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2|回复: 2

艳丽草莓促成和半促成栽培模式比较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660

帖子

72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大学四年级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UID
225235
鲜花
7760 朵
农币
29875 枚
居住地
天津
专职
种植园主
发表于 2019-8-2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在设施栽培中,促成和半促成2种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结果期和成熟上市期提早。促成栽培模式抑制草莓进入休眠,通过适宜的条件使草莓继续生长发育,因此在辽宁省沈阳地区11月下旬便可采收果实,采收期可持续到1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则是在植株休眠觉醒期,通过升温阻断其休眠进程,促使其生长发育,因此相较促成栽培而言,结果期要晚许多,沈阳地区在2月中下旬才开始采收果实。

1.webp.jpg
一般认为促成栽培技术难度更大,管理复杂,但果实成熟期比半促成栽培更早,售价也更高,因此更能迎合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更可观。半促成栽培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不是很大,管理相对简单,可降低生产及人工成本,但其果实成熟期较促成栽培稍晚,市场优势较小。2种栽培模式对草莓品种的休眠特性要求存在差异,休眠浅、需冷量低的品种适宜促成栽培,而休眠程度较深、需冷量高的品种较适宜半促成栽培。对于像艳丽这样休眠程度中等的草莓品种来讲,则2种栽培模式均可。

2.webp.jpg


以沈阳农业大学自主育成的优良草莓品种艳丽为试材,分别进行促成和半促成栽培,调查不同栽培模式对其生长发育和果实性状的影响,综合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的物候期、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等,以期为草莓设施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3.webp.jpg
艳丽草莓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结果状

4.webp.jpg
艳丽草莓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结果状
(图片来源于沈农草莓

01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供试艳丽草莓苗采用匍匐茎繁殖获取,试验土壤为普通耕作土。选用生长势和大小基本一致的草莓苗,定植前修剪部分老根,保留长度6cm左右。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植株于2017年9月初定植,9月下旬扣棚膜保温,10月中旬棚膜外上棉被;半促成栽培植株于2017年9月初定植,10月下旬扣棚膜但晚上不关通风口,11月上旬棚膜外上棉被(白天不揭棉被),11月下旬白天揭棉被进行升温。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栽植3垄,每垄80株。分别观测2种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的物候期、植株形态指标、叶绿素及光合特性、果实品质指标、平均单果重及产量等指标。

02
结果与分析
物候期
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开花期、结果期等均早于半促成栽培模式。如表1所示,促成栽培艳丽草莓果实转红期为12月14日,半促成栽培为2月18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66d;促成栽培艳丽草莓盛果期在12月26日,半促成栽培在2月28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64d。

5.webp.jpg
植株生长特性
相比半促成栽培植株,始花期以前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株高增长迅速,增长量较大;在始花期之后,促成栽培植株的株高增加缓慢;半促成栽培模式下,始花期以前株高增长相对缓慢,在始花期之后,株高增加则更为迅速,增长量较大。

由图1可见,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在始花期平均株高达到17.67cm,与同一阶段的半促成栽培植株对比要高31.52%;在初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为19.88cm,比同阶段半促成栽培植株高10.67%;而在盛果期,虽然2种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均达最大值,但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平均株高反超促成栽培植株,高12.02%。

6.webp.jpg
与株高生长趋势相似,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前期的叶片生长促进作用较大,半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生长后期的叶片生长促进作用较大,在盛果期,半促成栽培下植株的平均叶面积反超促成栽培(图2)。

7.webp.jpg
在始花期,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植株平均叶面积为24.67cm2,与同阶段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植株对比增大21.56%;在初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平均叶面积比同阶段半促成栽培模式增大10.56%;在盛果期时,2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平均叶面积均达最大值,分别为35.27、39.91cm2,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平均叶面积更大。

从前面结果可以看出,进入盛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高度和叶面积都要反超促成栽培模式,这一结果在植株的鲜重、干重上也得到体现。在盛果期前,半促成栽培模式对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干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表2)。在这一时期,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的地上、地下部分鲜重分别比促成栽培模式高21.22%、25.21%,地上、地下部分干重分别比促成栽培模式高22.91%、10.37%,差异显著。

8.webp.jpg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
由图3可知,在草莓生长期内,2种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推移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定植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低,在初果期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最高。

9.webp.jpg
2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定植期和始花期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叶绿素含量要稍高些;到初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叶片的平均叶绿素含量要明显升高,比同时期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高出15.54%,到盛果期仍保持同样趋势。

2种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模式高于促成栽培模式。3个时期的半促成栽培模式净光合速率比促成栽培模式分别高11.83%、20.42%、21.96%,蒸腾速率分别高18.43%、30.30%、33.08%,气孔导度分别高24.21%、20.67%、23.01%,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分别高22.46%、28.25%、23.31%。

果实品质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促成栽培模式下各项指标分别比半促成栽培模式高10.42%、6.35%、3.29%、22.06%、11.03%。但2种栽培模式果实硬度差异不大,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果实平均硬度稍高些。

10.webp.jpg
产量
试验结果表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比促成栽培模式稍高,差异不显著(表4);但平均单株产量半促成栽培模式比促成栽培模式高21.83%,差异显著。

11.webp.jpg
03
结论与讨论
2种栽培模式下艳丽草莓植株物候期差异非常明显。促成栽培模式下11月末便可采收果实,采收期可持续到3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相较促成栽培模式而言,结果期要晚许多,1月末方开始采收果实,比促成栽培迟64d。

草莓的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大于促成栽培,说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更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植株更大、更壮。

在初果期和盛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半促成栽培模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半促成栽培高于促成栽培,其他时期差异不大。半促成栽培草莓植株的各个光合特性指标高于同时期的促成栽培,光合作用更旺盛。

在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最为显著,2种栽培模式下果实硬度差异不大,可见促成栽培草莓果实品质要稍好于半促成栽培。

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成熟期正值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冷时期,水果市场的淡季,却是草莓第一批上市的时期,草莓市场售价每千克60~80元,后续随着草莓的大量上市,价格会逐渐下降,不过直至元旦、春节期间的价格也不会跌破每千克60元。半促成栽培草莓上市时间晚,其他水果也开始上市,草莓售价会降低,即使半促成栽培草莓产量较高,但经济效益可能反而低于促成栽培。

总之,就艳丽草莓而言,2种栽培模式均可用于生产栽培,但促成栽培模式上市时间早、品质更佳,生产中可优先选择此栽培模式。

声  明:摘编自《中国果树》2019年第1期“不同栽培模式对艳丽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性状的影响”(闫琬婷,张志宏,刘月学),部分图片源自沈农草莓公众号。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和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果树。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0

3万

帖子

1375 小时

在线时间

40

好友

★万户侯★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UID
194146
鲜花
65875 朵
农币
470365 枚
居住地
北京 石景山 五里坨街道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9-8-21 2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9311

帖子

1712 小时

在线时间

5

好友

★溉帮★七袋长老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UID
315818
鲜花
20229 朵
农币
87711 枚
居住地
安徽 滁州 天长市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9-8-27 21: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只想知道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7 12:24 , Processed in 0.065207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