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时值白露,节近仲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随着气温下降,天气转凉,半岛地区部分无花果品种叶子开始发黄,离落叶的时间不远了。
果友嘉祥无花果想得早,发帖提到了无花果的耐寒性,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同样地处北方,对于庭院地栽来说,无花果安全越冬是个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
之所以称为耐寒性,而不是嘉祥无花果所说的抗寒力,是因为个人认为,无花果本身固有抗寒能力,我所做的试验只是逐步把这个能力唤醒了。而抗寒力是包括嘉祥果友所说的人工培土、包裹等辅助力量的。自2011年以来,我一直进行无无花果室外无保护越冬试验,今天不怕浅薄,把这些年的体会写出来,算是狗尾续貂吧。
一、试验条件和环境
位置:北纬37.4°,东经120.2°,山东半岛,渤海湾南岸。
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多年来冬季最低温度在-8°C左右,2015年到过 -13°C,一般每年出现低温的时间在七个晚上。历史极端低温出现在1969年,达到-21°C。
微观环境:城区向阳背风的庭院,气温一般比我地气象记录高1°C左右。
二、试验原因和目的
说起原因,就该痛说本人种植无花果的革命历史了。2004年到新疆出差,吃到叫糖包子的无花果,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以为天下无花果都是一个品种。回来后扦插了一棵,当年冬天冻死了。之后就在网上查资料,加之俗务太多,一直没有动手。后来在本坛做了多年看客,看到很多新品种,心动的同时,也觉得很无奈,因为许多品种都标明不适合北方种植。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2012年,当年春天发现,上年底因为疏忽忘在了院子的两棵茶花盆栽小苗,不仅没冻死,还长出了新的顶芽。在现有资料里,没见过北纬37.4°有地栽茶花并能无保护过冬的记录。还有,同在城区的同事家院子里长了一棵二十多年的枇杷大树,枝叶繁荗,凌冬开花,每年都能结不少果子(石家庄也有一棵),同样,教科书里压根儿没有枇杷在北方适种的记录。坛子里也有北京、天津等地无花果室外无保护越冬的记录帖。这些事例启示我,植物的耐寒性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驯化的,无花果的耐寒性也许比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强。
试验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不怎么耐寒的无花果品种也能够在我地庭院无保护越冬。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目的明确之后,方法和步骤犹为重要。多年的养花经验告诉我:养树如同养生。好比我们要进行冬泳,不是到冬天才开始训练,而要从出伏开始不间断地锻炼,这样冬泳时才不会伤害身体。所以,对那些不耐寒的无花果品种实行无保护越冬之前,首先要进行逐步加强的适应性驯化,用盆栽做一个过渡,步骤如下。
苗子用的是当年春天扦插苗,成活后先装入小盆,长到秋天落叶休眠后,原土整个装入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盆,盆底铺一层椰糠,盆边的空隙也用椰糠掺土填实。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年在室外无保护的情况下放到一九末,再搬入室内,放在没有暖气的地方。第二年同样条件下放到二九末再入室。第三年放到三九末。次年下地并无保护越冬。
四、试验结果和体会
近几来,我的冬训队员包括:布、青皮、大波、小波、早黄、法紫、大金、白蜜、亚当、焦黑、中紫、斯特拉、果王、Alma和哈代15个品种,只有哈代不幸阵亡。
在试验的品种中,布、青皮、中紫和斯特拉未经盆栽越冬过渡,直接下地进行无保护越冬。其中,布是2011年冬直接种在了背阴处的绿化带上,种后一直没管理,长得很好,今年结果203个。(另有一棵盆栽布一直参加冬训,只是为了与其他品种做比较,多年越冬后都是毫发无损)。青皮已经下地两年多,种在风口背阴处一直是先长树,没留果,如今超过过3.5米高,只在下地的第一年有2厘米的抽干。中紫下地两年,完好无损。斯下地一年,看起来与布一样耐寒。小波、早黄、白蜜、大金、亚当、果王和Alma只经过了两年盆栽越冬过渡后下地,已经室外无保护越冬两年,这几个品种只在第一次越冬时有不同程度的抽干,除亚当长势较弱外,其他5个品种长势良好。大波、焦黑和法紫经过了三年盆栽越冬适应,计划今年冬前下地。另有一棵经过两年盆栽越冬试验的大金和一棵经过一年盆栽越冬试验的小波,在去年冬前下地,在无保护的条件下也安全越冬。
关于哈代的牺牲,需要进一步说明。去年从盆盆那里分享了一棵高压哈代,八月中旬装盆并缓苗成功。本来应该今年冬天再进行越冬试验,但之前在国外网站上看过哈代耐寒的资料,心存侥幸,提前把它编入了冬训队,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让我长嘘短叹了好一阵子。
经过这些年的试验,我有几点外行的体会和思考。
一是不同无花果品种间的耐寒性差异也许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从考古证据看,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浮雕和古希伯来经典上都有无花果的记载(南京大学马凯教授的考证),有个以色列的教授甚至发现了11400前的无花果的遗迹。不管怎么说,西亚和欧洲人类历史上都经历过比现在我地还冷的寒冷期,无花果能够度过那一时期而存在至今,本来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耐寒基因,只是在原生地进入暖周期后,再次适应了温暖气候而没有机会表现耐寒能力。个人认为,经过有意识的适应性驯化,现有的大部分无花果品种应该可以适应一定的寒冷气候,至少在山东半岛庭院种植的条件下没有问题。
二是无花果的耐寒性差异与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地讲,我觉得有的无花果不耐寒,不一定是品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不当所致。比如说在施肥上,所有教科书上都说无花果耐贫瘠,为了统一试验条件,我的无花果也都不施肥,只在经受过越冬试验而长成树并且需要结果的时候施肥,并且是冬前施肥,结果是越冬没受到影响。许多果友反映,施肥过多,会导致果树旺长,枝条到秋末木质化程度不够,因而容易受到冻害。许多规模种植无花果的,用大肥大水换短期产量,这是以牺牲无花果的耐寒性为代价的,这在温暖地区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温度条件差一些的地区可能是致命的。
三是无花果的耐寒性与树龄有关,三年以上的苗耐寒性较强。这种说法需要进一步理解。树龄越大,树皮越厚,树干和树枝的木质化部分越粗,这只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多地用根部培土的方法越冬说明,无花果的耐寒性与根的深度有关,大树耐寒,不仅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还因为树大根深。我地70厘米以下的土壤基本上是长年恒温的,但无花果的根喜欢横向生长,纵向生长的比较慢,因此,要提高无花果的耐寒性,需要有目的引导树根加快向深处扎。我的做法是地栽后在冬前施肥的时候挖深坑,或者用类似探铲的东西,打70厘米甚至更深的洞,把肥施到洞里去,让树根快速往深处长。
四是背阴处耐寒。我地栽试验的品种中,布、斯特拉、青皮、小波、果王、早黄、亚当、大金都种在背阴处,青皮甚至种在背阴的风口处,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安全越冬。(这些地方长成大树后光照条件会达到半阳或接近半阳。)所谓冻害,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冬季冻害,表现为树皮冻裂,主要是冬长时间季持续低温造成的,间断出现的三天四天低温,不足以造成灭顶之灾。另一方面是春季冻害。探访我地的一些无花果种植户,得知大部分冻死的无花果树,不是冬天的寒冷造成的,恰恰是在春天回暖,种在全日照条地方的无花果被骤升骤降的气温折腾,过早萌动,而地温没有同步上升,枝干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甚至造成死树。当然,这是仅从耐寒性方面的看法,考虑到果友们急于吃果的心理,个人觉得,庭院种植控制在半阳条件下是可以兼顾耐寒和丰产的。
五是冬前移栽有利于提高无花果的耐寒性。这是从果农那里得到的经验。严格意义上讲,这个说法不太成立。理论上看,只要是在休眠期移栽都应该可行。但问题往往出现在操作层面。古语说:树挪死,人挪活。移树总要伤害根系,可理解为人大病一场。冬前移栽的好处是不用整天看温度计也可以确切地知道,树已经进入休眠期。我地春季气温不稳定,又常常出现倒春寒,对于常年种植的果农来说,都不能百分之百的精确把握,对于玩家更是个难事。移晚了固然影响生长,如果移早了,就像重感冒的病人受冻又重复感冒,搞不好就会死树。我一般是在立冬后小雪前下地,并浇透越冬水,效果比春天下地的长势要好。
六是庭院冬季无保护地栽的北限在哪里。我的试验品种,时间最长的地栽6年多,时间短的只有一年。从科研意义上讲,缺少定量定性分析,时间跨度不够,没设对比组,也还没有经历特殊年份(比如强寒潮)的考验,所以还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考。北京、天津等地的个例说明,在更北的地方,庭院栽培无花果无保护越冬是可能的,凡事总要试一下才行。
五、郑重提醒
本人不是农学出身,出于爱好,自己搞了几年不是科学实验的尝试。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实践表明,建立一个因果模型是一件无比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需要多地多年的检验。在行家看来,我的尝试或许就是鲁班门里耍木匠斧,圣人面前念三字经,所以声明:玩家试验,不是科研;照猫画虎,责任自负! 
下面的是同事家里的枇杷树
同事家里的枇杷树
同事家里的枇杷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