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3|回复: 2

14张图,让你了解不一样的小麦白粉病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462

帖子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218083
鲜花
12204 朵
农币
55173 枚
发表于 2016-5-2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14张图,让你了解不一样的小麦白粉病
                                   ——山东部分地区小麦白粉病爆发,抓紧防治
最近,小晴在山东平度出差,当地小麦逐渐进入灌浆期,正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刻,然而由于当地最近温暖干燥,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很是厉害,在此小晴结合当地情况将小麦白粉病相关内容整理成图文,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jpg
1、大面积发生的地块,小麦叶片上出现大量粉状物,这样的菌源数量真够大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大家对病害的预防意识还是不够,如果提前或者发病初期打药,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2.jpg

2、小麦旗叶上部布满了白粉菌产生的霉层,这样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最后导致小麦产量、品质下降。说实话到了这种地步才想去打药,效果可想而知。

3.jpg

3、看下小麦白粉病病菌在叶片上的表现——一堆一堆的粉状物,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霉层白里有点灰,那个灰色的其实就是白粉菌形成的闭囊壳,后面的图文中有详细介绍。

4.jpg

4、小麦白粉病已经扩散到穗上了,注意,可不要与赤霉病搞混了,赤霉病后期是橘红色的。

5.jpg

5、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放大后表现,图片上由于白粉病与锈病混合发生,因此有点粉色,另外由图片可以感觉出小麦白粉病病菌在表面居多,因此用药时使用具有铲除作用的杀菌剂效果更好。

以上图片看了这么多,有人说你怎么就敢说这是小麦白粉病呢?我还说这是赤霉病呢,嘿嘿,这个病菌咱们是专门做过镜检的,接下来把镜检的图片也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把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整个生长过程分享给大家。

6.jpg

6、如图所示,小麦白粉病一般是以粉孢子侵染,繁殖,属于无形态繁殖,图片上的一个一个椭圆形的就是小麦白粉病的粉孢子,他们可以借着风雨等其他外力从越冬的病残体上飘落到小麦的叶片上。

7.jpg
7、掉落在小麦叶片上的粉孢子萌发,产生吸器,吸器在植物组织中吸收营养供小麦白粉病菌丝体生长,菌丝体继续再产生粉孢子,粉孢子再萌发再侵染,如此循环往复。

由于粉孢子的繁殖能力很强,如果长期处于温暖干燥的条件下,则小麦白粉病比较容易大面积发生,这是因为小麦白粉病的粉孢子具有吸水的特性,在温暖干燥的条件下,其从空气中吸收的水分正好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适合其生长繁殖,而当有降雨或者相对湿度很大的情况下,小麦白粉病的粉孢子会过度的吸水导致胀破,从而丧失侵染能力,这也就是为啥一般雨季或者湿度大适合小麦白粉病一般发生较少的原因,由此可知,当小麦白粉病发生后,打药的时候药液量一定要足,最起码要保证一亩地的药液量在30L以上,大概就是两桶水,这样药剂起到防治作用,大量的水也会让粉孢子胀破,降低其侵染能力。

8.jpg

8、当小麦白粉病病菌遇到一些逆境的时候,其菌丝体会发生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由子囊包被,子囊又由闭囊壳包被,闭囊壳抵抗外界逆境能力强,这样闭囊壳可以有效的保护住里面的子囊孢子 ,在田间我们看到的白粉病霉层中的小黑点其实就是闭囊壳。

9.jpg

9、如图所示,压开一个闭囊壳,可以看到其中的子囊,小麦白粉病的一个闭囊壳中大概有9-30个子囊,而一个子囊中通常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条件合适情况下再度萌发,成为下一次的侵染来源。

10.jpg

10、小麦白粉病闭囊壳中的一个子囊,可以看到,这时候正在形成子囊孢子。这是沈阳农大王海宁准博士帮忙制作的,咋样,专业吧。

11.jpg

11、最后,将整个小麦白粉病的病菌归纳到一张图上,大家可以对着图,去捋一下,从粉孢子的萌发与侵染;从子囊孢子的萌发与侵染去更好的理解小麦白粉病到底是如何发生和扩散的。

最后说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小麦白粉病由布氏白粉菌属引起,主要在温暖干燥条件下容易发生,生产上还是推荐大家预防为主,预防的时候可以结合一喷三防或者防治其他病害的时候,每次打药加点三唑类的或者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药剂。
如果白粉病发生了,那就需要重点去防治了,防治时候注意以下两点:
A,    药液量一定要够,至少每亩地打上两喷雾器(这里指的15-20L的那种喷雾器),打匀打透,而且要加展着剂,这样才能保证药液很好的在叶片或者穗部分布,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B,    药剂选择上,个人感觉对白粉病效果比较突出的有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三唑酮、氟环唑、氟硅唑等),还有就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预防的时候随便选这两大类中其中一种就好,而发生后,则需要将这两种杀菌剂混合使用,而在这些药剂中,个人认为以醚菌酯+戊唑•咪鲜胺,效果要更突出,这是因为醚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呼吸链电子传递,从而使白粉病的粉孢子无法萌发,使得其无法继续扩散侵染,并且醚菌酯有独特的气相再分布作用,只要药液落到叶片上,即可形成二次分布,布满叶片,而戊唑•咪鲜胺则为咪唑类杀菌剂和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制剂,具有铲除、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有效的抑制白粉病的菌丝体生长及孢子萌发,两者的互补,因此将这两个药剂配合起来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住小麦白粉病,同时还可以兼防小麦锈病等其他病害。 至于产品,醚菌酯比较好的有巴斯夫的翠贝等,而戊唑•咪鲜胺比较好的有马克西姆的赞米尔等。

12.jpg

12、醚菌酯、肟菌酯具有独特的气相再分布作用,使其在叶片更好的分布(摘自赵占周《老外怎么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3.jpg

13、戊唑•咪鲜胺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同时也具有保护和铲除作用。

14.jpg

14、醚菌酯、戊唑•咪鲜胺配合增效示意图。最左侧是粉孢子萌发阶段,醚菌酯可以高效抑制,中间为粉孢子侵入植物组织,产生吸器,戊唑咪鲜胺高效抑制,右侧为菌丝体生长产生大量的粉孢子,醚菌酯、戊唑•咪鲜胺都强力抑制。
好了,关于小麦白粉病就给大家分析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十分感谢沈阳农大王海宁学长帮忙镜检提供图片,并提供指导,感谢新禾丰张凯经理提供小麦白粉病部分图片。
注:本文由谷雨小晴原创,首发191农资人,如需转载请篇首注明文章来源191农资人,作者谷雨小晴。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60

帖子

41 小时

在线时间

1

好友

小学三年级

Rank: 4

UID
219478
鲜花
708 朵
农币
1081 枚
发表于 2016-6-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我也是卖农资的我们这也爆发了白粉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4976

帖子

3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UID
342270
鲜花
9774 朵
农币
65373 枚
发表于 2020-10-25 2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4-29 13:47 , Processed in 0.061395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