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本帖最后由 雨轩575 于 2018-8-23 14:28 编辑
三年前我准备引种大樱桃,才第一次了解到需冷量这个概念,但一开始也是非常肤浅。 后来经常看到同一个樱桃品种,不同资料给出的需冷量数据相差非常大,让我很困惑:到底哪个数据是正确、可信的呢?随着深入了解,我发现需冷量的计算,原来有好几种模型,而专家们研究给出,或引用的数据不加以注明,会将我们引入误区。 下面我将几种最常见的三种需冷量计算模型介绍给大家分享。 一、低于7.2℃模型 这是最早出现的模型,由美国Weinberger于1950年提出。该模型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7.2℃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以打破生理休眠所需7.2℃或以下的累积低温值作为品种的需冷量,单位为c h。 采用该模型,自起点开始凡气温低于7.2℃均为有效需冷量,因此计算出来的需冷量数据往往比较大,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更大。我曾经看到过的某某樱桃需冷量1400小时以上等等,我想应该就是依据这个理论模型得出的数据。 二、0-7.2℃模型 该模型认为0-7.2℃温度范围是打破生理休眠的最有效温度范围,其他温度范围均无效。由于排除了低于7.2℃模型中低于0℃的部分时间段,计算得出的需冷量数据,在北方寒冷地区明显要小得多。 上述两种模型均未考虑不同温度的破眠效果不同,这与自然条件及生物体的多样性不符。因此,近几年来低于7.2℃模型应用较少,0-7.2℃模型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一些。 三、犹他模型 美国Utah州立大学Richardson提出了计算需冷量的“冷温单位模型”,又称“犹他模型”。该模型规定对破眠效率最高的最适冷温一个小时为一个冷温单位;而偏离适期适温的对破眠效率下降甚至具有负作用的温度其冷温单位小于1或为负值。以秋季负累积低温单位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时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单位为CU。 该模型认为,不同温度的加权效应值不同(即不同温度对需冷量累积的贡献大小不同):2.5~9.1℃打破休眠最有效,该温度范围内1h为一个冷温单位(1CU);1.5~2.4℃及9.2~12.4℃只有半效作用,该温度范围内1h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低于1.4℃或12.5~15.9℃之间则无效;16~18℃低温效应被部分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h相当于-0.5个冷温单位;18.1~21℃低温效应被完全抵消,该温度范围内1h相当于-1个冷温单位;21.1~23℃温度范围内1h相当于-2个冷温单位。只有当积累的冷温单位之和达到或超过最低需冷量时数时,才能解除休眠,才能进行促成栽培。 由此模型可以看出,北方寒冷地区,冬天虽长时间处于0℃以下,但对植物的休眠并无促进作用,但冬天即使是白天也很少有十几度以上温度,故而有效冷积温仍然相对较高。南方有些地区虽然冬天也有冰雪天气,但白天气温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也会出现,因此有效冷积温数就会很低,不能满足很多落叶植物的休眠需求。 目前该模型相对来说是较为完善的,也是应用得最普遍的。 我在美国的一个较著名的苗木公司戴夫.威尔逊公司查询大樱桃资料,查遍所有几十个上架品种,标注需冷量最大的为800小时,最低的为300-400小时,这和我最初接触到大樱桃时,一些资料上介绍的“多为上千小时”,反差极为巨大。比如拉宾斯的需冷是这样写的:“Estimated Chilling Requirement:400 or fewerhours below 45°F”,从字面上看,应该是采用低于7.2℃模式(也即低于45华氏度),估计为400小时,或更少。 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假使撇开夏季高温影响不谈,这美国的大樱桃,需冷量真心有这么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