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6|回复: 1

苦瓜白粉去无踪,看图识别真轻松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20

帖子

79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23289
鲜花
7233 朵
农币
73278 枚
居住地
河北 廊坊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16-5-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近期在湖南省内设施栽培区调查发现,苦瓜白粉病为害较为严重,现将该病害的主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为害特点
该病害主要为害苦瓜的叶片。叶片受害时,初时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界明显的褪绿小斑点(图1),在相应的叶背面出现近圆形白粉状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丝体)(图2)。
20160509_160725_023.jpg

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的表面及反面均密布粉斑,并相互连合,导致叶片变黄、干枯直至脱落(图3~5)。秋天干燥时,白色的霉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病害发生严重时,可使植株生长及结瓜受阻,缩短植株生育期,降低苦瓜产量。
20160509_160725_024.jpg

      
2、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本病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瓜白粉菌和瓜类单囊壳白粉菌的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粉孢菌。
20160509_160725_025.jpg    
在寒冷地区,该病害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春天以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再由受害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与苦瓜植株接触后萌发,由侵染丝直接从叶片表皮细胞侵入,实现再侵染。

QQ截图20160509160911.jpg

在温暖地区则无明显的越冬期,以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和再侵染。

病菌的分生孢子在10~30℃都能萌发,以20~25℃最为适宜。一般阴蔽、昼夜温差大、潮湿多露水但少雨的生态环境,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不良、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等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

3 、主要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不和葫芦科蔬菜轮作;多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及时浇水追肥,防止植株生长中后期缺水脱肥;避免种植过密,使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摘除中心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处理。
QQ截图20160509160931.jpg    
设施栽培的大棚,在苦瓜栽种前10天左右,如遇晴好天气,可密闭闷棚,使棚室温度尽可能升高至45℃以上进行消毒。温度越高且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也可667 m2温室大棚用2~3 kg硫磺粉掺锯末5~6 kg或45%百菌清烟剂1 kg闭棚熏蒸。

3.2   药剂防治

发病前可用10%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50%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40 00~5 000倍液喷雾预防。
20160509_160725_026.jpg


发病初期,可使用50%硫磺悬浮剂或多·硫悬浮剂300~400倍液,或4%朵麦克(四氟醚唑)水乳剂8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42.8%露娜森(氟吡·肟菌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白粉1+1(主要成分乙嘧酚磺酸酯、甲环唑和四氟醚唑等)1 500~2 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1 000~1 200倍液喷雾防治,隔7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应注意的是,该病原菌极易产生抗药性,所以上述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使用剂量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不能随意增大,以免产生药害。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16年4月上半月刊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万

帖子

1076 小时

在线时间

46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04077
鲜花
9542 朵
农币
9912 枚
居住地
山西 大同 城区 向阳里街道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6-5-9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大同
哪种要毒性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12 13:22 , Processed in 0.059706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