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5|回复: 0

“绿色食品芦柑”挣大钱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843
鲜花
-1458 朵
农币
-3808 枚
发表于 2007-5-3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时下,在沙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经营小吃。然而,在沙县虬江街道长红村却是另一番风景。这里的很多青壮年劳力守着自家的土地,侍候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柑橘。村民说,种植柑橘并不比经营小吃逊色。  
    这些天,村民林水生正抓住晴好天气,与几名帮工一起用生物农药为2000多株芦柑防治疮痂病。去年,林水生种植芦柑的收入达5万多元。让他更为高兴的是,每公斤芦柑的销售价格比市场价高出0.4元。今年他又多种了600株芦柑。林水生笑着说:“我们的无公害芦柑品质过硬,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又有协会和合作社作'靠山’,种芦柑不仅能挣钱,还能挣大钱”。  
    林水生说的“靠山”,就是长红柑橘协会和红南果业合作社。  
    协会引发种植技术变革  
    “早在10年前,长红村只有柑橘20余亩。当时,只有几个有经验的农户种植,他们把种植技术当秘密,不肯随便告诉人。普通人想种好柑橘很难。”长红村柑橘协会会长李图桂说,“那时,我在外面搞毛竹销售,发现种植柑橘有前景。加之村里气候适宜种植柑橘,我就种了5亩约500株芦柑。当时,全村大概种了200多亩。”  
    然而,由于不懂管理技术,芦柑的长势很不理想。收成的芦柑外形也很难看,果品质量差,卖不到好价钱。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让果农头疼的问题接踵而来。全村芦柑种植户各自为政,每到收获季节,果农随意压低价格,以求自己的柑橘能及早脱手。到头来,一边是收购商乐得合不拢嘴,一边是果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受损。果农曹水旺深有体会:“5年前,我与村里的果农一起把自己的芦柑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各卖各的,量又少,加之卖果的人多,批发商不怕拿不到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杀价,没办法,赔本也得卖。”  
    经历阵痛的果农开始觉醒。果农李图桂、林水生与村里的几位种植大户商量后,有了一致的意见:大家联合起来,通过成立协会的形式,约束果农的种植和销售行为,以求实现互利互惠。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多数种植户的欢迎。  
    2002年,在李图桂等32位种植大户的发起下,长红村成立了柑橘协会。这是沙县首家依法登记的村级专业协会。协会成立后,专门聘请农技专家辅导农民科学种果,每月聘请果树专家为会员进行1 2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主要是柑橘高产低耗、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如今,长红村的果农基本上都成了“土专家”,种植柑橘的技术相当娴熟。尝到科学种果甜头的黄金龙说:“过去,种柑橘很盲目,种出的柑橘外形难看,品质不高。加入协会后,掌握了种植技术,实现了病虫害'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节省了成本。柑橘种植面积也由过去的2亩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亩。去年的芦柑收入达3万多元。”  
    从无公害到绿色食品  
    长红村农民自发成立柑橘协会的举动,引起了沙县科技局的重视。科技局专门派出有柑橘种植专长的农艺师黄善健常年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近4年来,黄善健走遍了长红村所有果农的柑橘园,现场讲解、对症施治,预防为主,转变了果农的保守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技术。同时,黄善健还为果农请来了在沙县较有影响的6位果树专家作为长红芦柑的科技顾问,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科技人员的加盟,为长红村的无公害芦柑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为适应市场需求,在果树专家的建议下,2003年,协会开始组织果农开展无公害芦柑生产,制订了可操作性强的无公害生产方案,由技术顾问按农事季节对会员进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指导。同时,结合村里良好的自然与气候特点,实施无公害管理栽培模式。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协会又开始组织会员集资、筹资申报无公害认证,并于2004年11月取得福建省无公害芦柑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芦柑产品认证,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富山老农”商标。见证了长红芦柑生产由盲目走上科学历程的农艺师黄善健说:“长红芦柑的果形、色泽、果肉、营养等已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标准。长红芦柑已成为沙县品质最好的芦柑。”  
    随着品质的提高,2006年,协会又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报“绿色食品芦柑”品牌,现已通过初审。经国家农业部批复后,长红芦柑便可拿到“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可直接出口国外。  
    几年来。长红农民的芦柑种植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据统计:长红芦柑的大果率由过去的50%提高到80%以上,而每公斤大果与每公斤小果的差价在0.8元左右;每年用药由过去的12次降至6次左右,种果成本下降了20%;而销售价格却要比其他村平均每公斤高出0.2~0.4元。也就是说,综合起来计算,与当地普通农户的芦柑相比,长红芦柑每公斤平均可增加收入0.4~0.6元。仅此一项,长红果农就能增收300多万元。  
    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农户们种植技术的提高,使增收有了“利器”。那么,果农能否分享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呢?  
    柑橘协会开始把目光转向“市场”,派出营销员外出考察福州、上海等全国一些城市的芦柑市场。农户们发现,长红芦柑的果品质量比市面上一些知名芦柑品牌的质量还更好,完全可以打上自己的“富山老农”品牌,在芦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会员们达成了新的共识:要从单纯抓果品质量的“一条腿走路”,转向品质与营销并重的“两条腿走路”,打响“富山老农”无公害品牌。  
    由于协会不是法人实体,不能从事经营活动。2006年,果农们成立了“沙县红南果业合作社”,并在沙县工商局注册登记。合作社以长红柑橘协会会员为基础入股成立。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26人,吸引了周边5个乡镇的23个村的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柑橘总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柑橘年产量750多万公斤。合作社组建了一只由8人组成的营销队伍,外出福州、厦门等地打市场。2006年12月,合作社首次拿出30万公斤无公害芦柑,打出“富山老农”品牌,向福州的批发市场和超市进军。出现脱销后,经销商还专程从福州赶到长红村,要求高价购买“富山老农”品牌包装袋,想以其他地方生产的芦柑假冒“富山老农”。遭到拒绝后,这位经销商已同合作社初步达成了2007年的芦柑收购意向。市场上的积极反应给了社员们极大的信心。  
    柑橘协会会长、合作社主任李图桂说:“在保证了芦柑品质后,我们又打开了销路,社员们的增收也就不成问题。今年,我们将把销售对象重点锁定大城市的商场和超市,减少批发商这一中间环节的差价,争取让社员有更大的收益。”  
    柑橘产业给长红果农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如今,走进长红村,一幢幢新房林立。村里70多户柑橘种植户中,全部建起了三层楼的新房,有的还到沙县城关买了新房。他们中种柑橘年收入最高的达到20多万元。更可喜的还有,柑橘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村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那种把种植技术当秘密的观念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共享科学种果成果。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1 12:09 , Processed in 0.067807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