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
榠楂
.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0095)
[摘 要]动植物的古今名实异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山楂是我国特有的果树,由于其药用价值,近年来颇受人们的青睐。然而山楂的“楂”字作为植物名常单独出现在古籍中,它所指的植物极其错综复杂,致使山楂在我国的栽培起源不免扑朔迷离。本文试图对古籍中用作植物名的“楂”所指的实物进行一番初步考辨,以期对探讨山楂以及古籍中的“楂”所指的几种植物在我国的栽培利用历史有所裨益。
[关键词]楂;山楂;梨;榠楂;楂子;木瓜;油茶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4)02-00
Distinction of Word“Zha” Used as a Name of Plant
in Ancient Literature of China
YE Jing-y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Abstract:Crataegus spp. is a kind of special fruit tree in China.Now “shanzha”(山楂)is the chinese name of Crataegus spp.,and the word “zha”(楂) is explained Crataegus spp.in some Chinese dictionary.In ancient literature before the song dynasty,it was called“qiu”(朹),“ximei”( 梅),“chizaomu”(赤爪木), “yangqiu”(羊 )etc.In those books,we can’t find the “shanzha” used as a name of plant. Since the Pre-Qin period, the word “zha” used as a name of plant appeared in ancient book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It is very intricate what kind of plant the “zha”is.this problem involve the history of Crataegus spp. and some other plants concerned.We must research it before we write the history of those plants.This paper expounds and proves it initially.
Key Words:zha(楂);shanzha(山楂);pear;mingzha(榠楂);zhazi(楂子);Chinese quince;oil camellia
“楂”作为植物名最早见于《礼记》、《尔雅》、《山海经》、《庄子》等先秦文献,其后在历代典籍中都有著录。
用作植物名的“楂”字写法在古籍中十分混乱:除“楂”外,也写作“樝”、“柤”或“查”。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100年)中只有“樝”与“柤”:“樝,果似梨而酢”;“柤,木闲”。隋唐时经学家和训诂学家陆德明撰《经典释文》(583年)谓:“樝,亦作查”。北宋陈彭年《广韵》(1008年或稍后):“樝,似梨而酸。或作柤”。《康熙字典》(1716年):“楂,果名,与柤同”。可见用作植物名,“樝”是最早的正统写法,“柤”、“查”与“楂”都是后来的通假写法。修订本《辞海》(1999年):“楂,本作樝”,是符合史实的。不过,现在一般通写作“楂”,而“樝”却很少被采用了,一些中小型语文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都不列“樝”的单字条目,而将其作为异体字列于“楂”的单字条目中。在古籍中,“樝”、“柤”、“查”和“楂”四字则随意采用,并无一定的规律,尽管今本《尔雅》作“樝”、《山海经》作“柤”、《管子》作“楂”等等。由于古代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是靠手抄辗转流传的,因此,记有“楂”字不同写法的各种古书的成书年代的早晚,并不能表明该四种“楂”字的不同写法在历史上用作植物名出现的先后。
近年编辑出版的一些语文工具书将“樝”、“柤”、“查”、“楂”四个字都解释作“山楂”。如《汉语大字典》:“樝,果木名,即山楂”;“柤,同‘樝(楂)’,木名,即山楂”;“查,同樝(楂),山楂”;“楂,果木名,指蔷薇科山楂、野山楂一类植物”。可是,笔者在编辑《落叶果树》专辑的过程中,却发现蔷薇科的山楂(Crataegus spp)在历史早期的典籍中被称为“朹”、“ 梅”(《尔雅》)。唐及唐以后,Crataegus spp大多以“赤爪木”、“羊 ”、“鼠查”(具见《唐本草》,659年)、“山里果”、“山里红”(具见《救荒本草》,1406年)等名出现在古籍中。“山楂”一名首次见于宋代的《格物粗谈》。明清时期成书的典籍中一般都称Crataegus spp为“山楂”。至于古籍中的“楂”,除了《滇海虞衡志》(1799年) 、《北徼方物考》(1858年或稍前) 等少数典籍中的“楂”是指Crataegus spp外,绝大多数古籍中的“楂”都不是指Crataegus spp。
那么大多数古籍中的“楂”是指什么植物呢,笔者认为从古书所述的具体内容来看,其所指的植物很不一致。
《说文解字》:“樝,果似梨而酢”。《礼记•内则》:“牛修鹿脯……梅、杏、楂、梨、姜、桂”,东汉•郑玄注(2世纪):“楂,梨之不臧者”,唐•孔颖达疏:“楂是梨属,其味不善,故云不臧也”。这些历史早期典籍中的与梨并提的“楂”,可能是指当时正在逐步被驯化栽培中的某些品质不太理想的梨属植物(Pyruc spp)。
在较早期的一些历史文献中,“楂”与梨连用,如《尔雅•释木》:“楂梨曰鑽之”;《庄子•天运》:“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楂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管子•地员篇》:“息土之次曰五沃。……五沃之土,若在丘在山,若在陬陵之阳,其左其右,宜彼群木,……其阴则生之楂梨”。由于古书中均不标明句读,这些古籍中连用的“楂梨”可能是一个连绵词。南宋郑樵《通志》(1150年前后):“木瓜短小者谓之榠楂,亦曰蛮楂,俗呼为木梨,《礼记》谓之楂梨,郑氏(指郑玄——引者)误谓之梨之不臧者”,据此,“楂梨”作为一个连绵词,似乎是指木瓜属的一个种(详下文)。但是,在历史早期的典籍中,多次出现“楂梨橘柚”四字连用。在古籍中,“橘柚”常连用作为一个连绵词泛指柑橘属植物,[1]可见,“楂梨橘柚”四字连用,其中的“楂梨”可能也是一个连绵词,被用来泛指栽培的几种梨属植物(Pyrus spp)。
南北朝及其以后成书的典籍,尤其是本草类文献常在论述木瓜时兼及“楂”,而且还常在“楂”前面冠以“榠”,构成连绵词“榠楂”,或在“楂”后面加上后缀“子”,构成连绵词“楂子”。如:《名医别录》(6世纪前期):“木瓜实味酸,涩,无毒,主湿痹脚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又有榠楂,大而黄,可进酒去痰。又楂子,小而涩。《礼》云:‘楂梨曰鑽之’。郑公不识楂,乃云是梨之不臧者。盖古亦以楂为果,今则不入例尔”。《本草拾遗》(8世纪上):“木瓜,本功外,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榠楂,一名蛮楂,本功外,食之去恶心,其气辛香,置衣箱中杀蠹虫,食之止心下酸水、水痢。楂子,本功外,食之去恶心酸咽,止酒痰黄水,小于榠楂而相似”。《尔雅翼》(1174年):“楂似梨而色黄,其味酸涩,今人谓之榠楂,一曰蛮楂。……昔人说,蒂间别有重蒂如乳者为木瓜,无此者为榠楂。”《本草纲目》(1578年):“楂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圆也。……榠楂乃木瓜之大而,无重蒂者也”。这一系列古籍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楂”乃“榠楂”的简称;“榠楂”与“楂子”都是指木瓜属植物(Chaenomeles lindl),只不过二者分别指不同的种。按照《本草纲目》的描述,“楂子”的果实小于木瓜,“榠楂”的果实大于木瓜。本草中的正品木瓜的原植物是C.lagenaria Koidz。[2]可见,“楂子”是指C.japonica(Thunb.)Lindl,“榠楂”则是指C.sinensis (Thouin)Koehne。
《西京杂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约成书于6世纪前期):“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夺丽。……查三:蛮查、羌查、猴查”,今人辛树帜先生根据《通志》所记载的“木瓜短小者谓之榠楂,亦曰蛮楂”,认为其中的“蛮查”即榠查,也就是榅桲(Cydonia oblonga Mill),并引《齐民要术》卷10中引的《广志》“榠楂,子甚酢,出西方”为证。[3](P91)笔者认为《齐要民术》卷10引《广志》中的“榠楂”,从“出西方”来看,确有可能是指Cydonia oblonga,但是,《通志》所说的“木瓜短小者谓之榠楂”,则只能是指Chaenomeles sinensis,而不可能是指Cydonia oblonga。况且一些古籍中同时兼述“榠楂”与“榅桲”。例如,北宋欧阳修《归田录》(1067年):“今唐、邓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楂置其中(自注:榅桲亦可)则红熟烂如泥,可食”。又如,《洛阳花木记》(1082年)不仅同时记有“榅桲”与“榠楂”:“雨水后,榅桲上接(指嫁接——引者)榠楂”,而且还提到:“木瓜之别五:山木瓜、软条木瓜、宣州木瓜、香木瓜、榠楂”,更证明古籍中的“榠楂”不一定都是指榅桲,其中有不少是指Chaenomeles sinensis。事实上现在榅桲与C.sinensis都有“榠楂”的别名。[4]故此,必须根据古书所记的具体内容予以辨别,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西京杂论》中所记的另两种“楂”,“羌楂”仅存一名,无性状描述,也不见于其它古籍,难以判断其所指是何种植物。“猴楂”虽亦无性状描述,但《本草纲目》在山楂的“释名”中列有“猴楂”,意味着是山楂的别名之一,似乎在历史较早期成书的典籍中的“楂”偶尔也指Crataegus.spp,只是除《本草纲目》外,未见其它古籍著录“猴楂”,对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综上所述,古籍中的“楂”所指的植物十分错综复杂,不过明代以前成书的古籍中著录的“楂”都是指蔷薇科的植物,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明清时期成书的文献中的“楂”所指的植物则不一定了。
明代后期成书的《群芳谱》(1621年)在“木谱”中记有:“楂,橡栗之属,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树易成,材亦坚韧。实如橡斗,无刺。子或一、二,或三、四,似栗而壳薄。仁色如榧,肉如栗,味苦,多膏油”。与王象晋基本上同时的农学家徐光启在其所撰的《农政全书》(1628年)“木部”也记有“楂”,具体内容除基本上与《群芳谱》相同外,还指出:“江右闽广人多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楂在南中,为利甚广”。此二书中所载的“楂”,从植物学性状及其用途来看,显然不是指蔷薇科植,究竟是指什么植物呢?大约由于书中有“橡栗之属”句,《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在第1086页第116条注中称:“徐光启所谓‘楂’,疑为壳斗科的槠栲属树木”。笔者认为此二书中的“楂”应是指某种油料树种,不可能是果实富含淀粉而含油脂较少的壳斗科植物。事实上徐光启虽然说“楂,橡栗之属也”,却也自觉不无可疑之处,他写道:“乃字书既无此字(指‘楂’——引者),而偏方杂记亦未之见,或直书为茶,尤非也。独《本草》有槠字,云:‘小于橡子,味苦涩,皮树如栗’,或者‘槠’、‘楂’声近,土俗音讹耶?其不言子可为油,或昔人未食其利,如乌臼、女贞之类耶?不敢傅会,姑志之以俟再考”。笔者认为根据二书所记的“楂”分布在闽、广、江西(江右)诸省,主要供榨油,应是指山茶科的油茶(Camellia spp)。再查考一些清代成书的典籍,如,《三农记》(1760年)在“油属”记有“楂,图经 云,叶如茗,稍长而厚,凌冬不凋,但味涩苦,不堪入茶。开白花,结实如小桐样,壳内有子,分瓣,或三、五粒,或二、四粒,可榨油然灯。百越者味甘,可入蔬;荆楚者味苦,可燃灯、润发不染衣”。《抚郡农产考略》(1903年):“楂树俗呼为榇树,楂、茶音相近,故亦呼为‘茶’。枝干淡。四季不凋,花白瓣黄心。实大如胡桃,一苞数粒,壳栗色,内仁白而腻”。从两书所记“楂”的植物学性状来看,显然是指油茶。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1846年或稍前)已明白指出《农政全书》的错误,《长编》卷22“山茶”在转引《农政全书》关于“楂”的内容后加按语说:“按,楂即油茶,花、叶皆同茶花,惟结实如油桐子,无斗无刺,非橡属。《农政全书》误以为槠,足不至湘楚章赣,目未见满山如雪,丛树成畦,而以茶为非,固有愧老圃矣”。可见明清时期成书的一些典籍中的“楂”确系指油茶。不过,指油茶的“楂”音cha,而不音zha。
总之,古籍中的“楂”用作植物名时所指的实物十分错综复杂。“楂”单独出现时,在不同的古籍中所指的植物不尽相同;在“楂”前面冠以其它字,或在“楂”后面缀上其它字构成不同的连绵词时所指植物又各不相同。在查古籍时,万不可见到“楂”就认为是指Crataegus spp,必须根据古籍中反映的点滴信息,诸如植物学性状、用途、地理分布等予以仔细辨别,才能作出符合史实的判断。本文本着这个原则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不一定正确,对有些古籍中的“楂”也还没有彻底弄清楚,仅仅是抛砖引玉,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希望更多的专家共同研究彻底弄清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 叶静渊(1925- ),女,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
[ 参 考 文 献 ]
[1] 叶静渊.中国文献上的柑橘栽培[A].农业遗产研究集刊[C].第1集,1958.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常用中草药图谱[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
[3] 辛树帜. 我国果树历史的研究[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4] 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