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7|回复: 4

荔枝建技术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978
鲜花
-24 朵
农币
-2 枚
发表于 2008-3-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园地选择地形地势
  宜选择夏长冬暖、热量丰富、地势开阔、坐北朝南的丘陵或坡地。或近水源和有一定水利设施的低丘。最好选10度以下的缓坡地建园,尽量避免在超过25度的山坡地建园。

土壤
  荔枝根系分布广,有菌根。花岗岩风化母质、沙页岩风化母质或石英沙岩风化母质形成的红壤、冲积土或第四纪红土等都适宜种植荔枝,但以有机质含量超过1%,碱解氮在80毫克/公斤、速效磷含量在3毫克/公斤以上、速效钾在60毫克/公斤以上、pH值5.5—6.5的冲积土较为理想。土层深达2米以上,质地疏松的土壤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在栽培中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压绿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也可种植荔枝。

其它因素
  园地选在水库周围是非常理想的,因为水库可以调节小气候,减少温差变化,而且能为荔枝提供“气体肥料”--二氧化碳;园地交通要方便,以便生产资料和果品的集散;园地要集中成片,以便集约经营管理,迅速形成商品规模和生产中心;园地要避开对环境的污染源,如陶瓷厂、玻璃厂、砖厂、制铅厂、磷矿厂、碱厂、塑料厂、天那水厂、农药厂等附近不宜选地种荔枝。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978
鲜花
-24 朵
农币
-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品种选择和配置

品种选择
  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根据品种区域化、良种化的要求,正确选择品种是保证早结果、丰产和优质的主要条件之一。在生产中选择当地原产或已试种成功,且有较长的栽培历史,经济性状又较佳的品种最稳妥。从外地引种,必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是否适宜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避免盲目引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品种配置
  不同规模的荔枝园品种配置也应有所不同。一般小型荔枝园(如100亩以下)应以1个品种为主栽种,再搭配2个授粉品种,授粉品种约占10%;大型荔枝园(面积在1000亩以上)应有3—4个成熟期不同的主栽品种,而且每个种都应有与其花期相近的授粉品种。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978
鲜花
-24 朵
农币
-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果园规划

小区划分
  根据园地地形、地势的变化和土壤的不同情况,结合品种安排和排灌渠道、道路的设计,把整个果园划分成若干个单位。果园面积大者,须先划分为若干个大区,每个大区再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小区的设计宜长方形,山地小区的长边应与等高线平行,平地小区长边应与有害方向垂直。这种划分要以方便管理为依据。小区大小依情况而定,自然条件好,地形整齐,地力均匀的小区宜大,通常100—150亩,反之宜小,15—30亩。

道路系统
  由主道、支路和小路组成:大型果园必须按要求设计。主道要求位置适中,贯穿全园并与公路相连,其宽度5—7米,以便通行大型汽车。支路与主道相连,宽4—5米。为小区的分界线。丘陵山地果园,主道与支路要结合小区划分,可顺坡倾斜而上,也可横坡环山而上或呈“之”字形拐。顺坡的主道与支路要设在分水线上,不宜设在集水线上,以免被水冲毁。沿坡上升的斜度不能超过7—10度。路的内侧要修排水沟,路面要呈内斜状。小路设在小区内或小区间,与支路相连,宽1—2米,为小区内的作业通道。修筑梯田的荔枝园地可利用边埂作为小路。

排灌系统
  果园的排灌系统包括蓄、引、排、灌等四个方面,这是真正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的保证设施。对丘陵山地果园首先考虑的是灌溉系统,即蓄水、输水和园地灌溉网的规划设计。凡是在有水源可利用的地方,应选址修筑小型水库、水塘或蓄水池等。经济条件许可时,可在果园高处修筑蓄水池,设计安装渗灌、滴灌,这是最省水和先进的灌溉方法。丘陵山地果园的排水系统宜按自然水路网的趋势设计,多采用地面明沟排水,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环山防洪沟,沟的大小视果园上方集雨面积而定,一般宽和深均为60一100厘米。防洪沟挖出的土放在沟的下方,在沟面每隔5—10米留一土墩,墩高比沟底高15—25厘米。使沟形成竹节形,以蓄积小雨水和缓冲流速。防洪沟要有0.1%—0.3%的坡降,并与水库、山塘及纵排水沟相连;二是纵排水沟,应尽量利用天然的汇水沟作纵排水沟,或在主道和支路两侧挖一些竹节形的纵排水沟,中间连通各级梯田的后沟和一些排水沟,也可用长满杂草的小路代替纵排水沟,纵排水沟一般深20一30厘米、宽30—50厘米,为了减少冲刷,一定要把纵排水沟修成竹节形或使沟底长满杂草;三是等高排水沟,主要修筑在梯面内侧和横路内侧,一般沟深20厘米左右、宽25—30厘米,每隔5—8米留一低于沟面10厘米的土墩,将横排水沟修成竹节形。

肥料基地
  荔枝主产区气候多为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荔枝需肥量多,尤以山地、丘陵荔枝园,更需要大量有机肥作深翻改土之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绿肥生产基地,或者畜禽养殖场,以及粪池等配套设施。

防护林
  山地果园要设置防护林,以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保证果树正常开花结果。防护林主要有水源林和防风林。水源林种在荔枝园防洪沟以上的地带,主要作用是涵蓄水分,减少土壤冲刷。防风林分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要与主要风向垂直,若地形不规则,允许有25—30度的偏角;副林带要与主林带垂直,以防御来自其它方向的大风,加强防护效果。一般主林带栽植4—5行,副林带2—3行。

建筑物的设置
   生活设施、办公室、农具室、肥料农药仓库等建筑物都应安排在工作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978
鲜花
-24 朵
农币
-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园地开垦(应在种植前6—12个月内完成)

园地开垦(应在种植前6—12个月内完成)

清山
  清除山上原有的树木、小灌木和杂草,注意小灌木和杂草集中堆放,以后可以回填种植穴中。

开垦
  平地、缓坡地或坡度小于10度的斜坡丘陵地,先进行机械开垦,深度30厘米以上。对坡度较陡的山地、园地开垦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等高梯田法、等高撩壕或鱼鳞坑法。

挖坑
  按规划种植密度(一般疏植株行距为6米×6米,计划密植的株行距为2.5—3.5米×3.5—4.5米)定点挖坑,坑的大小为深1米,长和宽各1米,挖坑时表土与底土分放两边。

安装排灌系统
  水池、粪池修建和排灌系统安装。

种植绿肥
  在株与株之间种植牧草(如意大利多花黑麦草)和豆科绿肥(如印度豆、乌绿豆等),这样一来可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土壤和调节果园的生态环境,对修梯田,特别是机械开梯田的果园尤为重要。另外,梯田的梯壁、道路和沟的两侧及沟底应种固土性较好的禾本科草种。

土壤况分析
  在种植前最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情况作一全面的测试和调查。
基肥准备

回坑
  包括畜禽粪肥、农家土杂肥、磷肥、石灰和杂草等。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978
鲜花
-24 朵
农币
-2 枚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苗木种植

苗木的标准
  用于栽植的苗应选枝干光滑、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健康壮苗。如为圈枝苗,苗茎粗应在1.5厘米以上,有2—4个分枝,苗高50厘米左右,要抽生过2次根,泥团与苗木不松动,具有两次梢老熟,枝梢粗壮,叶片整齐而色泽浓绿,芽眼饱满;如为嫁接苗,应选择具有砧穗亲和良好,嫁接口上下发育均匀,嫁接部位高30—35厘米,主干粗直(直径大于1厘米),嫁接口以上苗高不低于40厘米,具有1级以上分枝3—4条,且枝条分布均匀,枝梢长度适中,生长健壮,叶片整齐而色泽浓绿等特点的苗木。

苗木定植
  定植时期一般分春植(每年的2—5月)和秋植(每年9一l0月),上年圈枝苗宜在3—5月定植,嫁接苗最好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植,秋植苗最好带有营养袋(杯),否则影响成活率。荔枝的根很嫩脆,容易被折断,种时要轻拿轻种。种植 时先小心把包装泥团的塑料薄膜解除,用手握住泥团,把苗移植穴内,培土时用穴边的碎土,轻轻压实,切忌大力踩踏,以免伤根。苗木入土的深度一般掌握与苗期相同,因此,对于带泥团的苗木,培土只有高于泥团2—3厘米即可,对于刚从母株上锯下的圈枝苗,覆土的深度较原来的土墩高6—10厘米也可。之后再在植株周围用泥土筑成直径80厘米左右的碟形树盆,方便淋水和施肥。苗种植好后,应立即淋定根水。另外,在风力大的地方应在苗旁立柱扶持;为了减少苗木水分蒸发,种前还应剪除部分叶片。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10 12:21 , Processed in 0.069007 second(s), 4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