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无花果病害问题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如下:
果实病害是限制无花果采后贮藏期、货架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黑粉病、黑斑病、灰霉病、内腐病、酸腐病。
山东威海地区的无花果秋果果实出现黑点症状,叶片和果实受到严重危害,在对黑色病斑上分离到1种炭疽病菌。根据病菌的病原形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鉴定该病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l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丝体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5~6.。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亦可侵染枝条。果实受害后,在果面呈现圆形、稍凹陷、褐色斑块,随后在病斑上出现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天气潮湿时在其表现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斑不断扩大,果实软化腐烂,有时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枝条得病后呈淡褐色斑块,后逐渐干枯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在僵果上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侵害枝梢和果实。以后在新的病斑上再产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天气潮湿,阴雨连绵能促使病害大发生。果实最初感病,由于症状不明显,较难察觉到,直至9月果实接近成熟,病斑迅速扩展,田间发病明显加重。 通过田间症状观察、实验室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证实引起无花果黑斑病病菌为胶孢炭疽菌。但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由于果实携带的病菌已经侵染造成果皮伤口,同时无花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为病菌繁殖提供量良好的基质,因此初炭疽病菌外,果实还容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在采后贮藏的果实上病菌分离,还附着大量的链格孢菌,此菌在叶片上未表现,主要采后感染的附着菌。 高温潮湿、阴雨连绵天气给无花果炭疽病发生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叶片及枝条上病原菌在适宜的而环境条件下萌发并侵染果实,对成熟的果实极易造成危害,形成“黑斑病”。
炭疽菌属的现代分类系统为主要依据,对无花果炭疽病菌从形态学特性和培养特性方面进行研究, 结果与 Sutton 提出 的胶孢炭疽
菌的分类标准相符,故认为侵染无花果的炭疽病菌为胶孢炭疽菌。 目 前有关无花果炭疽病菌的研究鲜有报道,关于病原菌的侵染机
制等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无花果炭疽病菌菌丝体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为 25 ~30℃ 。 弱酸性条件有利于炭疽菌菌丝体的
生长和产孢, 菌丝最适生长的 pH 值为 5~6,酸性条件适宜产孢,pH 值为 3 ~ 4 时产孢量最〔13 ~ 16〕。 通过对无花果炭疽病
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可明确该病菌对生态环大,这与前人的研究吻合境条件的要求,有助于通过改善环境和栽培条件有效控制病害
的发生。营养元素是病原菌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碳源和氮源是病菌生长中 最基本、 最重要的 两大要素〔17〕。 我们对无花果炭
疽菌对 7 种碳源和 8 种氮源利用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病原菌在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中虽然均能生长,但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有
较大差异。 ①当用不同碳源进行培养时,炭疽菌在葡萄糖和麦芽糖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最大,菌丝干重较大, 在果糖培养基上次之
。 在淀粉培养基上, 菌落直径、 菌丝干重和产孢量均较小。 在供试碳源的培养基中,炭疽菌在不利于菌丝体生长的甘油培养基上产
孢量较大,在有利于菌丝生长的麦芽糖和果糖上产孢量较小,在葡萄糖培养基上既有利于炭疽菌的菌丝生长, 又有利于其产孢。 因
此, 综合菌丝生长、菌丝干重、产孢量 3 个评价指标来看,葡萄糖是无花果炭疽病菌的适宜碳源,而淀粉不是适宜碳源。 ②当用不
同氮源进行培养时,最适氮源为牛肉膏、 酵母膏培养基, 且产孢量也较大。 蛋白胨培养基次之,同时菌落干重也较大, 说明这 3
种培养基均为无花果炭疽病菌的适宜生长培养基。而在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 菌落生长较慢,且对其产孢有抑制作用, 菌丝
干重也较小, 因此硫酸铵不是无花果炭疽病菌的适宜氮源。国内外对无花果炭疽病的研究报道很少,防治该病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
主,三唑类杀菌剂是新一代高效、 广谱、内吸、 低毒杀菌剂, 对谷物、 果树、 蔬菜及重要的经济作物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
引起的重要病害具有极好的治疗和铲除作用研究证明,三唑类杀菌剂对无花果炭疽病菌的抑制〔18〕。 本效果较好,如经田间药效
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 则可能成为防治无花果炭疽病的高效首选药剂,在无花果炭疽病防治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无花果锈病 鉴别:该病由担子菌亚门真菌转主寄生发病,主要 危害无花果叶片、幼果及嫩枝。叶片在5 月上旬发病,初 期叶片正面出现1mm 大的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 0.5~1mm 的橙黄色圆形病斑,边缘红色;发病后 7~14d, 病斑表面密生鲜黄色小粒点,并逐渐变黑,后叶背面隆 起,生出许多土黄色毛状物。嫩枝受害时,病部橙黄色, 稍隆起,呈纺锤形。幼果染病,表面发生圆形病斑,初为 黄色,后变褐色。 防治方法:防治无花果锈病要从6 月下旬开始,做 到无病早预防,8~9 月是防病的关键时期,做到勤喷药, 保夏秋叶,壮新梢。药剂预防每隔10~15d 次,以保护叶片不受锈病菌侵染。在无花果叶片刚开始发病,即出现针尖大小的 红点时,立即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常用的有氟硅唑、苯醚 次,防止病情扩散。 无花果灰斑病 鉴别:该病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发病。叶片受 侵染后,初期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为 2~6mm, 边缘清晰;以后病斑灰色,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迅速扩 大成长条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内部呈灰色水浸状, 边缘褐色,后病斑扩大相连,整叶变焦枯,老病斑中散 生小黑点。 防治方法:40%多菌灵胶悬剂按100g/667m ,稀释成1000 倍喷雾;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mL/667m ,与50%多菌灵可湿粉100g/667m 混合喷雾施用。 无花果炭疽病 鉴别:该病由炭疽真菌引起发病。发病初期,果面出 现淡褐色圆形病斑并迅速扩大,果肉软腐,成圆锥状深 入果肉,病斑下陷,表面呈现不同颜色的轮纹;当病斑扩 大到直径1耀2mm 时,病斑中心产生突起的小粒点,初为 褐色,后变为黑色,呈同心轮纹状排列,逐渐向外发展。 此病在果实近熟时发生,一般在7~8 月高温高湿条件时 发病最多。 防治方法: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开始,每隔15d 喷药 次,连续喷3~4次。常用药剂有40%福美双100 38%恶霜嘧铜菌酯800~1000倍液、50%退菌特800~1000 +200倍五氯酚钠药液,药剂轮换喷施,重点喷布结果母枝 无花果枝枯病 鉴别:该病由多种真菌引起发病。发病初期枝条染 病先侵染顶梢嫩枝,后向下蔓延至枝条和主干,染病部 呈现紫红色的椭圆形凹陷,后变成浅褐色或深灰色,并 在病部形成很多胶点,初显黄白色,渐变褐转黑。胶点处 的病皮组织腐烂、湿润,有酒糟味,可深达木质部。后期 病部干缩凹陷,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空气潮湿时涌出 橘红色丝状孢子角。济宁地区5 月中旬开始发生,6 病较弱,7~8月病害再次发展。 防治方法:发芽前可喷3~5 波度石硫合剂、40%福美 砷600 倍液或50%退菌特500 倍液,以保护树干;5~8 每隔7~10d喷1:3:300 的波尔多液,成熟前30d 禁止用药。 无花果炭疽病可采用三唑类药剂防治。参考其他植物炭疽病预防防治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