态氮的增高主要来源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如西欧国家22%耕地地下水中硝酸盐超标,早已成为世界上硝态氮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美国威斯康星州17~26%的农区水井硝酸盐超标。阿根廷Pantanoso盆地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高达36%。我国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调查显示,近约半数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标准(50mg/L),尤以集约化蔬菜种植区更为严重,甚至造成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达数百mg/L。  施用化肥不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库、海湾和滞留河流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的水体内氮、磷和碳等营养元素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的异常增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随之大批死亡。氮、磷是引起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一般来说,在封闭性湖泊和水库的水中氮浓度超过0.2mg/L,磷浓度达到0.02mg/L即可引起“藻华”现象发生。近年来,我国近海和湖泊“藻华”现象频繁发生。1987~1989年,22个湖泊中富营养化的已占63.6%。五大湖泊中,富营养化已呈发展态势,其中巢湖已进入富营养化阶段,太湖、洪泽湖正向富营养化阶段过渡,鄱阳湖已趋于中营养化阶段。我国130多个大中型湖泊已有60多个遭遇富营养化问题。就河流来说,我国532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铵态氮污染。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的迁移,这当中,肥料(含有机肥)的贡献率为11~19%。  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氮、磷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含氮磷的工业废水和农田氮磷肥。我国地表水中80%以上是铵态氮,其主要来源是畜禽或人粪尿等有机肥,化肥不是最主要的贡献者。如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氮素对地表水的污染负荷量占氮素化肥施用量的11.4~16.8%。但就地表水硝态氮的污染而论,氮素化肥的贡献率高达35~50%以上。但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化肥的大量投入和土壤中氮素的残留是地表水氮素的重要来源。如荷兰输入到地表水体的氮中60%起因于农业,丹麦河流氮输入的94%来自于农业,这主要与其农场大量投入化肥有关。美国密西西比河1980~1999年每年排泄到墨西哥海湾的氮量是1955~1970年的3倍,其原因主要归因于化肥用量的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农业是地表水氮素污染的重要来源,化肥即便不是主要贡献者,但在地表水氮污染中也起重要作用。  在大多数淡水系统中,其初级生产能力受到磷水平不足的影响,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水体中磷的最主要输入源为农业,一些地区农业非点源磷所占污染负荷比高达70%。欧洲一些国家的水体中,农业释放出的磷占污染负荷的24~71%。美国湖泊的磷来自农田的超过60%,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首要原因。英国、荷兰也都认为农田磷素是水体磷的主要来源。我国太湖流域农田磷的贡献率为11%,而山东南四湖农田磷污染负荷比则高达68%。  国产磷肥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多数磷矿如磷灰石尤其是沉积型磷灰石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和镉,沉积型磷灰石的磷含量高且生物有效性大,是制造磷肥的主要磷矿。磷矿石中的镉在制造磷肥过程中,大部分进入产品,在磷肥施用过程中持续在土壤中累积。磷矿粉在南方酸性土壤肥效很好,成为土壤镉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我国磷矿石含镉量很低,因而长期施用国产磷肥,带入土壤的镉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普通过磷酸钙和磷铵是我国磷肥主要品种,其含镉量约为磷矿石含镉量的60%左右,在正常施磷量的情况下,每年随磷肥进入土壤的镉量不到土壤有效镉含量的1%。所以施用国产的这些磷肥一般也不会造成土壤镉污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生产磷肥的磷矿石不少是进口的,因而对长期施用磷肥可能导致的镉污染问题应予以重视。我国磷矿中含量较高的重金属元素为锌、铜、钴和镍等,在湿法生产磷肥的加工过程中,有60~90%的重金属进入肥料。但按照目前磷肥施用水平,每年带入的重金属量只有最大允许量的数千分之一,因而也不致造成这些重金属的污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有机肥还是化肥,只要科学施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有关各种作物推荐施肥的研究成果可供利用。但鉴于当前施肥现状,施肥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是存在的,部分地区问题还很严重。因而,对农业问题必须给以足够重视,有必要加大农民的科技教育力度,扩大现有成果的示范推广,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技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巨晓棠寇长林

评分

参与人数 2农币 +15 收起 理由
土葡萄 + 10 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农产品将面临严重的重金属 ...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3

帖子

5512 小时

在线时间

297

好友

★农艺师★

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Rank: 36

昵称
aiai
UID
11454
鲜花
3788 朵
农币
10259 枚
发表于 2010-9-2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本帖最后由 aizaohua 于 2010-9-23 20:28 编辑

浅析我国农业土壤表层的生态环境


2010-08-26 | 作者: | 来源: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众所周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应该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土壤以及农业表层土(土壤植物营养层)。可眼下人们对耕地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已经严重损害了土壤结构。2001年的环境质量公报显示【1】,我国农业土壤的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损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沙化、酸化速度惊人

  从全球荒漠化的扩展速度来看,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作物。而在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20年间荒漠增加了1500平方公里 ,80年代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3460平方公里,目前总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2】造成荒漠化的很大的原因是大量砍伐,肆意放牧,垦荒等。从历史上的教训来看,如在秦汉时期,随着秦朝势力的强大,以种植业为主的汉民族向北推移,对草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了北部许多草原和绿洲沙漠化,例如:乌兰布赫草原沙漠化、吉居延海绿洲沙漠化。【3】又如在清朝末年,由于人口达到4亿多人,人均粮食不足,由此带来清朝末年的大面积垦荒,大面积的人工植取代了自然植被,造成中国的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现阶段的我国,为了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人们不得不在短期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产量。结果是过度利用了土壤表层土这种“可更新”的资源。由于长期忽视了保护土壤的必要性,大量表层土被冲走,或者被风吹走,农业系统中土壤的损失则更为严重,每年每亩损失达到几吨的程度。公报显示如果是草原和森林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可以通过自然腐殖化过程自我补偿。但是,由于我们大面积地破坏自然植被和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其创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然,通常是通过几百年或几千年才可以产生出现今我们厚厚的土壤层,而认为的行为加剧了土壤流失的速度。农业经济学家来斯特。布朗说过,耗尽了石油储量,文明世界还可以维持下去,可是耗尽了全世界的农业表层土,文明世界就无以为生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那么今天的繁华都市到明天只会留下一些“荒芜了的古神殿”。柏拉图描述了希腊兴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时代间雅典土地所发生的变化,先前富饶的土地只剩下一付病秧秧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蚀殆尽,剩下的只有光秃裸露的骨架。当时每年滋润土地的雨水,毫不留情的把这些光秃秃的地上土层冲到海里【4】。希腊古城中现在已经荒芜了的古神殿,正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如不想再经历同样的道路,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来保护我们宝贵的农业表层土资源。

  关于我国土壤酸化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比上世80年代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在南方地区更为严重。尽管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引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产生的酸化污染,其主要表现为氮肥特别是大量铵肥的长期大量地使用,铵离子进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逐渐酸化。铵离子能够置换出土壤胶体微粒上起联结作用的钙离子,造成土壤颗粒分散,从而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大量施用氮肥,也给土壤引入了大量非主要营养成分或有毒物质,如硫铵中的硫酸根离子和氯铵中氯离子,或尿素中的有毒物质缩二脲,它们对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有抑制或毒害作用。土壤酸化不仅破坏土壤性质,而且会促进土壤中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释放迁移或使之毒性增强,使微生物和蚯蚓等土壤生物减少,加速了土壤一些营养元素的流失。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农场长期使用氮肥,表土PH值由5.0降到4.3,土壤板结普遍严重,有的已经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5】

  2、土壤老化、土壤肥力下降

  “凡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由于我们在前几年过多的利用化学肥料来提高农作物的产出,过度的摄取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减少急剧,使得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了现今人们普遍认为的米不香、瓜不甜、果无味等。土壤老化、土壤肥力下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为高产量的农作物从土壤中携带出的养分量与施人土壤中的养分量不协调,主要是由2个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土壤表层土的侵蚀。现代农业兴起以后,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之间的关系,造成违背生态规律,片面追求农业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在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往往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结果造成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状况日益恶化,由于毁林毁草开荒,土壤侵蚀加剧,导致的土壤养分退化和生产力降低,已成为制约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壤中除了N、P、K大量元素以外,还有一些常量元素(Ca、Mg、A1)和微量元素Cu、Zn、Mn、Fe等也是植物生长必需的重要部分,这些元素同时也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当绿地被人为开垦耕种后。破坏了有机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有机质和N、P、K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养分严重流失,生物活性降低。因此,林区草地被人为开垦破坏后,土壤侵蚀带来土壤养分流失,导致了生态环境演变。

  二、人们施肥的不合理。在我国,迫于人口压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片面追求高能量的输入和产出,但是由于农业耕作对象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了农业土壤表层土质肥力的恶化。使用化学肥料可以暂时掩盖损失掉的土肥。但是化学肥料不能代替土壤中的自然肥力。一般说来,农作物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氮(N)、磷(P)、钾(K)三种以及一些。土壤里这三种元素需要我们人为的增加其含量,其余30种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镁等都可由土壤供给。

  而我国施肥时一般是以氮为主,磷次之,钾最少,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在生产中,我国很少单独施用钾肥,施用的有机肥料中钾素含量也比较低,钾素养分在土壤中入不敷出的问题日益突出【6】,同时造成土壤中的氮量元素逐年增加,磷元素不断积累的现象。尤其在连续施用同一种类或性质相近的肥料时,农作物对肥料的选择性吸收就造成一些养分迅速减少,另一些养分逐渐积累,加速了土壤养分不平衡。农作物的长期生产,将会使得土壤的养分平衡及比例失调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由于土壤中养分不平衡和其比例的失调,某些过剩的化肥元素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同时存在随雨水冲刷流失而污染周边的环境的危害。化肥元素大量积累对农作物生产极为不利,会造成农作物的病害,降低产量和品质。这就是我们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偏高的原因之一。例如农产品中硝酸盐超标主要是过量使用氮肥所致,而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可大大降低硝酸盐含量。另外,在栽培方法上运用不当,也易造成硝酸盐累积。如催生栽培方法中,大量使用氮肥和生长激素,使得作物(特别是瓜、果、菜类)的生长期大大缩短,其中肥料中的氮素不能充分在光合作用中形成蛋白质,导致硝酸盐大量累积在瓜果菜内。【7】

  3、重金属污染严重

  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 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有资料显示,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主要是降低了作物的品质,同时也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关于重金属对土壤系统的污染研究目前已进行得很多,作为重金属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因而常在土壤中积累,含量较高时能降低土壤酶活性,使之失活。超过一定量的重金属能抑制土壤呼吸作用的进行,能破坏参与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蛋白酶、肽酶和其它有关酶的功能,同时还能在植物体内大量富集,也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有毒害作用,如在日本发生的著名的“骨痛病”事件。另外,据土壤一植物根际营养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以及施用的厩肥、人粪尿和绿肥中的很多营养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只有变成可溶性物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完成这种功能的就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糸状菌等各式各样的微生物。 例如 磷细菌微生物,能分解一些含磷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可溶性磷肥。硅酸盐细菌能把钾从含钾丰富的石块中分解出来溶解于水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污染和微生物在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实现重要的任务。植物遗体等有机物的一大半,都是由这些土壤微生物分被解成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循环利用。所以说,如果土壤微生物失去机能的话,这个循环中断,可以说说生态系统被破坏了。重金属土壤污染,不仅仅只是通过污染作物和污染地下水影响人类的健康,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受到影响。在重金属污染或土壤酸性化的土壤中,有细菌和放线菌减少,糸状菌增加的倾向。重金属和酸等污染物的增加打乱了土壤生态系内的微生物间相互影响构成平衡的生态系,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的变化,降低了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机能,为了说明真相,日本的学者服部浩之比较了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糸状菌的有机物分解能力。其结果如图1,在细菌,放线菌,糸状菌中,接种放线菌时氨生成量多,糸状菌的生成量不超过放线菌的1/5左右。这个结果可以显示菌群分解有机物活性的不同,重金属和酸性化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暗示着对有机物的分解机能发生变化。实际上,向土壤添加各种浓度的重金属,调查看看微生物数量、土壤的有机物分解量,就能确认放线菌数量的减少和有机物分解量的减少相对应,。这样地,土壤污染是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有机物的分解机能【8】。关于重金速污染物影响微生物的未知点很多。我们有待于将来进一步讨论。

  4、农药污染触目惊心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近年来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0余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接近1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并且在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量一般高达为50%~60%.大量农药的大面积喷洒对土壤的污染可以看作是一种 “面源污染”。同时大多随地表径流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农药进人土壤的途径主要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 (如使用除草剂、拌种剂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间接进入土壤的(如防治病、虫、草害喷洒于农田的各类农药,有相当部分落入土壤表面;农药随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9】

  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从历史原因来看,主要是我国以前使用的农药都是广谱,杀灭性强、持效期长的品种,尚未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管理方面侧重对农药质量及药效的监督。缺少农药安全性评价,缺少对农药毒性的监测系统。由于对农药毒性了解和监督不够,造成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六六六的使用量长期占我国农药总量60%以上。严重污染土壤农业生态环境。另外由于有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农药使用不当,在使用技术上单纯追求杀虫、杀菌、杀草效果,擅自提高农药使用浓度,甚至提高到规定浓度的两三倍,大量过剩的农药导致直接接纳农药和间接接纳植物残体的耕种表面土层中农药大量蓄积,形成一种隐形的危害。同时在土壤中残留期长的农药残留物质对后茬作物也造成污染。如80年代使用的六六六现在仍可在土壤中测定出来。这些农药将直接污染土壤和作物,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人体生理过程的致命恶变。【10】

  总结

  1975年《美国农业研究计划书》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美国农业在环境和能源压力面前的新变化。该计划书指出:“改造农业技术是世界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途径。重点应放在提高可更新资源的产品产量上,增加可更新资源对食物、饮料和工业的生产力,应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农业研究上要求投入不可更新的资源最少,而获得的产量最多。”日本科学家也提出了要改变偏重于“无机农业”的做法,而转向“有机农业”的发展,以防止可更新的土壤耕种表层土转变为不可更新的资源。作为对策,我国在保护农业土壤资源方面也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我国土地资源比较严峻的现状,严格保护现有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和土壤肥力。为此必须发扬和坚持我国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注重实施农家肥的优良传统,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强保水保肥。

  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如《沈氏农书》把养猪、酿酒、种庄稼联系到一起,指出: “相继而生成,相资以利用”,这正是我们所强调的物质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以促使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在当今我们更要大量地发展生态农业,尽管有时会与经济效益相抵触。

  3、加强水土保护,植树种草,提高森林和植被的覆盖率,促进我国农业向良性发展。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狂风暴雨和径流对地面的冲刷,缓和风雨侵蚀。特别要在山区坡耕地和梯台地中大量种植,固土护坡护埂,防止水土流失。

  4、积极发展农业新技术,科学种田,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的人口压力下,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技术,科学平衡施肥,科学地增加和补充中、微量元素。

评分

参与人数 1农币 +5 收起 理由
宁录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果玩童
头像被屏蔽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93

帖子

27 小时

在线时间

3

好友

禁止发言

UID
29196
鲜花
-2607 朵
农币
-516 枚
发表于 2010-9-2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运城
使用砧木嫁接苗,施肥中可以使用复混肥,现在有那种有机无机混合的果树专用肥。田间生草还田也很好的。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98

帖子

112 小时

在线时间

11

好友

小学五年级

Rank: 6Rank: 6

UID
59545
鲜花
10 朵
农币
1042 枚
居住地
重庆 璧山
发表于 2010-9-2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我就施了不少的有机肥,但别人只施了无机肥,果子却比我的大,口味并不比我的差。我觉得施有机肥只是一个心里安慰,施有机肥与施无机肥的感觉不出太大差异。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93

帖子

39 小时

在线时间

1

好友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UID
57400
鲜花
-1 朵
农币
502 枚
发表于 2010-9-2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眉山
有机肥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器”。
  好比吃“五谷杂粮”的人,并不一定比不吃五谷杂粮的健康(天天吃牛肉的欧美人还更强壮,用激素的运动员跑得更快),要健康除了五谷杂粮,还要有其他合理的蛋白质,脂肪,等其他营养,还要合理的运动,愉快的心情......
   有机肥对于农业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提供了作物生长的最接近它进化过程的环境.
   好比让你上CCTV的舞台,你演的不好,但你不能说CCTV和坝坝舞台差不多讪.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5547

帖子

3564 小时

在线时间

106

好友

★溉帮★六袋长老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昵称
品种控
UID
56998
鲜花
916 朵
农币
28150 枚
居住地
浙江 金华 义乌市 江东街道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0-9-2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金华
打个比方:把有机肥当作中药,无机肥当西药来看如何?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006

帖子

1264 小时

在线时间

196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昵称
浙江人老戴
UID
44557
鲜花
539 朵
农币
2347 枚
发表于 2010-9-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打个比方:把有机肥当作中药,无机肥当西药来看如何?
jys1679 发表于 2010-9-26 19:08
有些道理。。。。。
未来的一年多都在老家了,浙江江山市做猕猴桃和无花果,这里应该天时地利人和。以下资料以后修改“ ”只交有德之人。。。。。 http://shop33570144.taobao.com信誉度四钻的淘宝店暂时冬眠中,十年老店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8-2 15:48 , Processed in 0.047884 second(s), 8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