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葡萄白粉病 


一、简 介 英文名(Grape powdery milde)
病原:葡萄钩丝壳菌Uncinula necateT(Schw.)Burr,属子囊菌亚门。
寄主:葡萄科葡萄属、爬山虎属、白粉藤属、蛇葡萄属植物。
危害:为害不大,华北的河北、山东,西北地区陕西的秦岭北麓等葡萄产区受害较重,广东及华东等地偶有发生。
分布:各葡萄产区 二、详 细 资 料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
(1)枝干:新梢发病新梢上出现星状病斑,上被白粉;木质化后的枝条上出现褐色到黑色病斑。这些病斑只表示枝条受到感染,对病害的流行没有任何作用。
(2)叶片:在生长季初期,由上一年病芽发出的新梢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卷缩叶),带灰色。用肉眼能观测到的第1次症状,是分生孢子的出现。由初次病上的分生孢子完成再侵染,从而使叶片上出现与霜霉病症状相似的油斑,但其病斑更小,而且叶背面的叶脉变黑;在这一阶段,菌丝体就在叶片正面出现,叶色绿或呈灰白斑块,叶片正面覆盖白粉(菌丝体),严重时,白粉可布满叶片,叶片卷缩,枯萎而脱落。在秋季,可在一些病叶的病斑上发现黑色的颗粒(直径0.1毫米)这就是病原的有性繁殖器官--闭囊壳。
(3)果实:浆果和果梗上的囊壳要比叶片上的少得多。花序和果穗在转色前,病斑上被白粉,幼果可能干、裂(果皮生长受阻);在转色后,白粉病不能再在浆果上发展,但病果上的黄色病斑可一直保留到采收。此外,即使在转色期以后,白粉病仍可在一些品种的果梗上发展。白粉病为害所有的绿色组织。在浆果上,由白粉病引起的裂果,有利于次生病害灰霉病的侵染,从而降低产量和质量。
2、病原物
(1)形态:菌丝表生、半永久、有隔膜、透明,具有多裂片的附着胞,它形成突破短桩,突破角皮层和细胞壁后,在表皮细胞内形成球状吸器。菌丝直径4~5微米,形成多隔膜分生孢子梗(长10~400微米),菌丝是匍匐生长,而分生孢子梗与菌丝垂直,生长颇密。分生孢子透明,圆筒形至卵形,单胞,内含颗粒(16.3~20.9)微米×30.3微米×34.9微米。孢子呈念珠状串生,最老的孢子在串的顶端。在田间的孢子串很短,只有3~5个。闭囊壳呈球形,直径80~105微米,在寄生所有发病部位的表面发生。闭囊壳有长形、带弹性和多隔膜附属丝,成熟时顶端呈独特的钩形。闭囊壳色泽由白变黄,成熟时呈黑褐色,含有4~6个子囊。子囊卵圆形至近球形,无色,大小(50~60)微米×(25~35)微米。子囊含4~7个卵形至椭圆形透明子囊孢子,成熟时多为4个。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大小(20~25)微米×(10~12)微米。活的子囊孢子萌发时形成一条或多条短芽管,然后每个芽管迅速形成多裂片附着胞。
(2)特性: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温度为25~30℃;形成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8~30℃,在37~40℃的高温中,菌丝和分生孢子都不能存活太久,然而却能耐-16.5℃的低温。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28℃时萌发率最高。
3、侵染循环
病原葡萄白粉菌为无性表面寄生菌,其菌丝体在寄主绿色组织表面生长,依靠吸器侵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葡萄白粉菌的越冬方式可能有无性方式(寄生在芽中的菌丝体)和有性方式(闭囊壳)2种。①无性方式。现在认为,由卷缩叶引起的侵染,是由于病原中出现了对温度要求低的群体。风雨以及所有引起振动的栽培技术包括喷雾,都有利于分生孢子的释放。如果表面有水膜,吸器则不能形成,因为分生孢子在水中会破裂。但分生孢子的存活及其萌发,需要很高的相对湿度,这就可解释有时虽然空气干燥,但由于叶片表面的相对湿度高,白粉病仍然严重。此外,强烈的光照,由于紫外线的作用,可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在实验室中,白粉病的潜育期为7天(19℃)到5天(22~30℃),而在大田中,其潜育期多为14天左右,然后从座果到果穗形成期间可完成多次侵染。需强调指出的是,由于白粉病是表面病害,所以不但受局地气候(温度、湿度、光照)的影响,而且也受微气候(器官表面)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同时还受栽培技术的影响。②有性方式。闭囊壳是由两个相互匹配的菌丝融合而形成的。高温可能是闭囊壳形成的惟一限制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叶片或浆果上产生闭囊壳也主要与温度有关,而不决定于植株的发病性。根据年份或地区,闭囊壳可在不同季节释放出数量不等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释放在温度高于11℃的3、4、5月份的雨天或潮湿天气,而症状至少1个月以后才出现。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将子囊孢子与侵染相联系,但是,很多观测表明,在生长季末期闭囊壳出现的频率与第2年的侵染频率明显相关。所以,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所释放的子囊孢子的变化,就可能是花前打药处理效果不同的原因。目前应加强对闭囊壳以及子囊孢子在病害流行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对白粉病行防治。此外,最新的研究结果表在开花末期到开始转色期间,萄对白粉病的发病性最强,而与品种和地区几乎无关。
发生因素:
(1)寄主抗病性:葡萄不同的种发病程度有很大差异。欧洲葡萄和亚洲种如桦叶葡萄、刺葡萄和变叶葡萄高度发病;美洲种如夏葡萄、冬葡萄、美洲葡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较少发病。葡萄育种专家已经把欧洲种葡萄和美洲种葡萄杂交,获得了各种不同程度抗性的杂交种。品种和病害发生的关系是,佳利酿、黑罕感染白粉病较严重;玫瑰香次之;金后、牛奶、白玫瑰香等较轻;黑赛必尔、大鸡心、小鸡心、水晶等不感染此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后易裂果。
(2)气候因素:白粉病菌的生长和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与大多数的真菌不同,白粉病菌是一种最能耐旱的真菌,虽然较高的相对湿度利于其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但在相对湿度低到8%的很干燥条件下,其分生孢子也可以萌发;相反,多雨对白粉菌反而不利。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会因膨压过高而破裂,这是它和霜霉病菌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利于诱发白粉病的大发生。各地发生时期的早晚及发病盛期均与此种天气的出现密切相关。广东、湖南、上海等地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黄河故道、陕西关中于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以后达发病高峰;山东、辽南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3)栽培因素:白粉病菌为表皮直接侵入的表面寄生菌,寄主表皮组织的机械强度与其抗性有密切关系。凡栽培过密,施氮肥过多,修剪、摘副梢不及时,枝梢徒长,通风透光状况不良的果园,植株表皮脆弱,易受白粉菌侵染,发病较重;植株如受过干旱影响,表皮细胞压低,也易受白粉菌侵染发病较重。此外,嫩梢、嫩叶、幼果较老熟组织发病。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秋冬季认真清园,及时、分次扫除落叶;及时清除残果、残袋;冬季剪除病梢,拿出果园外全部烧毁。②及时摘心绑蔓,剪副梢,疏花、疏果,保持通风透光。③控制施氮肥,多施海洋生物有机肥,早施和重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④适时套袋,葡萄座果后,经疏穗疏果后,有些品种经膨大剂处理后即可套袋。
(2)药剂防治:①发芽前喷波美2~3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另外,葡萄白粉病发生在幼果期,发病品种应注意喷药保护。从芽体膨大期进入绒球期,开始可用石硫合剂波美3~5度涂刷树体。幼果期喷1~2次,间每隔15天,同时兼治白腐病、霜霉病,采收后喷1~2次。②葡萄开花至幼果期喷药防治,用40%氟硅唑乳油SE8000倍液,或50倍碳酸钠溶液加适量洗衣粉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