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5|回复: 0

漫谈《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引用特色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帖子

小时

在线时间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1091
鲜花
农币
发表于 2007-4-1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引用”,是一种有力的表现方法。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马克思的名言,《惊人相似的一幕》引作开头,为全文确立了鲜明的中心。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西州曲》中的丽句,《荷塘月色》引为结尾,曲折地点染出乡思的主题。
  前者片言居要,后者画龙点睛:都是“引用”的效果。
  不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特别是科学小品类说明文,也往往引用故事、史料、诗文以说明科学知识。新选高中教材《南州六月荔枝丹》在这方面更有特色,不仅通篇引用诗文、史料多达十余处,引用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而且通过引用把比喻、描写、顺序、对比等说明方法有机地结为一体,使得文章既清晰准确,又生动形象;既有科学的真,又有艺术的美。试略举如下。
  一是比喻描写性引用。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引用来对荔枝的形态作总的说明,是多么的充满诗情画意,足以使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美丽的想象!然而,仅止乎此,还算不得新奇。巧妙还在于把它和幼年看到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干荔枝组成对比,造成一个强烈的悬念,使它成为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然后按照壳—膜—瓤肉—浆液的顺序逐一说明,因而既有清晰的条理性,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在每一层说明中,又引用比喻描写的诗句,从不同角度对荔枝形态作更细致的描绘。例如在解说“壳如红缯”时,先以特写笔法,描述了荔枝的壳面构造,纠正了《荔枝图序》的不足。接着引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三个比喻,说明荔枝的红色。最后推而广之,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以全景镜头,描写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枝膜时,先纠正“膜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之误,然后引《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这种用特写的手法交叉的比喻从动态来描绘,比起“膜如紫绡”的静态描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
  引用诗文的比喻描写作为说明手段,一般说明文中不为少见。如《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唐人张澾的名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来说明赵州桥的形状,也很生动形象。但是,通过引用,把准确的说明与生动的描写交织得如此细密,这不能不说是《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个特色。
  二是对比议论性引用。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直接引用《荔枝图序》以后,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科学技术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在进一步延长,以适应长途运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无须再续。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带住,而是扩展开去,翻出一层,从荔枝的不耐贮藏引出唐代统治者为享受鲜荔枝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解说,和上文组成对比。最后,引《过华清宫》作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引文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容,使今天品尝过鲜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怀今,油然生幸福之感。同样,苏轼的《食荔枝》诗,原意只是借岭南风物的赞赏以排解羁旅之思,但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却是说出了人们嗜爱荔枝的强烈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的答复是不同的。作者巧妙地抓住这点加以引用,以设问句启发读者深思,然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荔枝生产的大好前景作答,前后组成对比,与杜诗的引用遥相呼应。这样不仅使人了解有关荔枝的丰富知识,而且从一个侧面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全文达到思想性、知识性、文艺性的有机结合。一般说明文,也多有注意思想性的,如《中国石拱桥》、《向沙漠进军》等,但象《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通过引用诗文,以鲜明的感性形象感染读者,不能不说是一个特色。
  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引用明人的诗句,七个字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形态特点,又以一种散文化的诗意笼括全篇,这在一般科学小品中可说是独具一格,别有新意。
  “引用”,是说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运用时必须注意:一要引得恰当,资料的针对性要强,能恰切说明对象;二要引得精要,不能滥,太多了会造成堆砌累赘;三要引得可靠,资料必须认真核实,防止差错,必要时还须注明出处,以便查对。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2 11:41 , Processed in 0.062853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