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3|回复: 0

[栽培技术] 泡泡树繁殖与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万

帖子

5675 小时

在线时间

246

好友

★版主★

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

UID
12392
鲜花
40481 朵
农币
298657 枚
居住地
新疆 和田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07-12-7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

泡泡树繁殖与栽培技术
.
1 具有商业价值的栽培品种
       肯德基州立大学泡泡树研究基金会在16个不同地点建立了来自18个不同气候区的种源果园、家系果园
以及27个嫁接无性系,进行地理变异研究及无性系对比试验,这27个无性系是美国目前泡泡树栽培品种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现将它们的主要指标介绍如下(表2) 。
2 繁殖技术
       泡泡树实生苗生长较慢,主要靠无性系繁殖方法培养苗木,如劈接、皮接和芽接,其中芽接是最好的方法。
其它无性繁殖技术(如根插、硬枝和嫩枝扦插、组织培养等)则很少获得成功 。
当苗木地径至少有铅笔粗并活跃生长时即可进行嫁接。冬季采集的休眠幼芽必须已经过低温阶段,不能在砧木上嫁接花芽。如需贮存,将枝条接穗部封石蜡放于已标记的聚乙烯袋中,并热封,在这种情况下,接穗能在冰箱中保存达3个月,不能让接穗干枯,但也不能用湿毛巾或向塑料袋中加水,这会导致微生物过量生长。无性繁殖时大芽比小芽有更高的成活率,进行芽接时,尽量做到接穗的直径和砧木的直径相匹配,最好将芽接在砧木节间光滑的一边,因为植株芽在砧木上相对或交替出现且分枝在水平面上。在2周内,芽将开始扩展膨胀并穿透薄膜或只在膜片下扩展,在后一种情况下,用锋利的刀片纵向划割,膜片很容易除去。一旦幼芽开始生长,建议将砧木截干到30~60 cm高,留下4~6片生长健壮的叶片,以便进行井合制造营养物质。同时,抹去砧木根茎上所有的竞争芽,这一程序可减少顶芽优势,使芽快速生长,以维持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及其它营养物质,提供给正发育的接穗幼芽。截短砧木刚到芽的部位会减少接穗芽的生长,当接穗芽(枝)长到30 cm或更长时,除掉砧木接点上下部的叶子,并截至砧木嫁接部位上部20~25 cm。
胚胎培养也是一种繁殖技术,种间或属问杂交种的保存即可利用此技术,否则,这些杂交种会因为不相容而夭折(失败),无法存活。
3 田间栽培技术
       树木种植应选取树苗休眠期。春秋两季均可种植,但在秋季种植比春季更危险。为确保秋季成功种植,树木必须经过充分硬化和完全地适应性锻炼(例如自然落叶),在初霜冻前种植。
春季种植,因为树木已经历了低温需求阶段,比较容易成活。在湿的、粘的土壤钻孔,会导致孔壁碾光,阻止根系穿透进人土壤,土壤应该排水良好、深厚、肥沃并具微酸性(pH 5.5~7.O),种植前最好进行土壤测定。栽后立即灌水以使根与土密切接触,移植生长这1年幼树必需得到足够的水分。
在田间幼树生长的第1年给予庇荫会使定植与生长更好,这可通过在人工更新造林时利用树木庇荫来实现。树木庇荫有很多益处:1)减少人射的光强度;2)减低风速;3)保持水分;4)避免食草动物为害;5)保护不受除草剂毒害。
       Kist等在美国南部用泡泡树杂交种Tainung的2年生苗按2 m×1.8 In、2 m×2.0 m、2 m×2.2 m、2 m×2.4 m、2 m×2.6 m、2 m×2.8 m 6种密度造林,研究早期丰产模式,造林后第3年较高产量的密度为:2 m×2.0 m、2 m×2.2 m、2 m×2.4 m,其单株产量分别为:14.74 kg/株、17.02 kg/株、17.29 kg/株。北方一些地区也采用2 m×5 m的株行距造林,以利于通风透光和机械化作业。
       美国在泡泡树的良种苗木繁殖技术方面研究得较为透彻,如种子处理、遮荫、断根、施肥、苗木越冬、包装运输、栽植时间、栽植技术等。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13 15:38 , Processed in 0.060329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