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摘要:简要分析了目前PCR检测法、嫁接传染法及田间诊断法在柑桔黄龙病诊断上的优劣比较。在田间实践的基础上从初发病树的各种特异性黄梢、中后期病树的特征性病状、病树发病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柑桔黄龙病田间诊断的依据,以及提高田间诊断准确性的辅助措施。
柑桔黄龙病在发生已有百年以上历史,老病区的柑农对该病的特征性病状早已有认识。潮汕地区的柑农早在100年前就看出“黄龙”(黄梢)是该病典型的病状特征,所以将其称为“黄龙病”。
广州地区的柑桔种植者,也看出新梢叶片黄化是该病的重要特征,所以称之为“鸡头黄”病。然而,引致田间柑桔树黄化的因素有许多种,而且有些黄化与黄龙病引致的黄化有一定的相似性,致使以田间病状为判断基础的田间诊断带来复杂性。
因此50多年来,人们从各个方面研究,试图寻找一种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经多年研究和实践,目前被公认比较准确、稳定和切实可行的诊断方法,只有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嫁接传染法和以病株特异性病状为依据的田间诊断法3种。
1柑桔黄龙病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比较 1.1PCR检测法PCR检测法是一种直接测定病原菌是否存在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快速鉴定方法,而且可以测知已受感染而未显病状处于潜育期中的带病树,使之可以直接用于苗木检疫。但这项检测技术目前只能在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内完成,还不能在基层生产单位中普及应用。
1.2嫁接传染法嫁接传染法是当今检测黄龙病的最可靠方法。采用规范的实验方法,可获得百分百的准确率。即在防虫网室内将可疑病树的病枝芽条嫁接于指示植物(如甜橙、沙糖桔、酸桔、蕉柑、椪柑、贡柑)的无病实生苗上,在28~32℃的环境中培育,观察从砧木长出的新梢有无黄龙病的特异病状,从而做出判断;嫁接诊断法的缺点是花时间较长,在加大接种量和给予最适孵育条件下最短也要60~90d才出现病状。长则6~10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结果。
1.3田间诊断法田间诊断法是最早应用的鉴别方法,在未获知嫁接传染法之前,更是鉴别黄龙病的唯一方法。由于简单、易行,无需任何专业实验设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仅凭借病状特征,就可以在田间当即作出诊断,是目前最迅速的鉴定方法。
所以至今仍然是大多数生产者和研究者乐于采用的鉴定方法。此法最大的缺点是必须要有特异性病状,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是可以通过对该病的病状特征、发病程序、田间传播和蔓延特点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性措施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2田间诊断的主要方法
2.1从黄龙病初发病树的特异性黄梢判断
2.1.1从初发病树的均匀黄化型黄梢判断均匀黄化型黄梢,多发生于蕉柑、椪柑、十月桔(沙糖桔)、暗柳甜橙等柑桔品种的夏、秋梢,沙田柚也偶有发生。
其产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表健康,生长正常的柑桔植株上,树冠外围出现一条或多条新梢叶片不能转绿,叶片呈黄色或黄白色均匀黄化,或者新梢转绿过程中,中途停止转绿,叶片呈淡黄绿色均匀黄化,这就是潮汕柑农称之为“黄龙”的黄梢,黄龙病就是据此来命名。
黄龙病砂糖橘 2.1.2从初发病树的斑驳型黄梢判断斑驳型黄梢可发生于任何一个感病的柑桔品种的任何梢期,所以是田间早期诊断黄龙病的重要依据。
其发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表健康,生长正常,新梢叶片正常转绿后,树冠外围有1条或多条新梢叶片,从叶片基部褪绿黄化,并沿中脉和两侧叶缘扩展,由于黄化扩散不均匀,而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同一病梢上叶片斑驳的演变过程基本相同,所以形成斑驳型黄梢。
2.1.3从初发病树的缺锰型黄梢判断缺锰型黄梢近年在沙糖桔幼龄树上。发生与上述两种特异性黄梢都不同的缺锰型黄梢,这种黄梢多发生于2~3年生的未投产树的夏梢期。
其发生过程是:在一株外观正常,生长旺盛的植株上,夏梢正常抽出,叶片大小也正常,但当中有部分至大部分夏梢叶片不能正常转绿,而呈现叶脉绿,叶肉黄的缺锰状黄化。
这种黄化与生理性缺锰引致的黄化非常相似,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黄龙病引致的缺锰状叶片没有光泽,生理性缺锰则保持同健树叶片一样的光泽;在四会下茆、江谷等地多点取样作PCR检测,均显阳性反应。所以笔者认为缺锰型黄梢是在某些品种(如沙糖桔;在暗柳甜橙幼龄树上也偶有发生)的初发病树上出现的特异性病状。
2.2根据中后期病树的特征性病状判断
2.2.1斑驳型黄化叶片无论是均匀黄化型黄梢还是斑驳型黄梢的初发柑桔病树,随着病情发展,病梢下面基枝上原来生长正常的叶片,逐渐出现褪绿斑驳黄化(图2)。病树上其他枝梢,尤其是靠近初发病枝的枝梢的叶片,也陆续出现斑驳黄化。斑驳叶片不仅是黄龙病的特异病状,而且几乎伴随病树终生,除非病树老叶全部脱落,否则都有可能找到斑驳叶片,所以斑驳叶片是田间诊断中后期病树的重要依据。
2.2.2缺锌、缺锰状花叶中、后期柑桔病树,尤其是出现大量落叶明显衰退的病树,其抽发的新梢,短小,纤弱,叶形变小,并呈现脉间黄化,形成叶脉绿,叶肉黄的缺锌、缺锰状花叶(图3)。缺锌、缺锰状花叶,虽然不是黄龙病特有的病状,但所有感染黄龙病的树,迟早都会出现这种“花叶”的黄梢,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的病状。结合其他诊断依据综合考虑,更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2.2.3成年病树出现畸形果、青果、斑驳果和“红鼻果”在挂果的成年病树上,除可看到较多的畸形果外,还可以看到过了成熟期还不着色的“青果”,或者着色不均匀的“斑驳果”,在宽皮柑桔类(如椪柑、沙糖桔、贡柑等),更出现具有特异性病状的“红鼻果”--近果蒂部位着色其他部位不着色(图4);青果、斑驳果、红鼻果都是黄龙病在果实上的特异性病状,也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金秋砂糖橘作为柑橘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红鼻子果。
2.3根据发病程序观察
2.3.1从初发病树整株观察大多数的初发病树,都是在树冠中上部的少数外围新梢最先发病,出现均匀黄化型黄梢或斑驳型黄梢病状。树冠的其余部位和同期抽发的新梢都生长正常,外表看不到任何病变。经过1~2个梢期(老树需要更长时间)后,这些外观正常部位,才陆续出现斑驳叶片或抽发带缺锌、缺锰状花叶的新梢;同时出现较多的叶片早衰脱落,病株开始呈现衰退,显示病情已进入中期。
2.3.2从一条初发病的枝条观察黄龙病初发病树最先出现病状的梢,必然是枝条上的顶梢,其下部基枝叶片外观正常(见图5),过一段时间才陆续出现斑驳病状。如果顶梢生长正常,只有下面基枝叶片黄化,可以肯定不是黄龙病引致的黄化。
2.3.3从斑驳叶片的黄化过程观察黄化多从叶片基部(柚类从翼叶)开始褪绿,再沿中脉和叶缘向尖端扩展。早期病叶呈大块黄、大块绿的黄绿相间斑驳。随病情发展才变成大片黄、小块绿的斑驳,最后发展到全叶黄化而脱落。
2.2.4根据田间蔓延现象黄龙病在田间的自然扩散,只能借助柑桔木虱(图5)作为传病媒介,实现田间蔓延。而柑桔木虱在正常情况下,活动范围有限,很少作远距离迁飞,所以木虱的传病距离也有限,多数是从最早发病的病株(中心病株)向四周柑桔树呈辐射状扩散,所以3年生以上的病果园可以看到有明显发病中心的田间蔓延现象(图6);3年生以下的幼龄果园,发病树多为苗木带病,零星分布,未能形成发病中心。
但这些病树,如不及早挖除,必将成为中心病株,发病中心的起点;黄龙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而发病中心的存在,是植物传染性病害的重要标志。所以发病中心是黄龙病田间诊断的有力佐证。 3提高田间诊断准确性的辅助措施
3.1注意排除干扰性因素在对任何一株病树作田间诊断之时,必须首先排除其他可引致相似性黄化、衰退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前者如脚腐病、根腐病、枝干流胶病等传染性病害和天牛、白蜡虫(青翅羽衣)、介壳虫、吉丁虫类等害虫危害;后者最常见的是水害、肥害、环割、外伤、缺元素、砧穗不亲和以及嫁接口愈合不良等等。在排除这些干扰性因素之后,再根据上述的特征性病状及其传播规律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3.2重修剪促发新梢出现特征性病状对未能找到上述任何一种诊断依据的可疑病树,可采取在严密防除柑桔木虱防止病害扩散的前提下,对可疑病树进行重修剪:把黄化衰退的枝条,截除到一二级分枝处,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使截口附近抽发出粗壮新梢,如果是黄龙病树,新梢叶片将会出现黄龙病的叶片病状:斑驳或缺锌、缺锰状花叶。反之新梢叶片正常。
必须注意的是在重修剪前,提早2天喷药杀虫,杀死可疑病树上可能存在的传病昆虫后,才作短截处理,避免病害扩散。综上所述,黄龙病的田间诊断法,并非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判断,而是综合运用了该病的症状学、病程学和流行学等方面的情况而作出的判断。经多次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判断能力,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这对柑桔生产和对该病的防控带来极大的方便。 来源:罗志达 柑橘之家技术产业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