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1|回复: 6

植物体导管与筛管的区别及其功能!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6

帖子

27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UID
307578
鲜花
95 朵
农币
1232 枚
发表于 2019-1-25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甘肃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植物导管

导管(vessel)植物体内木质部中主要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管状结构;为一串高度特化的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其细胞端壁由穿孔相互衔接,其中每一细胞称为一个导管分子或导管节。


作 用

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组 成

由死细胞组成


植物导管和筛管

导管分子在发育初期是生活的细胞,成熟后,原生质体解体,细胞死亡。在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木质化并具有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等不同形式的次生加厚。在两个相邻导管分子之间的端壁,溶解后形成穿孔板。在被子植物中,除少数科属(如昆兰属、水青树属)外,均有导管;导管也存在于某些蕨类(如卷柏、欧洲蕨)和裸子植物的买麻藤目中。

导管的作用

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 ,不需要能量。

导管和筛管都属于植物的输导组织。

较进化的树种,一般都是孔纹导管和网纹导管;较原始的树种一般都是环纹和螺纹导管;导管分子长度长的则导管口径小,导管分子长度短的则口径大;纤维分子长度普遍大于导管分子长度,而纤维分子的口径也普遍小于导管分子的口径。也普遍小于导管分子的口径。植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根要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类运送到叶子里;叶子则要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运送给根及植物的其它部分。植物体内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无论是在高不盈尺的小草中,还是在高达150多米的杏仁桉树上,都在日日夜夜不停地进行着。

导管的运作

然而,植物中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是靠什么来进行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就明白了。当你把一条带叶的柳枝放在水里切断,并立即插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在太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再把枝条从横向切断,这时,你会发现断面上有红色的点点;若是再把枝条从纵向剖开,又可以看到,在茎的剖面上有一条条红色的细纹。这些点点或细纹,就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出来的植物运水的“管子”,通常把它叫做“导管”。血管贯穿于动物的全身,导管在植物体内也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前面所说的枝条,如果让它在红墨水里再浸几天,这时,你又会发现,连叶子上的叶脉也染红了,这说明叶脉里也有导管,而且茎和叶子里的导管是相通的。 运水靠导管,运有机物质又靠什么呢?靠“筛管”。筛管在树木的“皮”内。俗话说,“树怕剥皮”。树剥了皮,就等于切断了运输食物的道路,植物就要饿死。还是用柳枝来做一个试验:把折下的柳枝下部的树皮剥去一圈,然后再插到水里。过不了几天,在伤口上方就会长出新根;伤口的下方,则因得不到上面运来的有机食物,便逐渐枯死。

总的说来,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基本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两条渠道进行的。一条是由根把吸进来的水及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经导管运输到叶子;另一条是由叶子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质,经筛管输送到根等植物其它器官。

什么是导管,什么是筛管呢?植物是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的。导管和筛管为一些特化了的细胞连接成的管子。 拿导管来说,单个的导管细胞,长不过500—1000微米左右(一微米为千分之一毫米),连成管子后,一般长约10厘米。长的如枫树的导管,一根可长约2米,白蜡树的可长达10米。由很多导管还可以连成一个更长的管道。组成导管的细胞,两端的细胞壁都已消失,好像竹竿把节打通了的情形一样。

由于根内细胞液浓度与土壤水分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根压),特别是叶子蒸腾作用的拉力,以及水分子本身的内聚力(即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水在导管里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水柱, 从而把叶和根连接起来。这样就使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源源不断地沿着导管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水在导管中上升的速度,最快的为每小时45米,最慢的也可达每小时5米。一般草本植物,由于比较矮小,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在吸入根部后,约隔10—20分钟就能到达叶。而高达几十米、一百多米的大树,它的茎的输水能力就比一般草本植物要大得多了。 至于筛管,虽然也是由很多细胞连接成的,但在它们细胞的连接处并未完全打通,是由一层象米筛一样有很多细孔的“筛板”隔着。另外,筛管细胞是活的,而没有原生质的导管细胞是死的,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有机物质在筛管里运输的速度,每小时大约0.7—1.7米。一般农作物,有机物质由叶运到根部,大约需要30—60分钟,这比水在导管里的运行要慢得多。不过,这种运行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如马铃薯、甘薯这些生长在地下的块茎、块根,其本身并不会制造什么食物,它们所以能积累那么多的物质,都是叶子通过筛管不断向下运输的结果。 导管与筛管,它们把根、茎、叶、花、果等各部分,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管道网,组成了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担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5876

帖子

568 小时

在线时间

2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76976
鲜花
12510 朵
农币
29040 枚
发表于 2019-1-2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研究得这么透大哥你是想农业还是想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6

帖子

27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UID
307578
鲜花
95 朵
农币
123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
这是基本性的知识,做为果农必须掌握!要不,地上管理工作,象刘全保的八项控冠,只知道要这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不知其原理的操作都是机械的,做不好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794

帖子

1783 小时

在线时间

20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16685
鲜花
2443 朵
农币
20725 枚
居住地
辽宁 抚顺 顺城区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19-1-25 2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抚顺
水分向上运输动力来源是蒸腾作用,根尖溶液与土壤中液体浓度不同的渗透压,根呼吸作用的根压及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毛细作用,叶片产生的有机物向下的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重力还是来自连接导管的推力。

点评

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的动力分别是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去的过程,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而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线粒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7 09:0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3万

帖子

2802 小时

在线时间

116

好友

★万户侯★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UID
187355
鲜花
82410 朵
农币
222504 枚
发表于 2019-1-26 1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架诗书一帘梦,半榻茶烟半室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491

帖子

160 小时

在线时间

2

好友

大学一年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昵称
通因通用
UID
256226
鲜花
4766 朵
农币
7155 枚
发表于 2019-1-26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6

帖子

27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

UID
307578
鲜花
95 朵
农币
123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0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
合自然 发表于 2019-01-25 22:25
水分向上运输动力来源是蒸腾作用,根尖溶液与土壤中液体浓度不同的渗透压,根呼吸作用的根压及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毛细作用,叶片产生的有机物向下的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重力还是来自连接导管的推力。

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的动力分别是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去的过程,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而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物的生命活动利用,如植物体内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的能量就来自于植物的呼吸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4-26 08:41 , Processed in 0.101694 second(s), 4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