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化肥VS有机肥,你将作何选择? 绿色革命以来,化肥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益。但在化肥大量使用的背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大家在施用化肥的时候往往更注重N、P、K等大量元素的使用,而忽略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导致了土壤养分的失衡,也因此引起了一些缺素病害,如:苹果的小叶病,西红柿的脐腐病等; 其次,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出现土壤板结现象,土壤保水保肥性降低,容易导致植株根系呼吸受阻,植株根系发育不正常,进一步影响植物养分的吸收; 同时,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有益微生物含量的剧减,使得土壤活性下降;最直观的便是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中基本看不到蚯蚓活动。 施用有机肥的优点 首先,有机肥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与植物秸秆的发酵,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全面的无机养分与有机养分; 其次,施用有机肥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使土壤充满活力。

堆肥的必要性 - 大家都知道粪便中含有大肠菌、线虫等病菌和有害菌,直接使用会导致病虫害的传播,对食用农产品的人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
- 未腐熟的粪便在土里发酵会产生局部发热,引起“烧根、烧苗”,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 发酵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氧气,并且产生甲烷等有害气体,抑制作物生长;由此可见,动物粪便最好经过充分发酵后,再施入农田才会更安全放心。
如何科学堆肥? 堆肥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将堆积的有机物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矿化,转化成稳定、无害化、富含养分的有机肥的过程。 堆肥的主要原料是咱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禽畜粪便和作物秸秆。他们在合适的碳氮比、温度、氧气、湿度条件下,经过发酵翻堆,便可以成为优质的有机肥。 影响堆肥发酵的几个重要因素 -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C/N(碳氮比)了,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每吸收5份C时,约需要吸收1份N,来构成它自身细胞体,而在吸收5份碳时,大约需要消耗20份有机碳来取得能量,所以理论上堆肥的碳氮比为25:1的时候,堆肥的效率最高。
一般堆肥的碳氮比在20~30:1的时候比较合适,我们常见的牛粪、马粪、羊粪可以直接发酵,而猪粪、鸡粪一般在与稻草或麦秸2:1混合后,发酵效果比较好。 - 其次是温度,温度包含环境温度和堆体温度两部分,环境温度要保证堆肥初始时微生物能够繁殖,一般0℃以上,堆肥才能够启动。发酵温度越高,微生物群体活性越强,分解效率越高,同时,高温能够杀死或者抑制病原菌和杂草种子,但是温度不能过高;一般55℃以上3天或者50℃10天,能达到杀死病原菌和杂草种子要求。
- 下一个是氧气,微生物生长进行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因此,堆肥过程中需要经常翻堆,来保证氧气的供应,同时堆肥过程中堆体形状不能过高过宽,过高会导致堆体挤压,堆体孔隙度降低,降低堆体氧气含量,导致堆体内部形成厌氧条件,不利于堆肥过程;一般堆体高度在1.2m—1.5m之间,堆体宽度在1.5m—2m之间,呈长条形比较适宜。
- 水分也是制约堆肥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堆肥适宜含水量在50%—60%。在天气炎热、干燥的情况下,初始水分可多一些,不超过70%;而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初始水分可少些,50%左右即可。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手捏料,指缝有水渗出而不下滴时较为合适。在高温期,水分快速降低,可适当添加水分。若高温期,堆体内层出现大量白色菌丝体,即“白毛”,则表明该部位缺水。

图为中国农大实验田的酵素堆肥实验 具备了上述几个条件,再按要求进行翻堆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 - 翻堆能够防止堆体温度过高,增加堆体进氧量,促进堆肥腐熟,同时使堆体物料混合均匀,保证每部分发酵均匀。
- 当堆体温度上升到50℃(一般2—3天)后,每2天翻堆一次,大概10—15次,当温度下降到50℃以下,每3天翻堆一次,当温度下降到40℃以下,每7天翻堆一次。
- 降低到环境温度并稳定后,即停止翻堆;翻堆过程中注意将外部翻到内部,上部翻到下部。

最后,我们来判断一下堆肥是否腐熟,主要有以下感官标准: 1、温度:堆体温度降低至环境温度,翻堆后温度不会上升; 2、气味:无蚊虫、苍蝇聚集,没有难闻气味散发,具有土壤气味; 3、颜色质地:褐色或者棕褐色,质地松散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