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ser.qzone.qq.com/1013609885/blog/1419206981人类破坏了泥土的生态系统
有句话说“土壤是靠土壤以上的部分形成的”,人类追求生产的结果,导致土壤失去平衡,吸引害虫入侵,却不追究自己破坏生态的罪过。人类原本应该守护土壤的生态系统,却轻而易举地使用机械,试图改变土壤的构造。耕耘方法不当,很可能完全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这难道不是违反大自然规律的行为吗?
使用大量肥料、农药的农田里的蒲公英很矮小,爬满蚜虫。为什么会有蚜虫?
我果园里的蒲公英茎大约长五、六十公分,花也很大,却找不到虫子。即使我不使用任何农药,也不会长虫。路边的蒲公英,比肥料、农药充足的蒲公英更高、更大。
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农民施了十公斤的氮肥,请问作物吸收了几公斤的氮?
应该没有人认为十公斤统统会被作物吸收吧?也没有人会猜是五公斤。也许大家难以想像,十公斤的氮肥中,有一半会变成气体,成为污染空气的原因之一。
剩下的五公斤,有一半被土壤吸收。土壤中的植物残留根部等等,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需要氮来帮助发酵。所以,作物和杂草相互争夺剩下的二.五公斤。杂草稍占优势,作物只能吸收大约一公斤左右。
农田或果园使用的肥料中,农作物只利用了大约一成左右,可见不需要肥料也可以生长。所以,我一直提倡“无中生有”。
只要稍微下一点工夫,豆科作物可以制造出一公斤左右的氮。而且,有效氮易溶于水,下雨时会随着雨水一起渗入土壤。
教科书上写“氮、磷酸和钾是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果真如此吗?磷酸、钾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真的需要吗?关于作物生长,还有很多不解之谜,唯一确定的是,氮是不可或缺的营养。
据我推测,土壤中有很多养分是作物无法利用的无效养分,是否能够让这些养分发挥作用是关键。土壤微生物群和作物、杂草、空气以及土壤的关系十分重要。
植物只有在想吸收养分时(必要时),才会吸收必要量的养分,不需要过剩的量。
人们通常使用的肥料中,有一半都变成了气体,因此即使施了肥,作物也无法立刻呈现出良好的结果;于是,人类就会用追肥的方式补强。一旦使用化学肥料,微生物就会消失,因此土壤越来越无法储存养分。
细菌体内的氮是邻居果园的两倍
弘前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系的杉山修一教授,调查了细菌的体内氮量,在比较使用肥料的隔壁果园和我完全没有施肥的果园后,发现我果园中的细菌体内氮是隔壁的一倍,苹果树叶表面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比其他果园多好几倍。据说,我的果园和白神山地区的原生林十分接近。
由于细菌含有体内氮,可以在必要时供应作物。细菌会在某种情况下释放氮,作物会在土壤中拼命长根须,迅速吸收细菌释放的氮进入体内。
由于土壤中存在多种细菌,作物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未使用的养分。然而,一旦杀死微生物,就必须继续施肥。我们必须察觉这项矛盾。
植物和微生物很可能有助于将土壤中无效的磷变成有效的磷酸盐。研究发现,菊科植物发挥了触媒的作用,可以将土壤中的无效磷变成有效磷。
聚集在艾草等杂草根部的菌根菌不够活跃,就无法充分吸收磷。各种不同种类的杂草、适合土壤环境而自行生长的杂草,往往可以高效率地丰富土壤环境。
曾经有人问我,山葵对危害松树的害虫是否有效?于是,我前往某县的林业实验场。由于我太早到了,于是上午先去图书馆看书,发现有一本书上写了类似的内容。那位写书的研究人员已经过世了,但我认为很值得实际验证看看。虽然前人已经研究出相关的成果,却没有传承下来,遭到了埋没。
大豆的力量实在令人赞不绝口。
大豆的生命力顽强,即使被农机具碾过,很快就会从侧面的叶子抽芽。再度碾过后,还会再长出来。侧长的大豆着花度很高,不会折断,会持续侧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走在大豆上,不用担心伤害到它。
有一次,一个茨城县人上门来找我。他因为失业打算务农。我对他说:“你去河岸的堤防边,那里应该有自生的窄叶野豌豆,你就偷偷地在那里播下萝卜的种子。记得在播种的地方做记号,否则你可能会找不到。”
不久之后,他来找我,据说已经长出五根将近一公尺的萝卜,他带了三根给我。那几根萝卜顽强没有被虫咬,口感很好。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和活性化的微生物存在,就可以有这么惊人的收获。不使用化学肥料,土壤反而更富有分解力,这正是“无中生有”的魅力,请各位抛弃对肥料的迷信。
请各位也试试我教肯亚人的种大豆方法:每间隔二、三十公分种一颗大豆,轻轻挖一条沟,种子不能埋入超过手指第一个关节的深度,如果埋得太深,生命力就会变弱,会被甘蓝夜蛾和蛀茎虫吃掉。然后,用手或是脚把泥土覆盖上去。大自然产生的氮最棒了。为了避免大豆被鸽子吃掉,可以铺上枯草,鸽子就不会靠近。唯一要注意的是,黑豆行不通,一定要种大豆。
挖洞测量泥土温度
如何才能避免自然栽培失败?如果过去曾经使用肥料、农药、除草剂和堆肥,想改为自然栽培时,我通常会建议:
“每隔十公分挖一个洞,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土壤中某些地方的温度会特别低,根会避开该处,因此无法长出茂盛的根须。
令人惊讶的是,在大自然的山中,地表温度和地下五十公分的温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我们通常认为,地下五十公分的地方照不到阳光,温度应该比较低,但其实并不会差别太大。
农民首先应该测量土壤的温度。最近市面上有许多性能良好的数位温度计,但其实廉价的温度计也无妨,只是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
某一天,当弘前的气温十九度时,我的果园地下五十公分的温度是十八点四度,十公分下是十九度,只相差零.六度(见照片)。
值得瞩目的是地下二十公分和三十公分的温度。在我的果园里,两者只相差0.1度。
一般农地下方二、三十公分的地方是硬盘层,农民必须破坏这个温度特别低的土壤层,但靠人为力量无法破坏,必须利用植物根部,麦子就是良好的对策之一。
大麦根会深入土壤中将近两公尺,因此比人工挖土破坏更有效。
但是麦子很耗肥料,如果只种麦破坏硬盘层,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所以要同时种植大豆。播两、三排麦子后,再播一排大豆,就可以在破坏土壤硬盘层的同时,种出高品质的作物。当土壤有些部分温度过低,如果不加以改善,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无法种出优良作物。
我之前曾经为了谋生,为日本电信公司做了几年埋电线杆的工作,可以轻而易举地挖出足以容纳一个人的洞。每隔十公分挖五十公分的洞,再测量温度。只要把温度计插入洞里,一下子就知道哪里温度特别低。
也可以在洞旁种小麦,观察小麦根的生长情况。当根来到温度较低的硬盘层时,就会横向生长。于是,我猜测蔬菜和草都讨厌这个温度低的区域。
然后,我又种了大麦,发现大麦可以破坏硬盘层,于是我知道可以利用植物根加以破坏。
第三年时,土壤的温度上升了。我播下蔬菜种子后,长得非常茂盛,我立刻和大家分享这个经验。像我一样失败连连的人,都是因为无法突破硬盘层的瓶颈,所以我总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一定要挖洞测量温度。
养分在农田硬盘层的下方
无论去哪座果园,都会发现这种硬盘层。如果不破坏硬盘层,即使用我的自然栽培法挑战三、四十年,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植物的根无法穿越硬盘层,会横向生长。用名为“底土破碎机”的机械破坏硬盘层后,根才能恣意生长。
东北大学的山内文男名誉教授,是第一位发表硬盘层下含有丰富营养的学者,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硬盘层下方的养分(以前都一直认为并不具有养分)丰富得令人难以想像,据说有四千年份的钾,简直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
首先,一定要挖洞确认土壤层的情况。
挖出五十公分深的洞,每隔十公分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某些地方温度突然降低,这个就是低温层。低温层无法用人力破坏,因为不同地方的低温层所在位置不同,植物的根具有超越机械的力量。
以前的人,会同时栽种稻科的麦子和豆科的落花生或大豆,然后再种蔬菜。如今,肥料成为农业的主角,农民不再种麦子,也不再踩麦。
我建议大家混合栽种。在长得将近十公尺高的番茄旁,只要种四颗大豆就好,大豆可以发挥很理想的作用。
稻田不需要种大豆,如果种了大豆反而会影响土质,泥土会变得十分松软,根本无法插秧。如果今年休耕种了大豆,明年要种稻米时,由于土壤变得很细软,建议粗耕留下大土块,促进土壤干燥。
昆虫去了哪里?
之前,我的果园惨不忍睹,我太太还种了绣花球遮羞。当时每天都能用超市的塑胶袋抓出好几大袋的虫子,如今却不见踪影,不知道那些虫子跑去哪里了?最先消失的是螨虫,曾经大局肆虐的卷叶蛾也不见了,从二零零零年后就销声匿迹,只有偶尔发现尺蠖蛾出没。弘前大学的人来找我的果园调查一番,也搞不懂其中的原因,难道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吗?
如果我说我目前深受瓢虫之苦,大家一定会很惊讶。瓢虫原本是益虫,但由于它要吃的害虫不见了,所以就开始吃苹果,这么一来,瓢虫也变成了害虫。我发现苹果上有洞,纳闷地切开一看,才发现是瓢虫。可见大自然根本没有益虫和害虫之分。
我果园里的虫子的确变少了,但或许是因为地球暖化的关系,螟蛾的幼虫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于是使用半透明的塑胶袋加以防御。
目前在我的苹果园内,可以看到苹果树叶上有圆形的洞,谁都会认为是虫啃过留下的痕迹,但其实是叶子让生病的部分自行脱落,预防疾病扩散。在一片树叶上,居然发生这么惊人的变化。
没有任何虫子会吧叶子吃出这种圆形的洞,我觉得很纳闷,观察圆洞旁斑点落叶病的病斑后,发现那个部分逐渐越来越干燥。
简直就像是叶子停止向病变部分供应食量,我感到惊讶不已。不久之后,病斑就掉落了,于是树叶上出现一个洞。
当树叶上出现洞,旁边会长出一片小叶子以补足这一小块面积。我觉得树叶比人聪明,这片副叶中包含了大自然的构造。了解越多,越可以发现大自然的惊人之处。
秋季割草的原因
我的果园总是杂草丛生,但我并不是放任不管。夏天天气酷热的时候,男人会去理发店剃头。理完发之后,头上就会觉得凉快还是更热?当直射阳光照在头顶上,是不是觉得更热了呢?
所以,我不会在夏天割草。苹果树即使觉得热,也无法移动位置。如果我是苹果树该怎么办?大自然的山上没有人去割草,于是,我决定让杂草继续生长。
到了十月,当苹果压弯树枝时,我就会割掉已经长高的草。为什么要割草?
因为要让苹果树知道秋天来了。当长满杂草时,土壤的温度维持不变,于是苹果树不知道秋天已经降临。津轻地区进入九月后,日夜温差很大,我会在这个时候把草割掉,告诉苹果树“秋神来了”。
苹果树好像理了一个短发,可以充分感受外界的气温,所以会觉得:“啊,好冷(日暖夜寒)。”虽然苹果树没有这么对我说,但我相信它又这种感受。
以前,我从来不割草,即使下雪的时候也不割,结果没有一颗苹果变红。橘子在杂草丛生的环境也会转红,不知道为什么,苹果却始终是青苹果,即使到了下雪的季节仍然是青色。我想不透是怎么一回事。
凡事都要实验。翌年,我的四座果园各割了一半的草。由于只割了一半,另一半仍然长满了草,结果,割草区的苹果变红了。
自然栽培并不是丢着不管,人类必须充分运用大自然。
自从我的果园长满杂草,曾经让我烦恼不已的斑点落叶病也逐渐改善,这是因为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斑点落叶病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我在细菌活动能力变弱的九月割草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随着地球暖化,到了九月十日左右气温仍然很高,所以通常都在十五日左右割草,以后可能要延到九月底。这些情况必须由人类来判断。
如果不在适当时期割草,降低地下温度,苹果树就无法感觉到秋天来临,果实不会有甜味、也不会变红。有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类必须发挥智慧,让苹果树感受季节的脚步,因此必须随时观察,抛弃既定观念,让眼睛和手取代肥料和农药。
吃螨虫的螨虫以及无名虫
青蛙在哪里唱歌?是在高处?树上?还是在脚下?大部分青蛙都在地面唱歌,但是在我的苹果园里,当秋天将近,青蛙会跳到树枝上唱歌。
一开始我吓了一跳,当我在播种的时候,青蛙在我脚下大合唱;没想到秋天时,却从头顶传来蛙鸣声。那些青蛙在干什么?原来,它们在等着吃蛾。
青蛙会耐心等待,等蛾一有动静,才灵巧地吃下肚。但有时候青蛙忘记站在细细的树枝上,一部小心就掉了下来,只好再爬上树等待。一到秋天,树上到处都是青蛙。这种只有两公分大的小青蛙很可爱。
果园里的某种螨虫会吃另一种螨虫,身长大约五毫米。有一种螨虫则专门吃这种螨虫,根本不需要喷洒杀虫剂。这种螨虫无法抵抗杀虫剂,即使稀释到很稀的浓度,也可以把它们杀死。
螨虫会在树上走来走去,寻找食物螨虫的卵。由于体积实在太小了而看不太清楚,但在吃食物螨虫之前呈现半透明,吃了食物螨虫之后就会变成红色。
瓢虫会吃蚜虫,教科书上说瓢虫是蚜虫的天敌,那么瓢虫一天到底吃几只蚜虫呢?
十只、五十只、一百只?教科书的威力实在太强了,大家都以为瓢虫每天吃蚜虫的数量很惊人。
在苹果树不结果的时期,我整天无所事事,目不转睛地观察果园,发现瓢虫一天只吃七只蚜虫,七星瓢虫的名字果然名不虚传。瓢虫吃完蚜虫后就没有动静了。我认为教科书有必要修改一下。
苹果树长出新叶时,会招来很多蚜虫,于是这种无名虫(见下页照片)就必定会尾随而至。各位看过这种虫吗?它没有名字,是百科全书上也找不到的无名虫,也没有眼睛。它也会吃益虫草蜻蛉的幼虫。
难以想像的是,就连大学老师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虫,说是从来没有看过。我把这种虫命名为“木村虫”,但也许不久之后,它就会有正式的名字。这种虫有点像蛞蝓,外形并不讨喜,却在我的果园里大显身手。
这种虫即使放在手上也不会咬人,而且它很勤快,看到蚜虫就会吃得精光,体型从一公厘到八公厘不等。如果有人为蚜虫烦恼,可以找一、两只这种虫帮忙,我可以派它们出差府上。
果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虫子和虫子互相残杀的景象。小虫吃菜虫,菜虫又吃其他的虫子,果园里随处看得到这种杀戮。在大自然中,这种事根本司空见惯。
如果昆虫学家来到我的果园,一定会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横着长的番茄
人类只要稍加协助,农作物就能快乐生长。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在日本各地引发热潮的“番茄横植法”。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番茄苗趴在地上生长,这样茎干上就会长出根。利用番茄的习性,让地下的根部四通八达,番茄就会长得很出色。因此,我推荐大家使用横植法,这样番茄可以长到十公尺高。各位可以挑战一下,你家的番茄可以长多高?
番茄旁要种会长出根瘤菌的大豆,或是窄叶野豌豆也可以。在番茄旁种豆,番茄可以吸收自然氮而加速成长。
当然,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肥料或是其他添加物,连我都不禁惊讶,原来番茄可以长这么硕大。
我查了百科全书后发现,番茄的原产地是安第斯山地区,是纬度高、雨量少的干燥地带。想要重现番茄原本的环境,只要把农田的土堆高一点就行了。
原本我尝试用支架,但是强风吹来,支架几乎快要倾倒,番茄苗也被吹趴在草上。在七月多雨的季节,大部分番茄都染上了发黑腐烂的黑炭病,只有倒地的番茄安然无恙。我想把番茄扶起来却拉不动,原来茎都长出了根。于是,我灵机一动,觉得一开始就横着种的效果也许更理想。尝试后发现,这种方法不但不容易生病,而且土堆得越高,收成量也越高。
由于我不了解种田的知识,反而因祸得福,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所以,关键在于抛开成见。
自然蔬菜的叶子是淡绿色
种萝卜不需要施肥或农药,在一排排萝卜之间种大豆,萝卜叶就会呈现出柔和的淡绿色,而且左右对称。萝卜叶不会变成深绿色,而是淡淡的绿色。如果有蔬菜的叶子是深绿色,安全性可能有问题。把叶子放在热水中烫一下,才会呈现鲜艳的绿色。
我在茨城县教当地人种自根小黄瓜,这种自根小黄瓜是我花了五年的时间种出来的。当气温三十七度时,使用肥料的小黄瓜都枯死了,但是相距六十公分、完全没有施肥的自根小黄瓜却又很好的收成。这种小黄瓜可以一直种到霜降,口感是令人怀念的古早味。农夫看到这种结果,立刻彻底放弃了肥料、农药和除草剂。
不使用肥料就无法种蔬菜的想法,是一种迷信。自然栽培的油菜也不是深绿色,而是像嫩草般淡淡的颜色。为什么会是嫩绿色?其实它原本是深绿色,但有一层厚膜保护叶子,所以看起来有种朦胧美。把油菜放在热水中汆烫,膜就会溶解,露出原本的深绿色。当有外膜保护时,就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般,呈现出漂亮的嫩绿色。
没有菜虫的高丽菜田
自然栽培的高丽菜完全不会长菜虫。我在高丽菜下面种了豆科的窄叶野豌豆。“不用农药会长虫”的想法是错误的,是栽培的人创造出吸引虫子的环境。一位用自然栽培法产高丽菜的农夫认为第二年也一定会成功,把一百公亩的田地都种了高丽菜。
北海道中川郡幕别町的折笠农场拥有七千公亩的农田,都用来种这种没有菜虫的高丽菜,同时,也用自然栽培的方式种大豆、红豆、黑豆和马铃薯。二零零九年,他们将马铃薯自然栽培田扩大到两千五百公亩。一开始是由我示范种植。自然栽培田里完全找不到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的蚜虫,参观者个个惊讶不已。
有一天,他们发现红豆上挤满了蚜虫,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快要抓狂。但是一阵大雨后,再去农田里一看,蚜虫全都不见了。原来蚜虫是到红豆树来躲雨的,因为他们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当然农作物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只是害虫来躲雨的现象让他们头皮发麻。可见即使大面积自然栽培,也可以生产出优秀的农作物。
折笠先生种马铃薯的前一年,也在农田里种了各式各样的杂草。他特地把杂草的种子撒在田里,结果长得生气勃勃,让人忍不住想向它们打招呼。在北海道,之前曾经有专家教导种植单一种类的杂草作为绿肥,但折笠先生选择了不同种类的杂草。山上的杂草并非单一种类,而是很多样化的,他是以山野环境作为参考。
折笠农场也投入小番茄的温室栽培。充分隔绝水源的温室环境,保持尘土飞扬的极度干燥状态,让小番茄躺着生长。实验过后,发现小番茄特别甘甜,而且收获量大增。对马铃薯和红豆不屑一顾的小孩子,也会喜孜孜地摘小番茄来吃,也许不必担心后继无人的问题了。
用自然栽培方法种出的小番茄是左右对称的。既然种出这么漂亮的小番茄,就不必一颗一颗摘下来,而是像葡萄一样整串上市。
种番茄时一旦加入肥料,就无法左右对称。整串上市的番茄,就是无肥料、无农药种植的最好证明。 只要改善土壤环境,虫子就会远离。有了营养均衡的土壤,只要不喷洒农药,害虫就不会肆虐。
我认为害虫是来吃掉人类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因为害虫侵袭的农作物往往是使用肥料、农药的作物,尤其是使用未完全成熟堆肥的农作物。
会旋转的萝卜
蔬菜的行为很奇妙。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到?播种萝卜的种子后,等萝卜生了根,在收成之前,萝卜每天都会转动,但也不是在播种后立刻就能看出端倪。
萝卜会在原地每天慢慢旋转,如果不信,种萝卜时可以在叶子上做记号,插一根木棒观察一下。
也可以透过根须的扭转了解这一点。如果是尾巴分岔的萝卜,往往不会直着长,而是扭在一起。
我做了记号持续观察。观察一天不够,等两、三天后,就会发现萝卜从日出到日落呈顺时针在旋转。
把萝卜拔出,会发现萝卜坑是螺旋状的。萝卜并不是直直地钻进土里,而是像螺丝一样一边旋转一边钻入泥土。所以,拔萝卜的时候应该逆着拔,从西向东旋转,就不必费劲吃奶的力气,轻轻松松就大功告成。
胡萝卜也一样,蒲公英也会旋转,所以才能充分照到阳光。这些植物都是连根带叶子地一起旋转。
小黄瓜的须会卷住你吗?
蔬菜往往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小黄瓜也是一例。小黄瓜可以看透人的内心,让人觉得讶异:原来它一切都看在眼里。
你不妨在清晨的时候,站在小黄瓜前面,但千万不要大家一起尝试,务必要单独前往,因为有可能会造成很尴尬的场面。
小黄瓜有卷须,请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卷须前。有些人会被卷须“缠上”,有些人则不会。五、六岁的小孩子统统都会被缠,但如果是成年人,卷须有时候会不屑一顾。
小黄瓜好像在判定“这个人很贪婪”,或是“这个人是好人”。所以,千万不要两个人以上一起试,一个人悄悄地试试看吧。
之前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尝试了好几次,小黄瓜的卷须都毫无反应,结果他气得把小黄瓜全都拔光了。他是位小黄瓜业者,由于栽种面积很大,所以都由别人播种,他负责采收、送去市场。
但是,小黄瓜的卷须会缠他太太。他却无论试过多少次,小黄瓜都对他置之不理。挑战了三、四次,结果还是一样。
之后,他亲自播种小黄瓜,结果只有他种的小黄瓜全都会缠住他,好像小黄瓜长了眼睛。小黄瓜能够清楚地辨识栽培自己的人。
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其实只是人类不懂它们的语言。小黄瓜、番茄、水稻、白菜、高丽菜……等所有植物,应该都在彼此交谈。因为那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所以我不知道推论是否正确,只知道小黄瓜明确表现出“缠人”或是“不缠人”的态度。
小黄瓜似乎懂得分辨:对方是真正疼爱自己的人,还是只想靠自己赚钱的人。
请个位也种种看小黄瓜,然后在四下无人时,偷偷地伸出手指,也许会有机会反省自己过往的人生。
会缠人手指的小黄瓜不会弯曲,长得十分笔直。一旦施过肥,就不会缠人了。使用肥料会使植物性情大变。
小黄瓜的卷须能发挥弹簧的效果。小黄瓜不喜欢摇晃,容易被风吹倒,所以栽培小黄瓜要使用网架,让卷须容易攀爬。
小黄瓜前端的须很柔软,不仅会攀网,还可以减少摇晃,发挥避震器的效果。如果没有地方可抓,小黄瓜就会爬在地上,紧紧抓住杂草。
会不会缠人,或许只是小黄瓜的心血来潮。但通常只要温柔相待,它都会缠上来示好。即使我和小黄瓜保持一段距离,卷须也会立刻卷上来。请大家务必试一下,被卷须缠上的人,一天都会有好心情。
日本在昭和二零年代(西元一九四五——一九五四年),因为战后缺粮的关系,相当重视农业等初级产业。进入昭和三零年代后,缺粮问题逐渐解决,进入了工业时代。迈入四零年代后,变成了流通的时代。五零年代诞生了“消费是美德”的口号。六零年代到平成年代(西元一九八九年——)后,社会逐渐迈向成熟,却反而迈入了一个追求“心灵”的时代。
经常有人问我:“木村先生,为什么你的方式不称为自然农法,而是自然栽培?”我之所以用“栽培”这两个字,是因为农业不是抽象论,而是经济行为。如果无法以此维生,就不得不放弃雄心壮志。所以,自然栽培并不是农,农民是靠栽培作物维生,农业行为必须同时又经济效益。
如果想要明年马上投入像我一样的自然栽培,或许有一点困难。苹果的自然栽培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稻田需要三年。用玻璃罐做白米的腐败实验后,我发现第一年的白米会腐烂,因为前一年度的肥料和除草剂成分还残留在土壤里。第二年时,有些会腐烂,有些不会腐烂。第三年,才终于全都不腐烂。由此可见,回归自然需要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期间并不是零收成,而是持续都有收成,而且状况会越来越好,但是必须告诉购买的顾客,让他们了解目前买到的是过渡期的作物。
“靠自然栽培能够维生吗?”经常有人这么问我。
我这么告诉广大农民:“你们有一万元收入时,要花七千元的成本,用在肥料、农药、机械上面,所以你们无利可图。自然栽培不使用肥料和农药,农机具只要小心使用也可以很长寿。即使收入只有你们的一半五千元,但成本可以控制在一千元以下,你们认为哪一种栽培方法比较理想?”
这一点很重要。投资股票的人经常只注意公司的营业额,而不是公司利润。银行融资时,也只看营业额,但其实必须看净利。我的自然栽培获取的都是净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有实力的农民。日本必须培养不光是农业额漂亮,而是在计算成本上也很有实力的农民。
枝叶和支流的重要性
把日本经济结构比喻成树木的话,大家通常会认为中央有树干(首都),才会长出枝叶(地方都市),我并不认同这种想法,而是认为树枝上的树叶(町和村)制造出养分,支持着树干。
我家乡的岩木川有很多条支流,汇集成为河川。中国的长江也是始于无名的泉水,滔滔河流渐渐靠近大海,就成为巨大的河川。
“活化地方经济”的口号喊了多年仍无法见效的原因,就在于根本想错了方向。我们必须参考树木和河川。如果经济构造可以从枝叶、支流发想,就可以在发展地方都市的同时,也一并发展大都市。
一旦山野、农田和果园遭到污染,无论怎么净化下游,大海都不可能干净。就好像杯子里装着清水,只要滴入一滴泥水,清水就变浑浊了。
如果大家都不再使用肥料、农药和除草剂,河川和大海就会变干净。
我家附近的白神山地是世界遗产。我持续观察了住在白神山地的鱼一段时间,发现它们的鱼骨都很直、很健康。但是三十分钟车程以外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稻田和果园,那里有很多鱼骨弯曲的畸形鱼。
我认为农民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栽培苹果时使用的石灰混合液(硫酸铜和生石灰的混合液),也可以在有机栽培中用来防除病害,因此被大量使用。我很担心石灰混合液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扩散。虽然目前还没有媒体报导这件事,但应该在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前采取措施。
我在修剪树木时,会根据树叶叶脉的形状修剪。
修剪树木的方式反应了人的想法。一般果农修剪苹果树时,几乎都修成“Y”字形,使树枝向下生长,方便收成。茶树则修剪成圆顶状,适合茶农作业。
看梨树的树叶,就会发现它的叶脉很细。植物的叶脉形状有细有粗、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不可思议的是,植物的枝干的生长方式以及地下根的形状,都和叶脉十分相像。
我都是按照叶脉的形状修剪树枝。当我体会到苹果的心情,思考“该怎么办?”时,树叶告诉了我答案。于是,苹果树开始茁壮成长。
水滴聚成小溪,小溪聚成大河。如果没有地方都市,就不可能有大都市。观察人口流动也会发现,大都市的人口都是来自地方都市。因此,应该在经济和农业中运用大自然的规律。
年轻时,我曾经很讨厌务农。但是投入自然栽培后,虽然失败连连,却反而了解到农业的奥妙。每当想到自己对社会小有贡献,就很庆幸降临在人世。
即使不赚大钱也没有关系,只要全家能够温饱、不必为了农业而愁眉苦脸,我只希望果园里充满笑容和笑声。我就是抱持着这种信念走到今天。
有人说,奇迹是努力的结晶。事情都可以简单办到的话,就不需要吃苦了。每当跨越一个障碍、更上一层楼时,就会出现新的障碍。当遇到障碍时,运用所有的智慧加以克服,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即使在极度痛苦的极贫生活中,也有片刻的快乐。虽然我的人生出乎意料地经历了惊涛骇浪,但我想告诉年轻人——“这样也很快乐”。
我只记得这个部分。软弱的小狗很爱吠叫,但强悍的狗不会叫。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是强悍的狗。嘿嘿嘿嘿......伽利略提出“地动说”时,也没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我觉得现在的我和他有点相似。人类已经丧失了善恶的标准,因为利益和权力的欲望而失去了真心,所以,世界各地都充斥着金钱游戏。
或许是因为我父亲最近很疲累,所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以前的人没有现代人这么长寿,但很少有老年痴呆症。以前的营养学和医学没有现在发达,饮食也没有现在丰富,为什么以前比较少发生老年痴呆症?我相信原因就在于“食”的问题。以前的肥料和农药都十分有限,使用量也很少,大家食用的虽然称不上是自然栽培的农作物,但至少比现在更接近天然。
以前的食品添加剂由于有很强的致癌性,现在已经禁止使用,但当时的规定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应该曾经大量使用。现在的癌症发生率虽然降低了,然而,即使躲过了癌症、延长了寿命,却造成老人痴呆症。社会结构的高龄化将越来越严重,这是无可避免的。虽然各个领域都已经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我想应该可以藉由“饮食”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解决。大自然的产物是良药,而且是不苦的良药,不仅可以治疗身体,还可以治疗心灵。这才是健体+康心合为一体的真正健康(我之前曾经在国外对外国人说过这番话)。
木村秋则先生简历
1949年 十一月八日出生于中津轻郡岩木町。
1968年 毕业于弘前实业商业科(高二考取工业薄记一级资格)。
1968年 三月二十三日前往东京,进入株式会社辰户,在成本管理课工作。第一次接触IBM的电脑,当时只有数字和片假名。觉得人类将来会变成电脑的奴隶。
1970年 由于家中关系,辞去了辰户的工作。九月二十五日,成本管理课的同事一起到上野车站送行,这件事至今难以忘怀。返乡翌日就开始割稻。
1971年 在岩木町农协的农会会长、专务的拜托下,协助农协的金融业务。当时,由于民众对农协的信赖度很低,肚子在收割期走访农田和果园,在十二月底时,将存款余额从四亿元增加到八亿元。
1972年 九月十七日,和美千子结婚。从三上家进入木村家成为赘婿,投入家业的苹果栽培。冬季没有农务,外出打工(北海道、近畿、中京地区)。
1978年 四月,在八八公亩的苹果园开始施行无农药、无化学肥料栽培,只使用稻草、树皮堆肥,彻底失败。八月底时,因为斑点落叶病,导致九五%以上的树叶早期落叶。九月时,整个果园在一年中二度开花。
1979年 四月。八八公亩的果园内没有一朵花。在另一座一二零公亩的果园实施,再度因为相同原因失败。和八八公亩的果园同时使用了醋、日本酒、盐、大蒜、面粉等喷剂,但用不同的稀释倍率喷洒。
1980年 四月。在另外两座五零公亩和二零公亩的公园开始实验,结果同样失败。
1985年 停止使用堆肥,在整座果园撒大豆,开始利用根瘤菌。亲戚、镇民会和周围果园的骂声和申诉日益严重。七月三十一日,抱着赴死的决心爬上岩木山。
1986年 全家人都对大豆的力量惊讶不已,虽然病害虫的危害仍然严重,但十月时,仍然有一五——二零%的树叶残留在树上,令人对明年的情况充满期待。
1987年 继续种大豆和杂草。苹果树的情况日益改善,所有果园中,八八公亩的果园里有一棵富士苹果树上开了七朵花,其中五朵被卷叶蛾吃掉了,秋季时结出了二颗苹果,虽然只有高尔夫球般大小,却是无可取代的两颗苹果。
1988年 开始自然栽培十一年,在所有果园实施自然栽培第九年。88公亩的那个果园苹果花全部盛开。120公亩的那个果园开了6%,其他两个苹果园开花3-4%。
1991年 台风一九号导致津轻的苹果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1992年 《日本经济新闻》文化栏刊登了<</FONT>大自然的梦幻苹果>,兴奋地拿去给国中的恩师看。恩师之前一直听到不好的传闻,看到这篇报导欣喜不已。高中的导师搬去外县市,已不住在当地。
1994年 以无农药栽培稻米上了《日本经济新闻》晚报的<</FONT>日本的四十岁>专栏。
2007年 上NHK“专家的作风”节目。
2008年 幻冬舍出版了介绍木村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成为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