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尤以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和山西等梨产区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不但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而且危害果实,导致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如果病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则难以保证梨果的产量,进而会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提高梨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笔者重点分析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特征以及防治技术,希望以此为病害防治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 发病规律
梨黑星病有性型为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的纳雪星菌,以分生孢子与菌丝体在梨的若干处越冬,比如芽鳞里、病叶、病果、枝梢以及叶柄等部位;或以菌丝体、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其中,越冬孢子会受到风雨影响,通过梨树枝干皮孔与气孔,或在伤口部位直接侵染,潜育14~20 天发病。
年均侵染发病较多次,病菌萌发的温度范围2~30 ℃ ,以15~20 ℃为适,高于25 ℃萌发率急剧下降。侵染发病高峰阶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在4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在这个时期做好防治工作至关重要;7 月下旬至8 月份是第二个侵染发病高峰,其中新形成的芽、枝梢嫩叶、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等,均会受到病菌不同程度的侵染。
2 发病特征
梨黑星病,从落花到果实近成熟期均可发生,其主要特征是在病部形成显著的黑色霉层,像一层煤烟。其病菌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果实、叶、新梢、芽、花序及一年生枝等。基于发病特征分析,叶片受害较为明显,且处于叶背面的主脉两侧与支脉间,形成多角形或圆形的淡黄色病斑,边缘较为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会布满整个叶片。同时,叶背面会形成辐射状霉层,在病情严重时,容易形成大量的落叶。 受害叶片 在整个生长期当中,果实均易侵染受害。从幼果来看,发病成畸形果,容易形成无规则的淡黄色、褐色病斑,并在病斑上易形成黑色霉层。针对成长期果实,发病不易表现为畸形,但病斑部容易出现凹陷的状况,进一步导致星状龟裂形成。除此之外,叶柄以及果梗的症状较为相似,主要存在黑色椭圆形凹陷斑,病变部位通常覆盖黑霉,在缢缩的情况下会呈失水干枯状,使叶片或果发生过早凋落的情况。 发病果实
3 防治技术措施
针对梨黑星病,需实施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具体包括: 3.1 合理科学选择抗病品种梨树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国内系统的梨比较容易感染病菌,日本梨也易感染病菌,如鸭梨、秋白梨、京白梨、香椿梨、安梨、华盖梨等品种易发病;而西洋梨的抗病菌感染能力则较强,如玻梨、巴梨、面酸梨、香水梨、西洋梨等比较抗病;雪花梨、蜜梨等很少发病。因此,可合理引进西洋梨品种,从而使梨树的抗病菌感染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3.2 加强越冬病菌处理在秋末冬初对病叶、病果、残枝等,需采取集中处理措施;落叶后,采取一次杀菌剂喷施处理,确保树体上的越冬菌源能够得到有效杀除;对集中的病残枝来说,则需采取深埋或者销毁处理措施,以此使菌源产生的危害得到最大化的降低。 3.3 合理修剪黑星病的发生与梨园地势低洼、或梨树树冠茂密造成通风不良、降雨多雨量大等有直接关系。在生长季节要及时对树冠内部进行清理,及时疏除徒长枝、过密枝,使树体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对栽植过密的梨园,在延长枝生长互相交叉后应适当间伐;对树冠内层间距过低或树过高的应有计划地改造和及时落头,以杜绝病菌传播蔓延。 3.4 果实套袋定果后必须及时进行套袋,以有效防止果实受病菌感染。进行套袋预防前应喷洒1 次高效杀菌剂和杀虫剂,杀菌剂可选用40% 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3000 倍液。 3.5 实施化学防治技术方法针对早春梨膨大期,需选择5%~7%的尿素溶液,或硫酸铵溶液,添加0.1%~0.2%的代森铵溶液在枝条上均匀喷洒;并在梨树花前、花后,各喷波尔多液1次,或喷代森锰锌1 次,杀灭越冬病菌。之后,视梨树的具体病情、气候环境变化情况,每隔15~20 天,对病株喷药1 次,可以选用30%的绿得保胶悬剂500 倍液,或选择25%的氧环宁乳油1000 倍液等,使梨黑星病得到有效防治。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梨树黑星病的防治中,一定要抓住时机,做到及早根治,将果农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做到这一点,均需在明确病害发病规律及特征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为果农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
(本文刊登自《果农之友》杂志2022年第5期,文章原文题目为“梨黑星病的防治技术探讨”,作者是来自阜蒙县务欢池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的高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