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以果树(苹果、梨、桃、葡萄、猕猴桃、石榴、核桃、樱桃、草莓等)和瓜类(西瓜、甜瓜等)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果树瓜类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和国际科学技术前沿,以种质资源为基础,以品种培育为核心,以栽培植保为支撑,以贮藏加工为拓展,以质量检测、风险评估和科技信息为保障,开展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果树瓜类产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研究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涵盖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植物保护、贮藏加工、质量检测、风险评估、科技信息、示范推广等学科体系,创建了种类齐全、学科完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体系。
研究所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所”的方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领域科学家。全所现有在职职工19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0人,博士31人、硕士83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10个,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1人。拥有果树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等博士和硕士培养点。
研究所拥有5个职能部门和10个研究中心,现有国家葡萄桃种质资源圃、国家西瓜甜瓜中期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瓜果子平台、国家瓜果改良中心、农业部果树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河南省果树瓜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新西兰(PFR)果树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西班牙(IRTA)果树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平台。主办《果树学报》、《中国瓜菜》和《果农之友》三份科技期刊。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文明单位和河南省文明单位。
50多年来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02项,其中10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培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果树瓜类新品种185个,其中国审(鉴)品种34个,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面向未来,研究所将紧紧围绕“顶天立地”的发展方向和“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凸显“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州果树研究所综合实验室
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桃资源圃一角
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观赏桃品种
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无核葡萄品种
小果型西瓜稀植多蔓多果栽培(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地)
中棚地爬栽培
郑州果树研究所办公区一角
郑州果树研究所家属区一角
郑州果树研究所院内花坛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