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的国家,适宜栽苹果的土地有限,且有些地区的生态条件不是很好。当前,苹果栽培面积过大,产量过多,供过于求,导致销售难、效益低。针对我国国情,应有计划地进行调控产区、品种、面积和产量。针对性地采用科学栽培措施:低矮的小冠树形、简化省工的修剪方法,提倡短枝型、矮化砧的矮密栽培、短周期栽培和无袋栽培等技术。重视生产功能性精品果品,增加市场竞争力,突出中国特色,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1按照区划种植 发展苹果要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追求多而大,这方面,过去有过深刻的教训。如1996年前后,我国苹果面积猛增到4450万亩,苹果产量供过于求,价格猛跌,果农便开始刨树,一下子刨掉1500万亩左右,剩3000万亩左右,这时果价上升,果农满意; 近20年,至2017年苹果面积又增至近4000余万亩,供过于求现象再度发生,价格又是猛跌,历史又即将重演!笔者认为,我国有3000万亩左右苹果就能够满足人民需求,又能够保证果农有收入。 今后的任务是提高单产,我国苹果亩产1.2吨多,国外先进国家单产在2吨以上,我国苹果生产的潜力很大。目前,红富士和新红星苹果均有区划意见,应本着最适区优先发展,适宜区选优发展(图1),次适宜区限制发展。不适区的果园要调整改造,减少苹果栽培面积,刨除衰老树、品种不对路树、赔钱树、病残树等,将苹果面积降至3000万亩是比较理想的。 从全国来说,苹果优势区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所以,要加强黄土高原果区的发展力度,提高果树管理水平,生产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果品。 2压缩苹果产量 我国苹果产量,2016年达到4388.2万吨,约占世界苹果产量的56%,中国对世界苹果发展的贡献率在80%以上,成为苹果生产、消费大国,但不是强国,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果品质量差,果农技术素质低,缺少采后处理和冷藏链贮运设施等方面,单从产量上说,供过于求现象十分严重,按实际需要,国内鲜食需2000万吨,加工用1200万吨,出口150万~200万吨,共3350多万吨,就正合适,现在多出1000万吨,所以要去产能。 解决的办法是: (1)增加加工产品:如苹果干、苹果脆片、苹果汁、苹果醋、苹果酒等。 (2)刨除20~30年生的衰老树。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红富士树800万亩左右,应该更新了。 (3)对品种落后、腐烂病严重、果园残缺不全、结果能力下降明显、年收入明显降低的果园要坚决刨除。 (4)刨除无力经营、疏于管理的苹果树。 (5)刨除市场不对路、价格过低的苹果树。 (6)严格控制果实负载量,按树干粗细和干周法留果,严禁超产(图2)。 (7)淘汰老果园应有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政策。 3调整品种结构 我国栽培的大苹果多引自国外品种,导致品种单一、抗性差等,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如苹果中红富士产量,2016年高达3190.98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72.72%;陕西省红富士苹果产量达849.23万吨,占陕西苹果总产的77.18%,单一品种产量过于集中。 人们食用果品是多样性的,不喜欢总是吃一种水果,所以,应发展其他有特色的苹果,如国光、蜜脆、华硕、华红、秦阳、中秋王、鸡心果等,将红富士的比例压缩到5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在以后的苹果产业发展中,由于苹果产能过剩,苹果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必将导致很长时间内新品种与老品种长期共存的局面,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明显加快。 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独特的苹果品种,如沙果、花红、香果及彩苹等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在个别地区仍有栽培,由于其抗性强、风味独特等原因,又加之能够用于加工,所以其售价并不比富士、国光等大苹果低,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怀来的中国彩苹品种,已形成了农产品地理标识品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作用明显。 砧木品种是当前苹果矮密栽培的关键,选择合适的砧木品种至关重要,应做到适地适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我国苹果栽培的区域较广,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砧木品种都不能“包打天下”,如M9-T337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砧木品种,但如果在较寒冷的地区,或者土肥水不好的立地条件下,选用此砧木可能就会出问题,导致冻害严重,易形成小老树等。 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矮化砧木也有很多,如青砧系列、中砧系、SH系等,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矮化砧木。 4提高优质果比 我国苹果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不高,原因是品质方面的问题较多,如果个小、光洁度较差、有病虫害、糖度较低、风味不够浓等。目前,一般果区优质果率仅在40%~50%,好的产区在60%~70%。由于投资少、负载多、其他管理不到位,因此果实品质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大户、大企业家经营,实施标准化管理,逐步提高优质果比例(图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一般果和低档果不但销售困难,而且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赔钱销售。而生产功能果(富硒、富SOD果)销售快、价格高、效益好。 5提倡短周期栽培 传统苹果生产中,其周期很长,栽后7~8年才进入正常结果,30~40年生树枝干病害十分严重,果品品质明显下降,但还恋恋不舍,浪费土地和阳光,已成为高效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严重地困扰苹果产业的发展。 如今提倡短周期栽培,已进入矮密栽培时代,行距已缩为2.5~4.0米,株距1~2.5米,亩栽100~200株,利用短枝型品种和矮化中间砧,栽植带花芽、有分枝的大苗,栽树当年就能结果,或次年结果,亩产500千克以上,3~4年进入正常结果,亩产3~5吨,如山东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烟富8号品种,用矮化中间砧M26,栽后第二年见果,第四年亩产2.5吨,第五年3.8吨。 新栽大苗园,当年株产15个苹果,亩产0.5吨。当树龄达10余年生时,树冠郁闭,枝干病害重,产、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高时,便及时刨除,另辟新园。这类果园虽然建园投资多,但易早结果,收回投资快(栽后2~3年),经济效益高,品种更新容易,更符合市场需要,且管理省工,便于推广。 目前我国苹果栽培已进入矮密短周期时代,如陕西宝鸡华圣果业集团生产的矮砧良种苗,单株售价50~65元,2017年生产300万株,被洛川县等苹果产区一抢而光。 6实行简化栽培技术 目前,由于年轻人多进城打工,从事苹果园管理的劳力,年龄多为50~70岁,文化、技术素质不高,体力不强,劳动效率很低,导致工资较高,劳力难求。 全国苹果园平均亩用工成本2387元,占果园总成本的42.2%~50.4%,日工资平均为100~120元,修剪、套袋在130~150元,所以,园主都在追求简化省工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纯收益, 其中有: (1)采用矮小树冠,如松塔树形、细纺锤形或主干形等,树高应控制在2.8米左右,便于田间作业。 (2)苹果树采用傻瓜修剪法,即长放、疏枝技术,基本不截少缩,采取“去低留高,去大留小,去长留短,去粗留细,去密留稀”五去五留法,几分钟可剪一株树,一天一人剪1亩红富士盛果期树不是梦,提高效率2~3倍,剪1亩果树可省500~600元。 (3)喷布PBO叶面肥,可抑制旺长,促进成花,取代环剥和扭梢,提高果品质量,亩省工3~4个。 (4)果园养鹅,取代人工和机器刈草,亩省工4~5个。 (5)疏花疏果,亩用工需要10来个,若在边花开放当天喷一种柱头覆盖剂,坐0个、1个、2个果的果丛可达85%~95%,大大节省人工疏除劳力。(6)逐步推广无袋栽培。套袋用工正值农忙季节,日工资高达130~150元,每天每人可套1 500~3 000个袋子,亩留果12 000~20 000个,需用工7~8个,加上纸袋成本,亩增加成本2000元左右,再加上摘袋和碰落果实损失,总投资在2000元以上,所以,此项作业给果农造成极大困难。 为此,近年正探索无袋栽培技术,如天水花牛苹果完全不套袋,宁夏青铜峡红富士也不套袋,卖的价格也不低。一些研究者正尝试用食品级膜袋技术,但尚未取得完全成功,有待继续努力。 7逐渐实现机械化 我国在手工操作条件下,一个劳力可管理5亩苹果园,而国外,由于机械化水平高,每个劳力可管理50亩。在陕西省千阳县海升集团、宝鸡华圣果业,均引进外国果园机械,实现全部机械化管理,如育苗机,每天可栽1万株砧苗,打药机(图4)每天可打400~500亩果树,中耕机、自动施肥机、水肥一体化机等,工作效率是人工的几倍到几十倍,这种现代化果园将来还会扩大,与家庭手工操作的小果园多年并存。 8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营主体变小,随之苹果的生产也向单家独户的小果园转变。但由于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出现,果园管理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管理成本的提高,一家一户的小果园经营已不适应大市场要求。由于苹果产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以企业、家庭农场为经营主体的果园纷纷出现,成为苹果生产中的主力。将个体果农组织起来,转为大户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家经营。分散的果农逐步进入各类实体组织,提高技术素质并逐步实现苹果生产的机械化,将是引导中国苹果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果农之友杂志 作者:汪景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