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有機肥來源包括廚餘等有機廢棄物,但堆肥化過程易發生惡臭與污水,且需要龐大堆肥場、腐熟至少需要2到4個月,但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研發出新技術,只要3小時就能將有機廢棄物轉成有機質肥料,且該肥料安全性、無毒性等都比傳統方式高,目前已經技轉15家公司。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楊秋忠說,人類生產與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機廢棄物,包括家禽家畜糞便、農業廢棄物、廚餘、垃圾等,不但處理過程耗時、耗空間,且大部分會產生惡臭與廢水。
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楊秋忠團隊利用整合微生物酵素群,針對有機廢棄物選定特定的酵素類別,進行微生物培養後量產,提取酵素及固定化後,製作出酵素反應劑產品;然後在仿造人體,打造一個機器,只要將肥料「輸入」,經過一連串程序包括加入特定調配好的酵素、反應後,只要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有機堆肥需2到4個月的效果。楊笑說,「就像買電鍋回家一樣,只要打開,加水,時間到了就可以了!」
楊秋忠解釋,過去傳統有機堆肥方式像是「只要有一個學生吵,老師就把全部學生打一頓」,發酵過程中除了目標物質外,其他不好的物質也會一起發酵,產生惡臭、污染。但他的方式就是分析有機廢棄物組成後,調配特定酵素配方,再透過機器進行有機堆肥,這些酵素只會針對需要的目標物質發酵,不但速度快,且無廢水、惡臭、無毒,就像「老師只打吵鬧的學生」那樣。
楊秋忠說,目前機器生產已經技轉給國內外共15家公司,但最關鍵的酵素配方並未技轉,未來有待結合大企業銷售到全世界,將可成為全球生產有機質肥料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