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本帖最后由 Judos 于 2016-4-15 10:10 编辑
有年初冬到德国考察,记得一次住在Bamberg。这是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小城,被誉为德国的威尼斯。早上晨练时,看到一些鸽子和不知名的鸟类在当地居民的院子里觅食,有人向鸟儿抛撒谷物,那些鸟儿神态悠闲,也不怎么怕人。当地人介绍,这在德国是很常见的事情,很多居民冬天会准备一些谷物和坚果,为鸟儿或松鼠等小动物投食,就象招待一些客人,有时鸟儿甚至会啄窗索食,似乎人们欠它不少的账。院子里种的欧李等果子,也有一部分不摘,给鸟类或小动物留作食物。问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的,很多人一脸茫然,仿佛从来如此、理应如此,闹得自己再也不好意思打破砂锅问下去。后来又走了十多个州,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见怪不怪了。看到德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那次工作之外的最大收获。
前些天,看到坛子里有不少果友谈到无花果防鸟的方法,脑子里立即蹦出了德国考察时的经历。总结坛子里防鸟秘籍,有套袋的,有放药的,也有的架网兼捉鸟的,还有人谈到了鸟的味道——看来真是吃了几只。如果德国人看了我们的秘籍,不知道会做何种表情,我想起码会看到一双瞪大的眼睛和一个张大的嘴巴。也许,我们与德国人的差异,不只是经济或文化差异那么简单。
国人的食谱之杂世界闻名,吃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历史上长期(包括那些所谓的盛世)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什么东西都能塞到嘴里。古代就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的劝善之语,可见当时有人春天就打鸟吃,其他时间打鸟是理所当然的。建国后还把麻雀归为“四害”之一,必欲除之而后快——记得小时候吃过不少烧麻雀。如果不是专家建议,今天我们能不能看到麻雀还是个未知数。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并不如现在这般光彩。凡尔纳的《神秘岛》里,就有赫伯特在林肯岛上用火枪打下十几打松鸡和斑鸠的描写,虽然是虚构,也应该是现实的写照,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到森林中打鸟、狩猎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算起来,发达国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最多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那些直肠子的德国人回答不出我的疑问也属正常——谁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事。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用不好就会破坏自然并且遗害后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破坏自然的程度也前所未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认为,现今地球每小时就有3种生物灭绝,1天灭绝72种生物。虽然对物种灭绝的确切速度依然存在争议,但是毫无疑问,地球上大部份的动植物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该组织还表示全球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和1/2的海龟类处于危险当中,70%的植物也处于不同程度的危险当中。科学技术应该并且只应该是一个工具,统驭科学技术的永远是人文情怀。比如,在无花果防鸟这个问题上,科学告诉我们,最快的是用药,但人文告诉我们,留几个果子给鸟儿吃才是和谐相处之道!
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离小康也不太远了——坛子里这么多的无花果爱好者可以作为注脚。但这里还有个情感问题。想想也是,无花果爱好者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无花果不断地被鸟儿吃了,心里有些愤怒也是情有可原。问题是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比如,不怕麻烦,用套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更好一些?当我们羡慕国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似乎也应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后声明,发这个帖子不是想对果友进行评判,只是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如果有人吃鸟的时候能想起这个故事也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存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虽然这份敬畏有时被深深地埋在心底。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