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7|回复: 0

产品线日益臃肿,农机企业应警惕“求全之毁”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

帖子

79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23289
鲜花
7233 朵
农币
73278 枚
居住地
河北 廊坊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16-7-21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秦皇岛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最近一到两年来,农业机械企业拓展产品线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比如某拖拉机公司开始生产烘干机,某收割机公司开始做深松机等等问题。这里面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有的公司选择一些热门的机具,自认为这些机具技术含量不大,同时又能赚到很多钱,于是乎一哄而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为按照全程机械化的概念做产品线完善工作。第一种情况,基本属于无视农业机械本身的规律,业务拓展过于散漫,零敲碎打,难以有效掘金,同时很有可能把某一行业(比如深松机)做坏,同时覆巢之下无完卵,这里不必赘述。第二种情况呢,表面上是企业在做大做强(其实主要是做大),但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可能马失前蹄。笔者曾发表过几篇文章,例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环节剖面”,而非“要素串联”》《中国农机行业的通病指陈:缺少纵深---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等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有一些对企业扩展业务的建议,在这里重新整理并阐述一下,供大家参考。笔者的主要观点是,按照全程机械化概念补足产品线并非全部农机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性之路,企业拓展非核心业务或者次核心业务没有问题,但一味地求全责备,则如孟子所说,有求全之毁。

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环节剖面,而非要素串联。
《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笔者认为,这句话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环节剖面,而非要素串联。也就是说,全程机械化不是已有的各个阶段的大串联(耕耙播收一条龙),而应该是切开各个环节,研究环节内部的不同方式方法、工艺路线,在这个环节剖面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选择适合区域需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换言之,农机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大发展,主要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的问题已经解决,尤其像收割机、拖拉机等产品已经完全解决了抢收抢种的问题,大面的需求已经可以满足。故而,前面说的像耕耙播收串联起来的全程机械化毫无意义,关键是打开环节的剖面之后综理密微。比如小麦收割机,到底用切横流还是纵轴流,水稻收割机是半喂入还是全喂入,谷子收割机到底是分段收获还是联合作业?这个剖面要丰富,要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成熟的企业资源和推广案例。换句话说,要战略聚焦,有多大锅下多少米,能干好什么就干什么,切勿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  。贪求更多地获得所需要的东西。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 没有选择。语出韩愈《进学解》。】

二、农业机械的任何领域都有“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
笔者认为,领域知识讲的应当是“纵深”问题,“纵”即为战略性思维,杀入某一领域的战略能力(计划加实施),“深”是杀入这个领域后的所谓知识:流程管理、质量控制和效率优化等。其实,“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是一种能力的两种说法。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认为,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以及适应矛盾的能力。
我们应当尝试以纵深模型来思考现实问题。从战略角度看,道依茨法尔与山东常林合作,正是看重山东常林在中国农机市场的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内敛独行的中联重科之所以收购奇瑞重工,也正是基于寻找农机业务的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福田雷沃重工选择并购意大利马特马克,旨在将精量播种机的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收入囊中。从产品角度看,新疆2小麦机的成功绝不是拷贝而来,而是在深入研究学习国外大型收割机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市场的应世谋略。笔者以为,成功恰如古人写诗,无一字无来由;又如古人写字,无一笔无出处,这即为领域知识、专业主义的根本所在。又比如,雷沃玉米机现在已经成为玉米机行业的综合实力冠军,但三年前雷沃在玉米机这个领域俨然后学,这就是领域知识、专业主义的限制。对雷沃而言,把玩小麦机已经可以成精了,但在玉米机这个问题上,三年前始终找不到感觉。领域知识和专业主义的养成需要时间,不可揠苗助长。很多农机产品,一开始越改越糟,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慢慢找到感觉,然后才能逐渐理顺、优化,逐步掌握纵深能力,逐步获得市场份额,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比如,国内不少拖拉机企业开始布局农机具产业链,但主要目的还是捆绑促销,远远没有达到耕种方案的战略营销层面,更没有下死功夫研究农机具的产业发展问题。这种业务拓展,乐观一点讲——是要打通产业链,客观一点讲——是要走次核心业务扩展之路,悲观一点讲,很有可能进入一个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风平浪静的下面是惊涛骇浪的领域,翻船不是没有可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连接,在拖拉机、收割机、农机具等机械的选择上,要交给市场和用户自由匹配,并不是说生产企业产品越全,用户越愿意选择这个品牌。即使,通过一系列的打包政策出去,比如拖拉机、收割机选择同一品牌有优惠等等,也并非是理性的资源配置。尽管用户图一时便宜,买了拖拉机,又买了相同品牌的收割机。但是,收割机到底如何,还要看市场表现,看用户的作业体验(营利回报体验)。如果收割机有问题,那么这种捆绑式的整体销售显然是不成功的,在收割机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很有可能是出保后),用户即会选择他理想品牌的收割机,而捆绑销售的这个品牌很有可能会因此自降身份(拉低品牌能量)。我们因此可以判断,这种看起来样样产品齐全的企业竞争力其实并不突出。要突出可以,产品线全部产品都是拳头产品,拳拳到肉,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毕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在大型农机企业做大做强的路上,积极拓展产品线,按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概念补齐产品线没有问题,值得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大型农机企业都应该走这条路,这更不是农机行业转型升级的充分必要条件。有的同志哥讲,约翰迪尔产品线就很全啊,我要向他学习。但是,约翰迪尔多少年的历史, 1837诞生的品牌,179年历史啊。我们呢?很多企业还没有一个零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个迎头赶上的劲头儿应该有,但是我们总要面对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客观经济规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宜深慎。满足于规模化农场的全程机械化配置固然思路完美,但是久久为功,非朝夕之间所能为也。
来源:农机观察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2 14:44 , Processed in 0.062184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