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溃疡病作为猕猴桃危害性最大的细菌性病害,长期以来,在防治时间上绝大多数集中在冬春季休眠期,但近年来,随着对猕猴桃溃疡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黄丽丽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 溃疡病在猕猴桃上的危害已呈周年侵染趋势, 这与过去传统地将溃疡病定性为低温性细菌病害的结论大相径庭。
实际上,笔者连续六年来在四川、云南、河南、浙江和陕西猕猴桃主产区调查,在夏秋季的6~9月份高温季节,先后发现了大量的溃疡病侵染病株,其中在四川黄金果和金艳中华系品种最高发病率达12.8%,在陕西关中徐香美味系品种最高发病率达到12.6%,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将溃疡病在夏秋季发生侵染症状和治疗情况予以介绍,以期给广大猕猴桃同行一些提示和参考。
一.侵染时间
观察发现,在长江流域猕猴桃主产区,发病最早时间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从发病初期开始,一直可持续到采果后的9~10月份,在日平均温度降至10℃,生长停止时,发病结束。溃疡病典型侵染症状——韧皮锈红色菌溢体不再出现。
二.发病症状
夏秋生长季节溃疡病侵染与冬春休眠期侵染发病症状区别较大: 一是侵染部位主要在主干和主蔓上。通过调查,结果枝从未发现侵染。结果母枝有零星感染,但仅仅在结果母枝与主蔓连接处,也就是结果母枝基部有少量发现(如图),绝大多数发病点均在主干和主蔓上。
二是和冬春季休眠期溃疡病表现症状也有区别。冬春休眠期溃疡病侵染后发病症状表现为,菌溢体乳白色→菌溢体乳黄色→菌溢体锈红色→菌溢体紫红色。而夏秋季溃疡病侵染后发病症状直接表现为紫红色或紫黑色,没有菌溢体的形状和颜色过程或过渡性变化。
溢菌体紫黑色
三是冬春休眠期溃疡病侵染在干、蔓、枝、芽上没有明显的外观先期症兆,但夏秋季溃疡病无论侵染主干还是主蔓或结果枝,韧皮有沿枝干方向提前出现纵向裂纹(如图),抠开韧皮部表皮可见韧皮有褐变。
纵向裂纹
三.防治实践
1. 农业措施,针对易感染溃疡病的中华系旺势品种,如黄金果、红阳、金艳等,以及美味系徐香、翠香、海沃德等品种和中华系美味系的雄树,重点采用控制氮素肥料投入,补充钙镁钾等矿质大中微量元素。
在土壤有机质提升方面,采用免耕生草表施肥的先进土壤耕作方式,每年每亩至少投入有机肥1T和生物菌肥0.25T。全部集中表施在树行1.2m的营养带上,不但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改过去大水漫灌为地面喷带新型节水地面喷灌方式,减少了大水漫灌对土壤造成的板结,降低了对土壤生物活性的不良影响。
在修剪方面,重点采用“多芽少枝”修剪技术,以培养中庸树势和中庸性结果母枝为目标,提高树体自身抗性。整个生长季节全程保证架面透光率30%,提高光合效能,促进枝梢木质化,有效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提升树体抗病性。
2. 化学措施,一是夏秋季在园区内勤于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重点关注易感品种,易感树类,易发区域。溃疡病作为病理性病原菌,发病有传染性和连续性,冬春休眠期已感染植株,夏秋易再次发病;之前发病率较高的园区再次发病几率较高,这是北方产区普遍规律。而南方产区冬春休眠期未见溃疡病感染,夏秋季反而会出现溃疡病侵染,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异常表现。
夏秋季节勤检查 如近年来在四川成都的猕猴桃主产区邛崃、蒲江等地区,一旦夏秋季出现侵染,以后该区域同时间点发病几率显著提高。三是一旦发现主干、主蔓有锈红色菌溢体出现,首先刮除病灶处病斑,只要病斑在主干或主蔓上未呈现360°全覆盖侵染,刮除病斑后,只要有一处韧皮沿主干或主蔓保持连接(未侵染),处理后都能上下愈合,这就需要提早发现、尽早处理。
其次在病斑刮除后,可用刮刀尖部在病灶病皮刮除的部位垂直沿主干或主蔓进行“扎戳”,特别在已刮除病皮靠近病皮处的健康韧皮部重点“扎戳”。这样处理为了让药液更好渗入韧皮。
最后用96%硫酸铜200倍液或46.1%氢氧化铜100倍液,用喷壶或软刷喷药或涂药。一般间隔15天,连续用药三次。同时结合叶面喷施细霸或噻唑锌,但采果前20天禁止喷药。
四.防治效果
通过连续三年的农业措施与化学措施结合防治,在黄金果和徐香易侵染发病区观察,夏秋季定点靶向治疗,所有处置的病株治愈率高达96.5%,次年复发率6.3%,死株率2.3%,而对照未处理的病株,死株率三年统计高达13.6%,复发率91.8%,而且对照区病株每年以11.2%递增。
涂药后伤口愈合
需要提示的,如果主干呈360°韧皮环周感染,而且距离(上下宽度)超过3㎝,如果全部刮除病皮,易出现韧皮无法连接愈合,可以直观看到主干或主蔓韧皮断裂,导致有机营养无法向根系运输,即使当年树体表现正常生长,第二年也会死树,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生长季节可采用萌条“乔接”进行“换干”,可避免因“刮皮”阻断有机营养输送导致的死树。
猕猴桃桥接换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