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溉帮★五袋长老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2938
603 小时
1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学一年级
1855
266 小时
0
抽空耙土 发表于 2023-11-01 00:26 那就用稻壳拌土,几块钱10斤,一大堆。两广南阳台和露台我更倾向于5月翻盆,北阳台可以秋冬换盆。因为10月到次年4月两广地区气温不低,无花果不落叶可以继续生长和挂果,而且这段时间气温适宜雨水少,无花果的品质更高。5-9月雨水多,尤其是6-9月高温高湿不避雨种植无花果容易裂果烂果,结的果大概率也吃不到,这段时间让树长枝叶积累营养,8-9月后出的果子成熟期可以避开高温高湿季节。
1482
1529 小时
科沃 发表于 2023-11-01 06:25 一直用花生壳拌土,还是容易积水,花生壳吸饱水后和泥土混合,土壤含水量挺高,适合暴晒地方。没用过谷壳,一直看渔夫前辈用谷壳,准备试试。另外花生壳之前查资料,似乎有营养,谷壳目前看到都说没营养
抽空耙土 发表于 2023-11-01 07:53 花生壳、谷壳、椰糠都保水,主要让土壤疏松,多雨地方最好添加一些珍珠岩或者蜂窝煤渣,花生壳腐熟后可以变成肥料,谷壳、椰糠不容易分解几乎没肥效,三种材料里面谷壳最便宜,还可以用来铺面或垫底一材多用,花生壳最好也最贵。花生壳和谷壳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添加比例大夏天要注意。三种都可以用,哪种容易得到或者便宜用哪种。
农艺达人
5792
6040 小时
28
科沃 发表于 2023-11-1 06:25 一直用花生壳拌土,还是容易积水,花生壳吸饱水后和泥土混合,土壤含水量挺高,适合暴晒地方。没用过谷壳 ...
1784
329 小时
1129
323 小时
山村渔夫 发表于 2023-11-01 09:01 小伙子:老农点拨你一下。 ◆你说的现象是事实——粘性土本吸水性强,加入吸水性更强的有机质颗粒混合,由于混合后内部仍致密、且所受辐射热小——大量水份难蒸发。你说的问题不出在有机质颗粒上,是你采用了太粘的泥土、改良不得法之故。 ◆咱们川渝地区小丘陵多由泥岩、俗称红土地构成,其风化土吸水性、沥水性适合休闲盆栽。另、去山上挖土——多数是沥水性好的砂质土,稻田、河沟中间中的土多为泥——可改良、有难度,最简单——工地上用的沙。 ◆老农做了好几百张图片、写一本书完全没问题,相比夸夸其谈的砖家所写、完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有的网络文章或论述、不切实际的贩言多多多——把本简单的休闲种养整复杂了、如小孩的儿戏,这几张图片、有兴趣可仔细读一读。
大学毕业生
6432
434 小时
★溉帮★九袋长老
4786
954 小时
3
★百户长★
4万
752 小时
抽空耙土 发表于 2023-10-31 23:38 和我去年储水盆的情况一模一样,纯田园土或者田园土太多基质浇水后板结不透气。要改良有以下步骤可以参考:1、底下有排水口铺1-2层陶粒,陶粒的缝隙用珍珠岩或者稻壳、蜂窝煤渣填充(这点很重要,我直接加土翻盆时发现土渗入陶粒缝隙一样板结) 2、介质用园土加珍珠岩、发酵羊粪、花生壳、稻壳等拌土,让土壤疏松透气 3、翻盆时底下先铺一层介质,中间放有机底肥(秋冬不发酵也可以,但是容易生虫),上面再放一层介质隔开果树与有机肥,骨粉、缓释肥随机,然后定植果树 4、表面铺上厚稻壳或者其它覆盖物保湿,南方多雨建议稻壳中间高四周低,大雨时过多的雨水沿盆壁引流,最大限度减少冲刷土、肥 5、植株定植时尽量贴近一侧盆壁,空出来的盆面可以根据盆的大小埋入一个加仑盆(用配套的托盘做盖)或者底部和侧壁多孔的广口瓶做储肥罐,枯枝烂叶、厨余垃圾等随时添加,也可以拌一些堆肥菌促进分解,麻烦一些的可以养一些蚯蚓分解有机肥,平时可以从储肥罐施肥或者浇水 6、因为首次定植埋了有机肥可能招虫或者土壤本身有害虫,第一次定根水我加了敌百虫和辛硫磷杀虫 7、等土壤沉降差不多了用竹竿在植株周围钻一圈透气孔。暂时就想到这么多,还请邦友们继续补充。这几个周末正忙着翻盆,手太脏也没拍照,文字描述有些抽象,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初中一年级
305
117 小时
抽空耙土 发表于 2023-11-1 00:26 那就用稻壳拌土,几块钱10斤,一大堆。两广南阳台和露台我更倾向于5月翻盆,北阳台可以秋冬换盆。因为10 ...
郎口 发表于 2023-11-16 09:02 煤渣不用花钱买的,早餐铺,凉茶铺烧炉子用的煤饼,烧完了都是扔的,随便捡。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7-20 19:48 , Processed in 0.043918 second(s), 6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