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5|回复: 0

芒果病虫害管理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万

帖子

5446 小时

在线时间

244

好友

★版主★

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

UID
12392
鲜花
36543 朵
农币
291852 枚
居住地
新疆 和田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08-4-18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
芒果病虫害管理
实用技术  加入时间:2006-11-20   
芒果病虫害管理
    (一) 芒果侵染性病害
      由于病源的不同,芒果的病害有病原菌感染病害及生理性病害两种,而危害最严重而又较难控制的是病原菌感染的病理性病害。

  炭疽病
  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地上部分的任何器官,无论是叶片、茎干、枝条、花序、果实都有受到侵害的可能。其主要病状是感病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与健部有明显的区界,微下陷并有裂痕。受害的嫩叶多从叶尖附近开始,然后扩展成褐色枯斑,叶卷曲;嫩梢的叶片感病后,逐渐向叶柄、枝条扩展,使枝条枯死;老叶发病时,叶缘呈现波纹状的枯斑;花穗受害时,花梗和穗梗会出现暗褐色的小条斑,造成枯萎、落花;坐果期幼果较易感染,初时在果皮出现针头状的褐点,逐渐扩展成为黑褐色的病斑,病果往往悬挂在枝梗上成为僵果。
  芒果炭疽病是果实采收后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引起贮运期的果实严重腐烂。最初在黄熟的果实表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深褐色下陷斑。初时病斑仅限于果皮,不影响果肉,后期多个病斑汇合成为不规则的大斑,其病部对应的果肉也会出现软腐的现象。
  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栽培环境的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最容易感染。
  防治方法:首先要注意做冬季清园工作,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在肥料施用上避免偏施氮肥,应多使用含大量有机质的完全肥料。选择有效的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氧氯化铜、灭病威等交替使用,使用的浓度为: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0%氧氯化铜胶悬剂600~8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4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
  最新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2,4-D、GA3或NAA与普克唑处理芒果,可控制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生,减少腐烂损失,延长贮藏寿命,显著增加销售可接受率等。对急需黄熟出售和无需延期贮藏的芒果处理以乙烯利、普克唑混合溶液,催熟3~5天黄熟可食,无病害症状,销售可接受率100%。按销售期长短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配合普克唑的采后处理,是一个减少芒果采后病害腐烂、延长贮藏寿命、提高芒果贮藏品质的高效方便的方法。

  白粉病
  白粉病是芒果开花期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花穗。该病发生时,花穗和小果出现灰白色的粉状物,进而使整个花穗干枯变黑,不能结果。这种病通常在较低的温度和有一定湿度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在春季连续低温阴雨时大量发生,危害花穗,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
  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也与气象因素有关,一般在平均温度20~22℃、相对湿度70%时该病最易流行,温度高于25℃时发病较缓慢。
  硫剂是防治白粉病的最有效药物,应在花期抓紧阴雨间隙选择使用可溶性胶体硫300倍液、石硫合剂0.3~0.5波美度(波美度是过去用于间接表示比重的单位,现已废除,改用密度表示。在15℃下,1波美度相当于1.007克/立方厘米)、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灭病威胶悬剂400倍液或苯来特1000倍液喷雾。

  叶斑病
  又称角斑病或溃疡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多发生于9~12月干旱季节。主要危害嫩叶,初期嫩叶叶面出现针头状小黑点,逐步扩展成为黑色凸起的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周围有晕环,发病后大量落叶,嫩梢感病后枯死脱落。该病也危害果实,在果皮上产生凸起、黑色的硬斑,在贮运期病斑虽不扩展,但通常成为炭疽病入侵的媒介。
  在热带地区,台风雨是造成该病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台风雨会为正在发育的嫩梢、嫩叶和果实制造很多机械伤口,雨水的溅播又是该细菌的传播媒介,所以每次台风雨之后往往是该病害大发生。
  防治方法:首先要做好果园清洁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数量是预防发病的主要措施。发现有病枝病叶的立即将之剪除,集中销毁。同时要定期喷药防治,果园修剪后可用30%氧氯化铜胶悬剂800倍液喷施1~2次,在夏、秋梢的叶片老熟之前,每隔15~20天喷施铜剂农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在台风雨之后应抢晴喷洒铜制剂或120单硫酸链霉素,以防病菌感染。

  蒂腐病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通常始发于果蒂,初时果蒂周围出现浅黄褐色的病变,并沿着果核从果肉内部向下部扩展。该病在果实小果期已经侵入感染,采收后果实软熟时迅速发展,以桂香芒较易感染,发病较多。防治该病目前仍未有理想的药物,应该从保健栽培入手,做好清园工作,减少感染途径。

  煤污病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污染果面,降低果实商品价值,同时也易诱发其他病害,影响果实的贮存寿命;该病也危害枝条和叶片。果实上的病斑初呈暗黑色,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毫米,每个病斑由几十个微小黑点组成,多集中于背光的一侧,病斑后期联合成片,使全果变为污黑色,但病部局限于表皮,不危害果肉。老熟枝条发病也极为普遍,症状与果实基本相同。该病原菌在枝条及叶片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雨水,分生孢子随雨水溅到新梢或果实上,潜伏期2~3个月,在枝条老熟后或果实生长后期开始出现病斑。
  防治方法: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整形修剪,使果园保持通风透光,控制园内杂草,不让其生长过高而造成郁闭。该病与多种同翅的昆虫发生有关,防病应结合防虫。可用30%氧氯化铜胶悬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定期防治介壳虫、叶蝉、蚜虫等。

  疮痂病
  该病在嫩叶时即感染,首先从叶背开始,病斑圆形,暗褐色至黑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可见绒毛状物,后期病叶通常扭曲,畸形;老叶感病后常在叶背上有许多黑色的小凸起,中央有开裂的小斑,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未成熟的果实感病后在果皮表面常见发生许多凸起的小黑斑,中熟的果实感病后在果皮表面常见发生许多凸起的小黑斑,中央呈星状裂,病部后期产生大量微小黑点,这是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其上有稀疏的灰色霉状物,病果易脱落。防治方法:用1%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胶悬剂800倍液喷雾。

  煤烟病
  煤烟状的菌体覆盖枝、叶和果实,严重妨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大量幼果脱落,同时影响果实的品质和外观,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该病的发生与分泌蜜露的蚜虫、叶蝉、介壳虫等害虫有关。
防治方法:改善果园的栽培环境,适当修剪,注意通风透光,避免郁闭,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树体的抗御病虫能力。注意防治害虫,施药方法参照煤污病的防治。

  芒果黑斑病
  本病为害叶、嫩茎梢和幼果,病害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波尔多液1﹕2﹕100倍或25%叶枯宁800~1000倍液喷洒。

  (二)芒果生理性病害

  缺素症状
  芒果是一种速生快长、高产的果树,要求有充足的养分以满足其生长结果的需要,因此对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十分敏感。
  建立在丘陵地或山坡地上的芒果园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少,土壤养分易受雨水淋溶冲刷,加上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容易出现酸化,降低多种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及有效性。有机质的贫乏更会影响土壤各种有尧生物的活动,所以土壤的养分在未能满足芒果生长发育的情况下,便会出现各种缺素症状。这些生理病害往往会影响到芒果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应引起注意。

  (1)缺硼
  芒果缺硼,开始表现为成熟的叶片略为黄化而变小,黄化部分渐渐变为深棕色坏死;幼叶叶缘的叶肉有棕色斑点出现,继而枯萎凋谢;主枝的生长点坏死,有大量侧枝抽生,以后所有这些侧枝的生长点变坏死,生长完全受阴。花器的花粉管不能伸长,影响受精,坐果率低。幼果果实畸形,果肉部分木栓化,呈褐黑色,裂果严重成熟后果肉硬化,出现水渍状斑点,有些果肉呈海绵状,并有中空现象,但从外观上与正常果不易识别。
  防治方法:在生长期、花芽分化期喷施0.5%~0.8%的硼酸液。
  (2)缺钙
  其症状是植株矮小,叶片呈黄绿色,顶部叶片先黄化,严重时老叶除了近叶尖和叶基小面积外,其余部分的叶缘均有褐色的痕迹,这种叶片在发病1周内会脱落;在根部的症状表现也很突出,新根短粗,扭曲,根尖渐渐褐变枯死;花朵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授粉,少结果或落果严重,在栽培上应注意增施钙肥。
  缺钙往往影响果实的品质,危害果实,称为“软鼻子病”。发生在果顶内部,果实外表不辨认,受害果实内部组织衰败呈海绵状,褐色。此病属生理缺钙,在栽培上注意增施钙肥,可减少或避免该病的发生。
  (3)缺钾
  在丘陵坡地和沙地建园,尤其容易出现缺钾现象。其症状表现首先出现在下部的老叶,病叶叶缘先出现黄斑,逐渐干枯、坏死。并从叶尖沿两侧叶缘呈“V”形向叶基部扩展,但叶基部仍保留带绿色的“△”区,这是缺钾的典型症状。叶片较难脱落,严重时顶部抽出嫩叶变小,叶片伸展后叶缘出现水渍状坏死或不规则的黄斑点,后期叶缘干枯,甚至影响枝梢枯萎。从整株来看,缺钾的发病部位是不均匀的,有些枝条症状明显,有些不那么明显。发病的叶片其含钾量在0.5%以下。
  缺钾的另一种表现叫“叶焦病”,此病多发生在苗期和三年生以下幼龄树的叶片。主要发生在刚刚转绿成熟时的顶梢叶片,发病首先是叶缘和叶脉间褪绿,变为暗褐色,然后叶缘、叶尖焦枯,并逐渐向内扩展,最后只剩下靠近叶柄基部呈菱形的绿色部分。
  叶焦病在果园中的分布明显受植地的环境影响,在坡地和砂质土壤上的幼树发病严重。同时也受果园管理水平的影响,发病期多在每年的8~12月日照强、土壤水分蒸发量大的秋冬干旱季节。3~7月的雨季不发病,而且这时期发病的植株也会逐步恢复正常的营养生长。因此,幼龄树在秋冬期要注意灌溉和土壤覆盖,是防止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4)缺氮
  缺氮的植株枝软叶黄,从老叶开始全叶均匀变黄,顶部新抽生的嫩叶变小,变薄,转绿缓慢,呈黄绿色,无光泽,严重时叶尖和叶缘出现坏死斑点。成年树缺氮会提早开花,但花穗小,花朵少,坐果率低,果实小。改善根际环境和追施速效氮肥,可有效控制缺氮现象的发生。
  (5)缺磷
  缺磷的植株矮小纤细,下部老叶的叶脉间先出现坏死的褐色斑点或红褐色的花青素沉积斑块,整片叶子逐渐变黄,随后变为紫褐色而干枯脱落。顶部抽出的嫩叶小而带硬,两边叶缘上卷,植株生长缓慢。克服的方法除增施有机肥料外,还应补施磷肥,五年生以上的树,每株可追施过磷酸钙500~1000克。
  (6)缺锌
  其症状是成熟的叶片起初部分在叶尖出现不规则的棕色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合并,形成整片坏死。幼叶向下反卷,成熟的叶片变厚而脆,叶小而皱,最后主枝的节间缩短,有大量带有小而变形叶片的侧枝发生。补救的方法可北朝鲜工业用的硫酸锌与有机肥一同混合作肥料施用,也可以用硫酸锌作叶面喷施,浓度为0.5%~1%,结合防治病理病害采用代森锌、福美锌等含锌的农药喷施。
  (7)缺镁
  缺镁新叶的症状不明显,老叶叶缘黄化,汹涌减少,中脉形成“鱼骨状”缺绿,叶尖不干枯,这是典型的缺镁症状,也是和缺钾症的主要区分之处。补救办法可喷施0.1%硫酸镁。
  (8)缺锰
  老叶的症状不明显,出现在新叶则叶肉变黄,叶脉仍然保持绿色,整张叶片形成网状,侧脉仍然保持绿色,这是区别于其他缺素症状的主要征象。碱性大(pH值大于7.2)的土壤容易出现缺锰。克服的办法是注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9)缺铁
  缺铁时起初幼叶缺绿呈黄绿色,发育缓慢,逐渐幼叶黄化脱落,新梢生长受阻,分枝上吉痕密集。喷施0.2%的硫酸亚铁溶液,可缓解症状的发生。
  (10)缺硫
  表现叶肉深绿,叶缘干枯,新叶未成熟即行脱落。

  (三)果实生理性病害
  芒果除了因缺素而引起生理性病害以外,还会由于品种的习性、外界环境条件的污染和变化,在没有受到病原体的侵染下,果肉组织败坏,这种现象统称为果实生理性病害。
  (1)裂果病
  在幼果发育至橄榄大时即开始裂果,到果实有鸡蛋般大小即进入迅速膨大期至生理成熟前期时达到最高峰。裂果率因品种不同,差异也很大。象芽芒一类的品种最易裂果。果实被虫咬伤或机械伤后,若遇骤雨,吸水过多,则会造成突发性裂果。所以裂果既属生理性病害,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要解决裂果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首先要选用不易裂果的品种,同时在幼果期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以套袋防病虫,并在栽培上要合理调节水分灌溉,避免水分的供应暴起暴落。
  (2)黑顶病
  该病害的发生主要是受有害气体污染的影响,特别是与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关。表现在病果末端变黑变硬,果实过早成熟,无商品价值。该病病状只出现在果的顶端,先在果顶出现淡晕圈,逐渐发展为一淡褐色区域,并扩大,变黑,最后完全覆盖整个果顶部。随着病情加重,黑色部分逐渐向果基方向延伸,占果实1/3~1/2后停止,果实其余部分仍保持正常颜色。病部组织失水萎缩、坏死,但不腐烂,且有坚实感。靠近果顶部种胚褐变坏死,摘下的果实果柄处无乳汁溢出,果实采收后不能正常黄熟,不能销售。
  此外,还有果肉部分木栓化;有些果肉部分呈“海绵状”,有中空现象;有的果肉形成“多团块组织”,果肉中含有分散的白色团块;“米粒状病”,在果肉中有米粒大小的伤疤,伤疤的四周有棉花状物环绕等。以上这些症状,尚未检出其危害的病原菌,均属生理性病害的范畴。

  (四)生理失调及其防止办法
  世界上许多芒果产区都发现有果肉败坏的生理性病害。在印度,芒果生理性病害的发病率平均为30%左右,不同种植园的发病率变幅很大,发病严惩重的达88%,发病轻的在1%左右。品种间的发病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印度系统的单胚性品种及其后代对“软鼻子病”特别敏感,而多胚性品种则发病率较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软鼻子病”的发病率与环境条件、树龄大小、营养水平有关,该病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钾素的增加和重施钙肥则减少。这说明了营养不平衡,导致生理代谢的不平衡,因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生理性病害。故在栽培管理上,除应增施相应缺乏的元素外,还必须加强对土壤的管理,防止各式各样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芒果属于菌根植物,根系发育要求有充分的有机质和足够的氧气以利于根菌的活动与繁衍,因此,在栽培上应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优良的土壤条件,以满足芒果根系生长发育的需要,才能使芒果生长正常,避免因缺素而引起生理上的病变,以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所以,在果园的土壤管理方面要做好如下工作:
  (1)增加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尤其是新植果园,无论基肥及追肥,都应以有机肥料为主,使园土的结构趋于优化,这样不但可保持芒果的持续高产优质,也是防止芒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有机质对芒果栽培的作用:①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分解;②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③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④增进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⑤有机质所含的养分较为完整,且能均衡地供给植株的营养,有助于植株的健壮发育,增强抗病能力;⑥有提高果品的品质、风味、色泽等效果。
  为了避免或减少有些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质在土壤中腐熟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对植株的根系产生不良影响,在施用这类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时,应加适量的石灰。
  (2)做好果园的绿色覆盖工作
  所谓绿色覆盖,就是以植物体为材料,进行果园土面覆盖,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土壤,防止土壤冲刷及肥料流失,同时又起到调节土温的作用,有利于创造根系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
  (3)防止出现缺素现象的补充措施
  为了预防因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而引起芒缺素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像硼和钙这些对芒果特别敏感的微量元素,在施肥时将含有钙和硼元素的肥分混在肥料上施下是很有必要的。在早春,初挂果的幼龄树每株施硝酸钙500~750克、硼砂5克;壮年树每株施硝酸钙750~1000克、硼砂10克,混以适量的土杂肥一同施下。在酸性过强的土壤每株树撒施1500克的石灰粉可中和土壤的酸度,也是增加钙肥的一种方法。在开花或小果期,喷洒农药时可混以0.5%的硼砂溶液,作根外追肥。

  (五)芒果贮藏病害
  芒果采后贮藏期主要的病害有炭疽病和小穴壳属蒂腐病两大类。

  果实炭疽病
  芒果果实炭疽病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占病腐总量的70%以上。开始时芒果果皮外部出现近圆形黑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多个病斑合并成不规则形黑色凹陷的大斑块,在适宜的温湿度下会长出橘红色粘稠状物及黑色小点,呈轮状排列,开门见山果从果皮深入至果肉逐渐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必须使用采前、采后相结合的一系列防治措施。采前着重抓好田间清园及护果工作,花期、幼果期及进防病喷药,果实进行套袋,减少潜伏侵染的菌量。贮藏前要选用无伤口及病斑的果实,用45%特克多胶悬剂1000倍液,在53℃下进行热药处理6~12分钟,对抑制病菌的感染有明显的效果。

  小壳属蒂腐病
  (1)小穴壳属蒂腐病的类型
  该病在贮藏期的病果中表现有3种类型:①蒂腐型。此类病型的小穴壳菌致病力很强,发生也较严重,约占蒂腐病果的50%。初发时,果蒂周围出现水渍状浅黄褐色病变,在湿热的环境中,病斑迅速扩大,病害由里而外扩展,病果腐烂、流汁,果皮上出现大量深灰色菌丝体的小黑点,后转为浅;②皮斑型。此病型易和炭疽病病斑相混淆,病斑初为浅褐色,下凹,圆形,后渐扩展。病斑常见轮纹,后期出现小黑点。湿度大进可见深灰绿色的菌丝体;③端腐型。此病多在贮藏后期出现,果实顶端发生腐烂。
  (2)侵染途径
小穴壳属蒂腐病主要由风雨传播,把分生孢子冲到花穗或幼果上,从伤口入侵潜伏在果实的组织内。
  (3)防治方法
  应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枯枝烂叶,采收时应严格采用“一果二剪”的采收方法,可降低病菌从果柄侵染的机会。采果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5%特克多胶悬剂1000倍液,在53℃下浸果6~12分钟可有效控制此病。

  球二孢霉蒂腐病
  该病又称焦腐病、黑腐病,主要是引起果实黑色腐烂。
  症状为蒂腐,初发时蒂部暗褐色,无光泽,病健部交界明显。在25~35℃时发病快,病果皮由暗褐色变为深褐色或紫黑色,果肉组织软化,流汁,3~5天全果腐烂变黑,病果皮出现密集的黑色小粒,孢子从果皮伤口或皮孔侵入引起皮斑。
  侵染源来自枯枝、树皮和病残叶。传播途径主要是雨水,分生孢子随雨水从伤口侵入。果实成熟前,病菌处于潜伏侵染状态,果实成熟后迅速腐烂。
  防治方法:(1)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风雨后及时喷洒杀菌剂防病,减少侵染源;(2)小果期及时进行套袋护果;(3)贮运期用45%特克多胶悬剂1000倍液在53℃下用热药液处理6~12分钟,或用45%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常温浸果2~5分钟。

  拟茎点属蒂腐病
  该病又称褐色蒂腐病,病斑只出现在果蒂。初发期果蒂周围出现浅病变,病健部交界明显,病部褐色。病菌潜伏在果肉内,剖开病果可见果肉中有大量白色菌丝体,有酸腐味,果核顶部褐变。病斑逐渐扩大,后期病部出现微小黑粒,孢子角白色或浅。
  侵染源来自枯枝落叶、树皮,主要从果蒂侵入危害。
  防治方法:(1)该病菌沿果蒂潜入果肉深层组织中,由于生物导热系数低,热处理效果不佳,采用45%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常温浸果2分钟,可降低发病率。(2)切实做好芒果查园的保健栽培措施,减少病害的侵染和发生。

  (六)芒果虫害
  芒果横线尾夜蛾
又称芒果蛀梢虫,是芒果园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每年3~8月均有发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生的高峰期。幼虫蛀食嫩梢及花穗的髓部,引起枯梢枯穗。幼虫共5龄,老熟的幼虫在芒果的枯枝、腐木、树皮或树头下疏松的土壤里化蛹。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毫米,头部棕褐色,额区白色,下唇须前伸,黑色而末端白色。雄蛾角角基部栉齿状,约占触角全长的1/2,末端丝状,雌蛾触角丝状。体背黑褐色,在胸腹交界处有一白色的“八”字形纹。腹面灰白色,腹部2~4节背面中央有耸起的黑色毛簇,毛簇顶部灰白色,腹部各节两侧均有一个白色的小斑点。
  卵:扁圆形,长径约0.8毫米,初时青色,后转红褐色,孵化前色变淡。卵壳表面有辐射状的纵沟纹,并有7~8个环圈。卵顶中央呈花瓣状。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2~16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胴体青绿带紫红色,有淡不规则的斑块,虫体颜色会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前胸及1~8腹节气门清晰,腹足趾钩列。
  蛹:长7~11毫米,初化蛹时青褐色,后变褐色,近羽化时黑褐色。胸腹各节密生黑点,腹部末端钝圆,缺臀棘。
  (3)防治方法
  在卵孵化至幼虫进入花穗和嫩梢内部之前,即在新梢开始萌动至新梢长至2~3厘米和花蕾未开放之前用药剂防治效果最好。药剂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50%磷胺或杀螟松800~1000倍液,25%杀虫双800倍液。方法是每隔7~10天喷1次,一个梢期喷2~3次。

  芒果横纹尾夜蛾
  该虫在粤西地区1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蛀食嫩梢和花穗,盛发期3~10月。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甲胺磷等药剂,分别于展叶3~5片前与继后10天左右喷洒嫩梢,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每年2~4月应根据虫害情况喷药保护花穗。

  芒果叶瘿蚊
  每年5~11月均有发生,主要以幼常害嫩叶、叶柄和主脉,被害叶呈褐斑状,与叶斑病近似,叶背面有小点凸起,后期穿孔破裂,叶片卷曲,严重时致辞使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梢枯,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该虫以芒果嫩叶为食料,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大量发生和繁殖,性喜荫蔽,怕强光。
  (1)形成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约1毫米,草,中胸的背板两侧色暗,中线色淡。足,翅透明,触角14节,比身体略长,约1.1毫米。前、中、后足的爪均有齿,后足爪细长。雌虫虫体比雄虫略大,体长1.2毫米,草,触角也是14节,各节有2排轮生刚毛,产卵器短。
  卵:椭圆形,一端稍大,无色。
  幼虫:,蛆状。末龄幼虫长约2毫米,宽约0.6毫米,有明显体节。
  蛹:外面有一层黄褐色的薄膜包裹,短椭圆形蛹体长1.4毫米,,前端略大,头的后面前胸处有1对长毛,黑褐色,是呼吸管。
  (2)生活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10多代,每年4~11月均有发生。11月下旬后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旬羽化出土。成虫的羽化时间是:5~8月为下午3~8时,9~10月为上午9~10时。成虫出土当晚就开始交尾,次日上午雌虫产卵于嫩叶背面。雄虫在交配后次日或第3天即死亡。雌虫在产卵后的第2~3天亦死去。卵散产于嫩叶上,幼虫孵化后咬破嫩叶表皮钻进叶内取食叶肉。叶片被害部位初呈浅斑点,渐变为灰白色,形成虫瘿,最后变为黑并穿孔,受害严重的叶片枯黄脱落。末龄幼虫从虫瘿里弹出入土化蛹,该虫适于温暖潮湿气候,性喜荫蔽,怕强光。
  (3)防治方法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嫩叶展开前后喷药保护,阻止成虫产卵,或杀死刚孵化出来的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50%巴丹水党课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4000倍液喷雾。二是在树冠滴水线附近撒施毒土,可用呋喃丹撒施土面,每株30~50克,但在挂果期禁用此药。

  芒果扁喙叶蝉
  3~7月均有发生,成虫、若虫常群集吸食芒果的嫩梢、嫩叶、花穗和幼果的汁液,造成叶片外卷,嫩叶畸形,甚至枯梢、枯穗、落花、落果,同时分泌蜜露,招致叶片、枝干及果实表面发生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
  (1)形态特征
  成虫:身体楔形,体长4~5毫米,头比前胸背板宽,头顶有暗色的云斑,中线色淡,两侧斑纹粗大,褐色,前胸背板淡灰绿色。前翅青铜色,半透明,其后方和翅端各有一个长形黥黑斑,翅的基部还有一条由斑点连成的淡灰色横带。
  卵:长椭圆形,微弯曲,白色,长约1毫米。
  若虫:刚孵化的若虫体长约1毫米,复眼红,5龄若虫体长约4毫米,头、腹有暗色斑点,背面前方有一大黄斑。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芒果扁喙叶蝉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有所不同,该虫田间世代重叠,每年3~4月和8~10月为盛发期,产卵于嫩梢、叶片、叶脉、叶柄及花穗上,少的几十粒,多的达1000多粒。以若常害,可造成花穗、嫩梢枯萎。成滁取汁液,分泌蜜露,利于真菌在叶背和花穗上迅速繁殖,导致煤烟病。
  成虫羽化几个小时后便开始吸取汁液,其寿命一般为2~75天,最长可达11个月。产卵前期为4~18天,一头雌虫最多能产卵800多粒。若虫整天都可孵化,以7~9时孵化最多。若虫历期为11~15天,温度高,若虫历期短;温度低则历期长。由于卵、若虫、成虫历期不一,故每一世代所需的时间也不一。夏、秋季一代需58~82天,冬季时间则更长。卵和若虫的发生量与嫩梢的发育密切相关,发生时间基本与抽梢、抽花穗的时间同步。成虫的抗逆性强,有趋光性。防治重点应放在若虫期。
  (3)防治方法
  根据植株的长势,注意控制肥水,力求果园抽梢、抽穗一致,特别要控制夏梢的发生,以中断若虫的食料,控制虫口密度;化学防治应在开花前至幼果黄豆般大小时和秋梢期限进行,每隔7~10天施药1次,连续3次,才能有效地杀死其隐蔽的若虫。药剂可选用5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剂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1000倍液,40%氧化乐果、80%敌敌畏乳剂各800倍的混合液,20%速灭杀丁或10%高效灭百可乳剂6000~80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000~1500倍液。但该虫对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在施药时应交替使用。
  此外,还应注意保护天敌,果园中的蜘蛛、螳螂和有些寄生蜂都是扁喙叶蝉的天敌,对抑制该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有着长期的作用。

  芒果介壳虫
  危害芒果的介壳虫种类较多,其中褐圆盾蚧、芒果软蚧、绿绵蜡蚧、柑橘粉蚧、棘粉蚧、矢尖蚧、角蜡蚧等较为常见,以褐圆盾蚧危害芒果较为严重。
  幼虫和雌成虫群集在芒果叶背或果实的表面,用口器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被害部分产生的斑点。其排泄物能引起煤污病。近年,介壳虫在广州地区的芒果园发生十分普遍,严重影响果皮的质量。
  (1)形态特征
  现以褐圆盾蚧为例,将其形态特征介绍如下:
  雌介壳:圆形,直径约2毫米,紫褐色或褐色。
  雄介壳:长椭圆形,较雌介壳略小,色与雌介壳同。
  雌成虫:倒卵形或杏形,淡橙,体长约1毫米。
  雄成虫:体长0.75毫米,淡橙。足、触角、交尾器及胸部背面褐色,翅1对,透明。
  卵:长卵形,淡橙,长0.2毫米,产于介壳下母体后方。
  若虫:第1龄体长0.23~0.25毫米,卵形,淡橙,足3对,触角、尾毛各1对,口针较长。第2龄除口针尚存外,足、触角、尾毛消失。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以受精雌成虫越冬。卵产于介壳下,不规则堆积。若虫孵化后,从介壳边缘爬出,喜在叶及成熟的果实上固定危害。雌成虫的繁殖能力与营养条件有关,寄生在果实上的每头平均繁殖幼蚧145头,寄生在叶片上的每头繁殖幼蚧约80头。雄若虫蜕皮2次,经前蛹期和蛹期,羽化为成虫。雌若虫经2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成虫交配多在夜间进行,交配后2~3周产卵,产卵期长达15~55天。雌虫的各龄幼蚧发育所需天数因气温而异,15℃时为78天,在28℃时为28天。雄成虫的寿命很短,最多仅有4天。
  (3)防治方法
  要注意清园工作,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叶片和小果,降低虫口密度;注意引进及保护天敌,介壳虫的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在果园划定一定地区,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农药,使介壳虫的天敌能在果园建立稳定的群落,是防治介壳虫的根本措施。如果必须使用化学农药,也应使用那些内吸性的农药,并在若虫刚卵化时施用。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15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8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800倍液等,并应采用涂抹法或包扎法代替全面喷雾。

  毒蛾类害虫
  危害芒果的毒蛾类害虫主要有黑边花毒蛾、茶毛虫、双线盗毒蛾等。主要以幼虫取食果实、嫩梢、花穗等,大发生时可将全树的叶片及花穗吃光,危害甚烈。其中最常见的有双线盗毒蛾。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5毫米,雄蛾翅展19~26毫米,雌蛾25~37毫米,黄褐色,头部和颈板橙,胸部浅黄棕色,腹部黄褐色,肛毛簇橙,前翅赤褐色,微带浅紫色闪光,翅上有两条的弧曲横线,有的个体不清晰。前缘、外缘的缘毛,外缘缘毛部分被赤褐色部分分隔成3段。后翅。
  卵:卵块上有棕色短毛覆盖。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25毫米,头部褐色,体暗棕色,有红色侧瘤,第3节背线,第4~5节和第11节有黑色短毛刷,第5~10节背线,较宽,末节有黄斑。
  蛹:圆锥形,长约13毫米,褐色。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双线盗毒蛾一年发生5~6代,第1代卵产于4月上旬,4月中旬孵化,4月中下旬为幼常害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幼虫期约25天。第1、2代危害花穗及幼果较为严重。以老熟的幼虫或蛹在树干基部的表土内、树皮裂缝或洞孔内越冬,冬季暖和时,幼虫仍能取食。春季后,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初孵化的幼虫群集取食,后分散危害,咬食嫩叶、花穗、幼果。果实被害后,果皮粗糙或有缺刻,失去商品价值。
  (3)防治方法
  防治该害虫以化学防治为主,抓紧危害初期喷药,可基本控制其危害。可以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杀。也可结合冬季清园,摘除越冬的蛹茧和捕杀幼虫。

  吸果夜蛾
      吸果夜蛾白天潜伏,晚间飞进果园危害,利用其锐利的口器吸取即将成熟果实的果汁,致使果实腐烂落果。吸食果汁时先伸出其虹吸式口器在果面寻索,找到适当的位置后,用口器的尖端固定在果皮上不断左右摆动,数分钟后其口器即能刺入果肉内取食。取食时间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使果实内部组织受到破坏而逐渐腐烂,以至脱落。吸果夜蛾危害后有刺孔,在表皮内外,其刺孔的直径大小均基本相似,与机械创伤有明显的区别。吸果夜蛾是丘陵山地果园的重要害虫之一,种类很多,普遍发生的也有10多种,其中在广州地区危害最为普遍而又最严重的是嘴壶夜蛾。
  (1)形态特征
  成虫:嘴壶夜蛾属中型蛾子,体身躯肥大多毛,虹吸式口器发达,且其口器喙的前端有穿刺的结构,这与一般蛾蝶类的昆虫虹吸式口器有明显的不同。前翅棕褐色,外缘的先端外突成一角,角的内侧有一个三角形红褐色斑,后缘中部内凹,顶角至后缘中部有一深色斜线。后翅单一,沿外缘深褐色。
  卵:扁球形,散产,初产时黄白色,数小时后卵壳呈暗红色蕴含纹,孵化前变为灰褐色。
  幼虫:共6龄,除第1龄暗灰褐色外,其余各龄体均漆黑色。体背各节有或白色斑纹,间杂白色、红色斑点,变化较大。表面肉质肥大,光滑无毛,老熟时体长约38毫米。腹足(包括臀足)仅4对,行走时弓身如尺蠖状。
  蛹:赤褐色被蛹,在幼虫所吐的丝和土粒结成的茧中,或将寄主植物的叶片卷成筒状,蛰伏其中化蛹。
  (2)生活习性
  嘴壶夜蛾又名桃黄褐夜蛾,在广州一年发生5~6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白天隐蔽在果园附近灌木丛中荫蔽处,傍晚飞出活动。趋光性弱,趋化性强,嗜食糖液,危害多种水果,4~6月首先危害枇杷、杨梅、桃、李等,6~7月危害芒果、黄皮,8月下旬开始危害早熟柑橘品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盛发期,继续危害柑橘类果实,11月下旬虫口密度下降。当气温在10℃以下或风力在4级以上时停止活动,在无风闷热的晚上危害猖獗,多食性,能以多种野生花果为蜜源补充营养。产卵活动多在上半夜。
  幼虫亦多食性,但偏喜防己科植物(独脚乌桕),多在叶背取食,3龄以后畏光,于上午10时左右迁至附近杂草或浅土中隐蔽,下午4时以后再迁回寄主上。在广州地区的7~8月,卵期3~4天,幼虫期20~22天,蛹期约10天,成虫期7~8天。
  (3)防治措施
  吸果夜蛾昼伏夜出,在防治上有一定的难度,可按照其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综合农业措施,方可奏效。首先,要清除果园附近的灌木丛,尤其是防己科植物,以压低幼虫的虫口密度,减少成虫藏匿场所;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现吸果夜蛾危害,可用人力于黄昏后到果园捕杀,持手电筒照射树冠,因吸果夜蛾的复眼会反射出青光,易于发现;利用吸果夜蛾的畏光性,在果园中设置40瓦的荧光灯,每亩两支,可收到拒避的作用;在果实成熟前套袋护果,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御措施。此外,也可用诱杀成虫的办法,将成熟的落果去皮后,浸于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30%苯腈磷或40%苯溴硫磷等药液中,数分钟后取出,挂在树上,有诱杀成虫的作用。

  金龟子
  金龟子的种类很多,危害芒果主要是铜绿丽金龟。铜绿丽金龟又名铜绿金龟子,是一种杂食性又是暴食性的害虫,成虫咬食花穗、嫩梢、幼果,食量大,数量多,危害严重。其幼虫蛴螬俗称鸡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1)形态特征
  成虫:椭圆形,体长18~21毫米,头和前胸绿色,前胸背板两侧有黄褐色边缘,鞘翅铜绿色,有金属光泽。腹部深褐色,腹背露出部位黄褐色,两翅鞘各有3条较粗的纵隆线。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3~25毫米,白色,体型较粗大,多褶皱,常弯曲成“C”字形。臀板中央有两排刚毛,四周亦有许多不规则的刚毛。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1代,各虫态均可越冬,而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居多。天气转暖时,幼虫开始向土表移动,继续危害。5~7月成虫羽化,羽化后于晚上7~8时爬出土面活动,飞到芒果的嫩梢、花穗取食,食性暴,往往把嫩梢、花穗吃光。危害期长,在广州地区每年4~10月均可见成常害,而以6月上旬至7月下旬危害最盛。成虫具趋光性和伪死性,受惊或经振动时,会落地钻入草丛或松土内躲藏。性喜潮湿及温暖,雨后成虫羽化居多,6月中旬开始在果园树下或作物茬内松软的土地上产卵,卵期约半个月,7月幼虫孵出。
  (3)防治方法
  幼树或苗圃由于树冠矮,如发现有金龟子咬食嫩梢、花穗时,可在黄昏或早上进行人工捕捉;还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果园附近设置黑光灯诱杀。化学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10%高效灭百可乳油6000倍液或敌敌畏+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用50%稻丰散8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1200倍液在黄昏进行喷洒,杀虫效果良好。

  柑橘小实蝇
  又名东方小实蝇。食性杂,主要危害柑橘、番石榴、杨桃、枇杷、蒲桃、番荔枝等果树的果实,是重要的检疫对象之一。广州过去并未发现该常害,1999年大量发生,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芒果果实的极为危险的害虫,危害严重时可达80%~100%,它主要以幼虫蛀食果肉,使果实腐烂,完全丧失经济价值。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4~16毫米,全身深黑色和相间,形似苍蝇。翅透明,翅脉暗褐色,腹部至黄褐色,椭圆形,第1、2节中部具有一黑褐色横带。雌蝇体型稍大,腹部由5节组成,产卵管由3节组成;雄虫体型略小,由4节组成。
  卵:白色,长梭形,两端尖细,其中后端较钝。
  幼虫:圆锥形,蛆状,前端细尖,后端钝圆,黄白色,体长10毫米,由大小不等的11节组成。
  蛹:椭圆形,蛆状,体长5毫米,黄褐色。
  (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在华南地区每年可发生3~5代,无冬眠,世代重叠,在同一时期内可同时发现各种虫态,在7~8月芒果成熟期适逢成虫大量发生,雌虫选择黄熟的果实产卵于果皮内,每处产卵5~10粒,只需1~2天即可孵化。幼虫在果肉内蛀食危害,造成果实腐烂脱落。幼虫期春季10~12天,夏季8~9天,冬季15~20天。老熟幼虫弹跳入土化蛹。早春高温干旱、夏季相对少雨有利于该虫的大量发生。
  (3)防治方法
清洁果园,收集被害的果实及落果集中处理,减少入土幼虫;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后产卵前喷洒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红糖、水按1﹕5﹕1000的比例配制成毒饵,喷洒在叶面上,每隔4~5天喷1次,可大量消灭成虫。也可用毒饵置于广口瓶中诱杀成虫。有效的毒饵有:氟硅酸钠+糖浆+水(1﹕6﹕100)或0.2%西维因+水解蛋白+0.1%糖蜜,将制成的毒饵放在瓶中,或用浸透上述药液的纤维板挂于果园内诱杀雄虫。在成虫羽化出土期,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甲基二硫磷、喹硫磷、锌硫磷等杀虫剂按相应的使用倍数稀释后喷洒在树冠下表土,杀死刚羽化出土的成虫。在生产上还可采用果实套袋的办法,阻止成虫在果实上产卵。

  脊胸天牛
  脊胸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主枝,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导。受害植株表现呈缺肥状,叶片黄化,树势衰退,严重时整株枯死。被害枝梢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圆形孔洞,其幼虫蛀道沿小枝而下;成虫啃食嫩枝皮部,致使嫩枝枯死。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3~36毫米,宽5~9毫米,栗色至栗黑色;额具刻点,两触角与复眼之间有纵向的黑色脊纹,两复眼后方中央具有一条短纵沟。触角之间、复眼的周围及头顶密生金绒毛。触角鞭状11节,雄虫触角比雌虫的稍长,约为体长的3/4。胸背板前端窄于后端,两端均具横脊,中间两侧圆弧状突出呈鼓状,其上具有19条隆起的纵脊,纵脊间的深沟丛生绒毛。鞘翅表面密布刻点,翅面除具灰白色短毛外,各 鞘翅上尚有5纵金毛组成的长斑纹,体腹面及足披灰色绒毛。
  卵: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2毫米,黄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黄白色,体长50~70毫米。上颚发达,黑褐色,凿形。前胸背板似革质,散生褐色细毛,前缘有两个黄褐色横斑,中区较光滑,颜色较淡,后缘稍隆,具纵皱纹,侧沟明显,腹部1~7节均有由念珠状小疣突组成的小泡突,背面的小泡突由4列疣突组成,腹面的小泡突仅有2列疣突。
  蛹:蛹为裸蛹,长25~34毫米,宽5~8毫米,黄白色,胸腹部背面及侧面均具有褐色的小刺突,触角贴在蛹体两侧,不到体的末端。
  (2)生活习性
  每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幼虫在蛀道内越冬,大部分在2~4月化蛹,4~5月大量成虫出现。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活动均在夜间进行,白天多栖息在叶片浓密的枝条上。交尾后的雌虫大多数产卵在枝条末端的芽痕或枝条伤口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的缝隙中。成虫寿命14~35天,卵期10~12天。幼虫孵化后即蛀入枝条向主干方向钻蛀,在孔道内开一个通气和排泄的孔洞,洞口外常黏附有树液、木屑、虫粪等黑褐色的混合物,这是天牛危害的重要标志。幼虫期长达265~311天,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蛹期30~50天。
  (3)防治措施
防治脊胸天牛主要有捕杀成虫、清除卵块和消灭幼虫3个环节,每年4~5月是成虫大量羽化及飞出交尾、产卵的时间,应加紧巡园观察,发现成虫迁飞时可用捕虫网加以捕杀;天牛产卵在枝梢上时往往先咬破嫩梢上的树皮,然后将卵粒产在其中,且卵粒较大,容易被发现。发现卵粒时要立即将其摘除销毁,以减少幼虫孵化钻蛀危害的机会;发现天牛蛀道的孔洞,可用铁线穿刺孔道钩杀幼虫,也可用56%磷化铝片剂,或以棉花球蘸20%速灭杀丁或80%敌敌畏药液堵塞蛀道孔内,然后用泥团封闭洞口,将幼虫毒杀于蛀道内。

  芒果象甲
  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在我国,危害芒果的象甲主要有3种它们是芒果果肉象、芒果果核象和芒果剪叶象,其中前两种属于国际植物检疫对象。芒果果肉象以幼虫蛀食芒果果肉,在果肉内形成不规则的纵横蛀道,使果内充满虫粪,不堪食用,该虫不危害果核;芒果果核象以幼虫蛀食芒果果核,使被害的幼果大量脱落,严重影响产量,甚至使全园失收;芒果剪叶象则以成虫取食嫩叶,并在嫩叶上产卵,将叶片从近基部咬断,造成大量落叶,并在嫩叶上产卵,将叶片从近基部咬断,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使树冠仅剩下无叶的光秃嫩梢,对树势及产量均有极大影响。
  (1)形态特征
  成虫:果肉象体长5.5~6.5毫米,身褐色,头管短而粗壮,常隐于前胸腹板之下,触角膝状,黄褐色,鞘翅褐色,基部有一黄褐色横带。果核象体长6~7毫米,棕褐色,披有黄褐色鳞片,头管光滑,枣红色,喙长4~7毫米,触角膝状,端部有3节膨大,鞘翅端部有1对由灰白鳞毛组成的带状斑纹,各足褪节端膨大,内侧有一齿。剪叶象体长5~6毫米,褐色,具细毛,稍有光泽,喙细长,伸向前方,触角棒状,前半部黑褐色,基半部枯,前胸圆锥形,背有刻点,鞘翅灰褐色,每侧有10行纵列的粗刻点,密生褐色细毛,腹部膨大,可见5节,末端露出鞘翅之外。
  卵:椭圆形,初期白色,后变为淡。
  幼虫:体长5~6.5毫米,淡或深灰色,无足,体躯11节。
  蛹:体长3~4毫米,淡,羽化时褐色,头部有乳突,上生刚毛,腹部向内微弯曲,末节有肉质刺1对。
  (2)生活习性
果肉象一年发生1代,成虫藏于枝叶或树皮隙缝和孔洞中越冬,次年早春开始活动,产卵于幼果表皮上,孵化后即钻蛀果肉内危害,老熟后在果肉化蛹,7月成虫在被害果肉内羽化而出,成虫白天取食芒果的嫩叶、嫩枝;果核象也是一年发生1代,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早春出土活动,产卵于幼果内,幼虫孵化后钻入种子内危害。被害果实在幼虫接近成熟时脱落,经3~5天后,老熟幼虫即在烂果中蛀孔而出,钻入附近的土中深3~5厘米处筑土室化蛹,6月上旬大量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当年不出土,留在土室内至次年春季才出土活动;剪叶象一年发生多代,世代数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在海南可多达一年9代,世代重叠,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气温低于20℃时,成虫食量明显减少;气温降至10℃时则停止取食。成虫羽化出土5天后即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时先用口器在嫩叶中脉的侧面咬成一产卵孔,随即将卵产在其中,每片叶片产卵1~8粒,平均3粒,产卵完毕后用口器将产卵孔覆盖压实,然后将该叶片沿基部咬断,并使之挂在树梢上,在叶片上的卵和幼虫照常生长发育,幼虫成熟后落入土中,作土室化蛹。成虫产卵期可达60天之久,产卵量为200~500粒。卵期平均3天,幼虫期平均5天,蛹前期约30天,蛹期平均7天,羽化后在蛹室停留2~3天。
  (3)防治方法
  应及时处理有虫落果,对防止果肉象及果核象可采取及早套袋的办法,对剪叶象及时将咬断带卵的残叶收集处理,消灭虫卵;在谢花后1个月内,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也可以使用20%杀灭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水胺硫磷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施药3~4次。

  除上述主要害虫外,危害芒果的害虫还有:
  芒果蚜虫:从3~7月均有发生,以5月发生为高峰期,成蚜、若虫均集中于嫩梢、嫩叶的背面,花穗及幼果柄上吸取汁液,引起卷叶,枯梢,落花落果,影响新梢伸长,严重时导致新梢枯死。蚜虫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影响果实的品质。可采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
  蓟马:蓟马成虫和若虫均危害芒果,取食嫩叶和花穗的汁液,严重时花穗凋谢,叶芽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僵硬变脆。
  尺蠖:以幼虫嚼食叶片,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全叶吃光,2月下旬幼虫开始羽化出土,5~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危害叶片最烈,影响树势,降低产量。在幼虫的盛发期,可用50%杀螟松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二溴磷500倍液喷杀。该虫的抗药性颇强,注意要将农药交替使用。

  芒果短头叶蝉(扁喙叶蝉)
  以若虫、成虫常群集于嫩芽、嫩叶、花序、幼果及果柄等处,吸取汁液,使叶片卷曲或枯梢,导致大量落花落果,并分泌大量蜜露,导致煤烟病发生,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减产甚至失收。
  防治措施:可用40%氧化乐果500~8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50%叶蝉散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加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用2.5%功夫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800~1000倍液,再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2500倍液喷雾。

  蚜虫
  以成虫、若虫密集在芒果嫩叶、嫩茎和果柄上,吸吮汁液。受害叶子皱缩、卷曲,不能正常伸展;果树受害后长势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保护和利用天敌,当瓢虫、食蚜蝇等蚜虫天敌数量多,能抑制蚜唱害时,不要喷药杀死天敌;当蚜虫多时,可用40%乐果或50%敌敌畏1000倍液、50%马拉硫磷1500倍液、2.5%功夫3000倍液喷雾。

.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4-4-25 20:18 , Processed in 0.02739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