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肉虫,顾名思义就是肉肉的虫子,是鳞翅目的幼虫。
成虫,是蝶类或者蛾类,多取食花蜜,一般能直接造成危害。
幼虫,有的啃食植物叶肉,有的将叶片吃成缺刻甚至吃成光杆,还有的会卷叶,也有的能够钻蛀植物的茎秆危害等等。
下面介绍10种高发的肉虫,看看它们长啥样?怎么危害?当然,最重要的要知道该咋去防治!(45张高清图)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1排4个圆形**,腹部1~8节背面前方有1排4个圆形**,后方两个,较前排稍小。
危害症状
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被害心叶展开后形成透明斑痕,幼虫稍大后,可把卷着的心叶蛀穿,所以,被害的心叶展开后呈排孔状。
玉米抽穗后,幼虫蛀入雄穗轴并向下转移到茎内蛀害。
穗期,幼虫少数在茎内蛀食,大部分转移到雌穗危害,取食花丝和幼嫩籽粒。
防治药剂
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氟苯虫酰胺、辛硫磷、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
棉铃虫
棉铃虫是多食性害虫,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番茄、辣椒等作物。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长约40~50mm,初孵幼虫青灰色,以后体色因食物或环境不同变化很大,有黄白色、淡红色、浅绿色和深绿色4种,毛突颜色有的与体色相同,有的是黑色。
体表密生长而尖的小刺。
危害症状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然后在生长点或植株嫩尖取食。
二龄后开始蛀食幼蕾,花蕾被蛀食后苞叶发黄,2~3天后脱落;花的柱头和花药被害后,不能授粉结铃。
青铃被蛀成空洞后,常诱发病菌侵染,造成烂铃。
防治药剂 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三唑磷、杀螟硫磷、硫双威、硫丹、甲维盐、灭多威、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等。
粘虫
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禾谷类粮食作物,以及棉花、豆类、蔬菜等。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为淡绿至浓黑。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
危害症状
玉米粘虫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
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
防治药剂 溴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脲、毒死蜱、敌百虫、苏云金杆菌等。
菜青虫
幼虫叫菜青虫,成虫称菜粉蝶。寄主植物比较多,特别偏食厚叶片的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
形态特征
幼虫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青绿色,体圆筒形,中段较肥大,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断续黄色纵线,气门线黄色,每节的线上有两个黄斑。体密布细小黑色毛瘤,各体节有4~5条横皱纹。老熟幼虫体长28~35毫米。
危害症状
幼虫咬食寄主叶片,2龄前仅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后蚕食叶片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易引起白菜软腐病的流行。
苗期受害严重时,轻则影响包心,重则整株死亡。
幼虫还可以钻入甘蓝叶内为害,不但在叶球内暴食菜心,排出的粪便还污染菜心,并引起腐烂。
防治药剂
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维盐、敌敌畏、氟啶脲、蛇床子素、苏云金杆菌、菜青虫颗粒体病毒等。
小菜蛾
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
形态特征
【幼虫】 【成虫】 初孵幼虫深褐色,后变为绿色。 末龄幼虫,体长10~12毫米,纺锤形,体节明显,腹部第4-5节膨大。体上生稀疏长而黑的刚毛。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无毛的小点组成两个“U”字形纹。臀足向后伸超过腹部末端,腹足趾钩单序缺环。
危害症状
初龄幼虫仅啃食叶肉和上表皮,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俗称“开天窗”。 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
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
防治药剂
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茚虫威、氟啶脲、阿维菌素、甲氧虫酰肼、虫螨腈、丙溴磷、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等。
瓜绢螟
主要危害葫芦科各种瓜类(丝瓜、苦瓜、黄瓜、甜瓜、西瓜、冬瓜等)及番茄、茄子等蔬菜。
形态特征
【幼虫】 【成虫】
成熟幼虫体长 26 毫米,头部前胸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背面较平,亚背线较粗、白色(此点是菜农认识瓜娟螟的主要标识),气门黑色,各体节上有瘤状突起,上生短毛。全身以胸部及腹部较大,尾部较小,头部次之。
危害症状
幼龄幼虫在瓜类的叶背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灰白斑。 3龄后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使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 幼虫常蛀入果实和茎蔓为害,严重影响瓜果产量和质量。
防治药剂
目前国内登记的只有溴氰虫酰胺一个产品。
豆荚螟
主要危害大豆、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绿豆等豆类作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
形态特征
【幼虫】 【成虫】
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 4-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
危害症状
以幼虫蛀荚为害,也可为害叶柄、花蕾和嫩茎。
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轻则蛀成缺刻,不能作种子,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
防治药剂
乙基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甜菜夜蛾
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蔬菜。 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胡萝卜、芦笋、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等蔬菜都有危害。 常和斜纹夜蛾混发,对叶菜类威胁甚大。
形态特征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 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危害症状
甜菜夜蛾初龄幼虫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 1-2龄取食叶肉后仅留下一层膜。 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秆皮层。
防治药剂
甲维盐、虱螨脲、醚菊酯、氟啶脲、虫螨腈、虫酰肼、氰氟虫腙、阿维菌素、茚虫威、苏云金杆菌、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
斜纹夜蛾
杂食性害虫,在蔬菜中对白菜、甘蓝、芥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丝瓜、冬瓜等多种作物都能进行为害。
形态特征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3种:淡绿色、黑褐色、土黄色。 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危害症状
它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 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 3龄幼虫后造成叶片缺刻、残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蚕食花蕾造成缺损,容易暴发成灾。 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防治药剂 虫螨腈、印楝素、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溴氰虫酰胺、敌百虫、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虫酰肼、短稳杆菌、球孢白僵菌、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
甘蓝夜蛾
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发生较重。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和甜菜等。
形态特征
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有黑色、绿色、绿黑色、灰黑色等几种。 老熟幼虫体长约40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背面黑褐色,散布灰黄色细点,腹面淡灰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近似梯形,背线和亚背线为白色点状细线,各节背面中央两侧沿亚背线内侧有黑色条纹,似倒“八”字形。气门线黑色,气门下线为一条白色宽带。
危害症状
以幼虫危害作物的叶片。 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白天不动,夜晚活动啃食叶片,而残留下表皮。 到4龄以后暴食叶片。严重时,往往能把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
包心菜类常常有幼虫钻入叶球并留了不少粪便,污染叶球,还易引起腐烂。
防治药剂
目前国内登记的只有S-氰戊菊酯一个产品。
需要注意:
1.本文所涉及到的防治药剂,请注意限用药剂的正确选择。
2.对于甘蓝夜蛾和瓜绢螟等推荐药剂较少的虫子,在实际生产上可酌情参考其他肉虫的防治药剂。
3.对于抗性害虫的防治,请先弄清药剂的作用机理,再选择合适的药剂。 来源:农极客植保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