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葡萄着色好,均匀着色,集中着色,快速着色... ...总之糙话一句“货卖一张皮”,色泽就是葡萄的颜值。

葡萄着色需要光照和通风,需要温度和温差,需要养分积累和供应,还需要外部刺激,这些东西,我称他为着色要素。总之着色是厚积薄发而不是凭空想象,是水到渠成而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年的勤恳和严谨而不是着色肥,着色剂。咱们试着展开分析一下。

说说光照和通风
万物生长靠太阳,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就是制造营养物质储存在叶子背面,暗反应就是把白天制造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存储的糖类,淀粉和脂类。

简单地说,植物整体就像一个太阳能,
根系吸收养分传导到叶片就是太阳能上水,
光反应是把水晒热,需要光照和足够的太阳能管(叶片)。
暗反应是我们洗热水澡,
呼吸作用是太阳能漏水,跑冒滴漏。

要想洗的爽就需要足够的热水,几个条件都要具备,
1.上满水(根系吸收量)。
2.有阳光(外部环境)。
3.太阳能管数量足,位置好,无损坏(叶片够,采光好,无病害)。
4.漏水少(呼吸作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和温度成正比)。
下图的架型可以充分利用好光照。

这样的架型强干弱枝,养分储备能力强,着色期耐低温。穗位提高白腐自然轻;架面延长梢横着或者斜着走,采光自然更好;架面对地面全遮蔽,地表温度没那么高,夏天吸收量会好很多;再加上通风好着色自然好。
说说温度和温差
着色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28--32度,晚上16--20度,白天温度低了叶片光反应效率低,制造能力不足,温度高了叶片呼吸作用消耗大。总之光合产物不足,难以支撑夜间的养分转化。而夜间的暗反应主要靠酶的作用,温度低了酶的活性不足,养分转化慢,温度高了呼吸作用消耗大。

大棚葡萄分暖棚和拱棚,暖棚葡萄着色在阳历的五六月分,这时的温度和温差都很好,着色更多的是依赖后面三大要素。
而拱棚葡萄着色是在六七月份,温度没问题,温差需要区别对待。一般早熟点的通过揭底风就可以调控好温差,晚熟点的话就进入盛夏了,夜温过高,温差很难调控。除了控产和提前刺激着色,我还没有太好的方法。
盛夏还有个弊端,就是夜间时间太短,光合产物转化的时间不够,这也很难解决,所以盛夏着色的品种最好强化前期养分储备,着色期增加外部刺激。

遮雨棚或者露天的科瑞森,红宝石等晚熟葡萄自然生长的话秋分以后着色,这时的温度不够光合产物不足,难免着色困难。所以着色需要提前下手,立秋后有了温差马上开始通过外部刺激促使提前着色。
说说养分积累和供应
一说到养分很多人就想到喂肥,其实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和叶,枝条不仅能传导和输送养分,更能积累养分。着色期的养分枝条积累,叶片制造和根系吸收缺一不可。

枝条积累,主要两方面,一方面是树体(主干,主枝和结果母枝)的养分积累,这方面强干弱枝的架型好于矮化篱架栽培。另一方面指结果枝的养分积累。
膨大完成后到着色前,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老化好枝条,发育好花芽,让结果枝充分(夏黑除外)发育好。
一般中早熟的品种成熟期整好高温,叶片和根系都很好,枝条储备影响不大,但晚熟的品种到深秋根系和叶片都面临低温和衰老,枝条储备就显得特别重要。科瑞森等晚熟品种,我一般安排在膨大后期,提前使用二氢钾来促进枝条发育和养分积累,强化养分储备。

叶片制造,主要是叶面积和单串重量相协调,品种不同叶面积和叶部功能也不同,下图

晚熟品种则在大暑前后,霜霉也过了,留出延长梢增加叶面积,同时新叶的功能远好于老叶片,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着色。
根系吸收,主要指追喂,一般着色期主要追是钾肥,但着色前却需要先培养出强大的根系,同时保持根系的吸收能力不下降。

一般早熟品种提倡先冲后喂,膨果主要靠冲施,而膨大到70%前后,开沟断根喂肥,复合肥和有机肥混施,这时断根可以存进根系更新,保持着色期的吸收能力。
晚熟品种一般在大暑和立秋前后,分两次单侧开沟喂有机肥,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枝条发育和储备养分的同时,通过局部断根来促进根系更新,维持根系吸收能力。
钾肥的使用不能紧盯着着色期,这时硝酸钾用多了,葡萄会贪青晚熟,二氢钾磷含量用不了,钾含量不太够,硫酸钾在酸性土壤效果不好,用多了还会烂根。所以必须提前用,强化储备,不能临时抱佛脚。
最后说说外部刺激
其实就是着色剂,乙烯利是目前最快的着色产品,但乙烯利的使用前提是充足的叶面积和足够强的叶部功能,而且浓度太大或者温度太高,包括低温下连续使用都会引起软果和落果,所以很多成品着色剂添加了萘乙酸来防止落果。

其实乙烯利有很多作用,能控旺促花芽,能改变雌雄花比例,能疏果,还能着色,但副作用同样突出,很多厂家生产的乙烯利登记是氨基酸水溶性肥料,没有登记含量和使用限制,所以购买这类产品时最好问清楚使用方法。
这几年营养型着色剂逐渐成为新宠,安全性高,色泽自然是他们的招牌,一般通过茉莉酸等成分抑制新梢成长,并诱导养分向果穗移动,同时刺激葡萄自己生成乙烯。这类产品需要早用,但必须在花芽完全发育好的前提下使用,用的过早也会抑制花芽分化。这类着色剂价格偏高,但未来也会逐渐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