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高中二年级
参加活动:0 次
组织活动:0 次
589
291 小时
0
吴秋鹏616 发表于 2022-11-03 21:08 进口的是白色果肉,国产的都发黄,进口的果肉更硬,打蜡的居多。
使用道具 举报
★溉帮★六袋长老
2579
253 小时
3
4411
1838 小时
42
★万户侯★
5254
4032 小时
★百户长★
7551
997 小时
3029
1604 小时
★千户长★
3万
2590 小时
★十户长★
7798
3620 小时
大学四年级
2518
399 小时
2
大学二年级
1091
407 小时
金紫峰1 发表于 2022-11-04 11:36 吃几个平果,吃出蕙兰的浓香,吃出春兰的幽香。肿么没有建兰的香味。
★溉帮★五袋长老
741
935 小时
雅格 发表于 2022-11-04 18:00 哈哈,也没那么厉害啊,就一普通水果
高中一年级
290
218 小时
6
天人合一 发表于 2022-11-05 12:42 我觉得烟台的可能是采早了,加上雨水。即使下雨,晚采肯定口感好,本来烟台的物候期最晚。
3422
1141 小时
周世奇 发表于 2022-11-03 17:41 很需要楼主这样的“品评家”! 作为育种人,成果初现,也就被逼进行相应的思考:不同特性的苹果品种,必须与不同特点的气候环境相匹配,才能体现出这个品种的优势。 例如,我的“奇艳小型红肉苹果”,特点是9月中旬成熟、偏酸、口感富有层次感,现在我正在设计把她放在西部偏北地区进行重点试验栽培。设计思路就是:这样的气候环境下,空气通透、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成熟期降雨少,并且9月中旬完全能够成熟、成熟后果树复壮时间长度较合适,如此一来,其糖分积累就会提高、相应的口感酸度就会降低; 而“茄-北”其品种特性则是晚熟品种,10月中下旬真正成熟,酸度相对更低一些但仍属于“甜酸口”,我的重点试验区域则准备放在陕西、新疆阿克苏。设计思维就是这些地方的无霜期够长、成熟期降雨少、光合作用好。一来能够正常成熟、二来能够提糖降酸。 总之,楼主的苹果品质评价是专业的,对于苹果从业者进行深度思考、引种栽培具有指导作用——这才叫吃出水平!为你点赞!
伊园特农业 发表于 2022-11-03 20:36 再尝一尝香恋
花果山大圣7 发表于 2022-11-04 03:06 口感和地域小气候,和采摘成熟度,和降雨,和施肥……关系都很大,就比如说富士,我在烟台,都经常买不到好吃的富士,烟台栖霞的多数好吃一些,但栖霞的也有不好吃的,我估计是因为施肥的原因,有的人化肥用得多,尤其氮肥用得多,酸味就会大,有的人有机肥选得好,香味就大口感也好,有的人全用农家肥,或者大豆发酵肥,明显就好吃。我以前不种苹果,给外地亲戚发快递,去了烟台牟平观水去买,那个村里曾经树过一块大高牌子,上面写着天下苹果第一村(现在撤了),那富士又大又红,五元一斤,没好意思尝,买回来一吃,硬,酸,没多少水分,我就觉得应该是买的这家用的肥不行。我自己桃园里有棵以前人家留下来的小老头富士树,每年只长几十个,也不爱上色,我也不去管它,也不施肥,但口感是真好吃,另一处桃园在20公里外,旁边一块半亩多的园种了各种果树,属于给自己吃的,里面几棵富士,很红,挂树到上周刚摘,几个被鸟啄的扔在了园外,我以为能很好吃,尝了一下和我在牟平观水那家买的一个口感,很不好吃。说这些就是想说即使优生区出来的苹果,因为各种原因也会导致口感千差万别的,如果你买到的属于早采的,那哪里出的都不会好吃。我吃过进口爱妃,智利出产,果肉白,硬,无香,味淡,连富士都不如,应该就是早采。连续吃了两年白水产的,很好吃。我在烟台,今年自己的爱妃也结果了,数量不多留着给亲戚发快递,目前仍挂在树上,但从以前掉落的小果和被鸟啄的果来看,很好吃,和以前吃过的白水那些口感差不多,只是目前还稍显硬一点,因为尝过的都是属于刚下树的,没有经过几天的后熟过程,白水的都是冬天时买的,经过了后熟过程,所以不再显硬,包括白水的瑞雪瑞香红,都是冬天时买的,都经过了后熟过程,都不硬。所以影响口感的因素太多了
农艺达人
4803
1597 小时
121
雅格 发表于 2022-11-06 11:34 好品种配上好产地才能展现最完美的口感,佩服大师
雅格 发表于 2022-11-06 11:37 是的,我这个不代表产地。你代表我买的这三个人的这个水平和一定情况下的区域影响。所以还需要高手+好产区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4-26 18:09 , Processed in 0.166578 second(s), 8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