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
Aug.2002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1.22,No.4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图书与科技信息中心0898—23300408)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对山竹子的栽培技术、繁殖技术、病虫害、贮藏保鲜、成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山竹子;研究进展
山竹子(Garcinia mangostana L.)为藤黄科(Guttiferae)山竹子属植物,又称倒捻子、凤果或莽吉柿,属热带常绿中型乔木, 高10~20 Ill,树皮黑褐色,树型美观,单叶对生,叶革质,果实成熟时为紫红色,果肉为白色透明;原产于马来西亚群岛,现在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锡兰、中国等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有大量栽培。印度尼西亚山竹子的出口量仅次于芒果,位居出口水果的第2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 1919年我国台湾引种,20世纪30~60年代海南省文昌、琼海、万宁、保亭热作所先后引种。山竹子果实味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热带水果之一,具有“热带果后”之称,是一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热带水果[2]。 藤黄科有35个属,其中8个属的果可食。据余其杰报道, 中国有山竹子属植物l0种.它们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但只有G.mangostan为栽培种,它具有品质优,单性结实能力强, 且实生苗变异小,不存在变种等特点。同属的物种有马来西亚半岛、泰国和缅甸种植的客夜果(G.atrovirid),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栽种的文都果(G.dulcis),印度的蛋树果(G.xanthochymus )等。
山竹子一般分布于低海拔(低于1 500 m)地区, 目前广泛种植于海拔1 000 Ill以下的热带地区,适宜温度为4.44~37.78℃,幼苗期温度不能低于7.22 ℃, 温度低于20℃生长缓慢。山竹子生长的需要一定的湿度,年降雨量至少有l 270 mm,适宜的降雨量为2 000~2 500 mm,且要求全年分布均匀,不能长期干旱,降雨量少的地区需具备灌溉和排水条件。山竹子的根系不发达,对干旱和积水均较敏感,因此,要随时控制好灌溉和排水。 山竹子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 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最适的种植地为土层深厚、pH为5.0—6.5、有机质含量高的冲积土或壤土,而石灰性土壤和泥沙冲积土不适应其生长。荫蔽对山竹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需要在行间间种荫蔽树,常选择速生、遮荫度适中的树种作为荫蔽树。带有咸味的海风对山竹子的生长不利。总而言之,防风、高温、高湿、适度荫蔽的环境有利于山竹子生长。
山竹子苗主根长而细弱,侧根不发达,移植时应小心。应提前1个月挖穴,下足有机肥, 移植前苗高应≥60 cm,带土起苗定植。山竹子种植时,株行距为5—6mx4 m,植穴宽为0.8 m,深0.6 m,每穴施腐熟有机肥20—30 。印度种植山竹子,植穴大小为1.2 m×1.2 m×1.3 m,植穴用表土与有机肥混合填实,此后每年施腐熟肥45—90 kg、施花生饼4.5—6.8 kg 。马来西亚在山竹子种植时,植穴大小一般为0.6 mx0.6 mx0.6 m,株间距为10 m,植穴用表土与牛粪或鸡粪混合填实。 山竹子在种植后2—5 a,施肥的N、P、K质量比为15:15:15,但从第6年开始,此后每年施肥N、P、K、Mg质量比为12:12:17:2+ET(乙烯利),此外稀释的有机肥料可被根部缓慢吸收,偶尔施用液肥对山竹子的生长也非常有效[7]。15龄以下的结果树每年每株施N 70 g、P 6 g、K 50 g,从15龄开始每年施用白云石0.2 kg/株,15龄以上的成龄树每年约需复合肥(N、P、K质量比为10:10:19)2— 7 kg/株,采果后施肥占总施肥量的一半,另一半在开花后2—5周内施用。 因需遮荫和保湿, 山竹子常不单独种植,而与榴莲、红毛丹和椰子等行间间种或套种。株行距为8—10 mx 11~12 m,保持2一4 a荫蔽,然后逐年疏伐荫蔽树,最终全光照山竹子的根系不发达、对干旱和积水较敏感,因此要掌握好灌溉和排水,在营养生长期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为了保证供水和排水,在果实生长发育期.要定期灌水.最好能开沟渠,当然,采用滴灌和微喷效果会更好,在旱季,几乎每天需要浇灌;但抽花前,适当干旱对其座果有利。 山竹子在植后的头3 a,一般需每3个月清除杂草1次。通常情况下, 山竹子树形规整,树冠生长慢,生长过程中一般很少需要修剪。但由于树体高大,而且单果结实,采收困难,采用矮化砧木和适当修剪有利于矮化树冠,修剪过程不宜重剪,且花期、果期不宜进行 。 山竹子的种子活力持续时间短, 留于果内的种子其活力的持续时间为3—5周,从果实中取出的种子只能存活5 d,但种子存放在装有湿润的泥炭土或椰糠的密封容器中,存活期可达3个月[4]。获得种子后最好尽快播种,播种用的种子应选择>1 g/粒的饱满种子,播前可用水浸泡24 h,提高其萌发率。播种用土中富含有机质,播种后20—22 d开始萌发,43 d萌发完成,种子发芽后(子叶期)应将其移植到有机质丰富的苗床中培育[4]。Gonzalez L G等人认为, 山竹子的种子推迟播种会影响其发芽率。种子采收后立即播种,发芽率为85.71%; 种子在实验室的瓦罐中贮藏3—5 d后播种,发芽率为71.43%;贮藏15 d后播种, 发芽率为21.62%。发芽后每月平均长高0.26 cnl,每2个月长1对叶。实生苗生长慢。山竹子种子发芽4个月后, 实生苗的平均高度为7.08 cm,平均抽叶2.25片;10个月后实生苗平均高度为2O.8 cm,平均抽叶12.5片,2年生的实生苗高仅24 cm。一般12年生的山竹子, 高248.7 cm, 茎围10 cm, 冠幅160.8 cm。山竹子的根系不发达,移植时应用泥土包住根,移栽苗应遮荫、保湿,移植后1—3个月才开始生长。 Rukayah A等对山竹子砧木苗的生长基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最好的生长基质的沙、土壤、牛粪的质量比为3:2:1,聚乙烯袋的大小选用22 cm×30 cm或30 cm×38cm。此方法育苗一般2 a可以移植。 马来西亚的Chong S T等研究了山竹子的无性繁殖方法有劈接、鞍接(骑接)、割裂腹接、靠接,认为劈接方法繁殖效果好,而在佛罗里达采用靠接方法较为成功。 马来西亚的Teo CKHho]用山竹子的种子进行组织培养研究,所用的MS培养基中加入BA和NAA,培养条件为持续光照、温度为23℃ ,不论用完整的种子还是用种子切片培养均能产生根和芽。当BA的质量比为5—10 g/g时, 种子切片培养可形成多个芽; 当NAA的质量比为2.0 g/g时,不仅能产生正常的根和芽,而且还产生疏松的愈伤组织。Normah M N等[1日也研究了山竹子种子组织培养,他们的研究结果为:组织培养中,种子切成6片培养分化出的芽要比切成3片培养分化出的芽要多;光照周期为8 h比光照周期12 h分化的芽多;MS培养基中加入4O或50 ~mol/L的BA或加入2.5~mol/L的NAA分化的芽最多;在加有2O一30~mol/L的IBA培养基中,分化芽生根后,就可进行仔苗移植,一般移植到石和沙混合的培养基质中可获得成功。此外,在另外一个实验中,MS培养基中加入2,4一D 2Omg/L、光照周期为12 h的培养条件下,种子切片培养最易形成愈伤组织。 在不同的条件下,乙烯利在山竹子腋芽试管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取2 mm的芽切片放在含有20~mol/L BA、乙烯抑制剂AgNO。和G①的木本植物培养基上,通常情况下,培养18 d后, 叶片中脉部开始分化,42 d后92%的外殖体分化;而在密封条件下,积累了大量的乙烯, 乙烯的积累,使愈伤组织的形成和芽的分化延迟;添加活性碳酸钙同样也会明显推迟芽的分化和愈伤组织的形成。在同样条件下,加硝酸银和G,可有效地促进芽的分化和愈伤组织的形成,培养49 d后,乙烯及其抑制剂都不能影响芽的分化百分率。叶片组织培养中,也利用乙烯和激素影响其组织分化,乙烯对组织培养中芽的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制约山竹子发展的关键是山竹子生长特别缓慢,见效慢,种后需8一10 a才能结果。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山竹子生产国正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山竹子幼苗生长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主根纤细、侧根不发达、根系生长弱、顶芽休眠期长、叶片合成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低等。由于山竹子在苗圃和果园生长速度都很慢,山竹子要扩大市场,先决条件就是要解决山竹子生长速度过于缓慢的问题。 澳大利亚Wiebel J等人对解决山竹子生长缓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生长调节剂中断山竹子芽的休眠,从而加快山竹子生长。昕采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萘乙酸(NAA)、苄基腺嘌呤(BA)、赤霉酸(GA)等。
分枝前的幼苗:① 把刚萌发的子叶期幼苗装袋,袋装基质为泥炭沼、松屑和粗沙(它们体积比例为l:1:1),前6个月遮荫(用遮光网),采用喷溉(4次/d),每3月施1次长效肥(5 g/袋),每半个月进行1次根外施肥。当幼苗长出6对叶片时,就可着手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处理,19 d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顶芽。② 也可用子叶期的幼苗装袋,袋装基质为表土,生长环境温度为3O。【=(白天)/22。【=(夜晚),相对湿度为50%,生长8个月后长出5对叶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已分枝的幼苗:① 从当地苗圃购买2龄的幼苗(长出11~12对叶和生出1条侧枝),把幼苗移入塑料袋(16 Cll×50 cm)后,置遮光网(遮荫度8096)下,袋中基质、灌溉和施肥方法等与上述相似。1 a以后, 当幼苗长出6条侧枝时,即可着手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处理,4周后用植物生长剂处理所有顶芽。② 还可用已长出2~3条侧枝的18个月生幼苗移入温室,环境温度为(30±1)℃(白天)/(20±1)。【=(夜晚),减少自然光照率,2个月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定植植株:4年生植株(3年生苗期、1年生大田)’,分出9—10条侧枝时,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试验结果证明,所有含GA处理都可中断芽休眠。对分枝前的幼苗用G + +BA直接处理休眠芽,l周后所有处理过的芽都会萌动,效果最好;BA仅对分枝前的幼苗有效;NAA对处理休眠芽一般无效;GA4+7+BA(溶于羊毛脂)对4年生定植植株的休眠芽处理后可明显增加新枝、新芽和叶面积 。 除了Wiebel J等⋯研究用生长调节剂促进幼苗生长外,也有人采用施营养素和维生素B来促进幼苗生长.或将山竹子嫁接在具有强壮根系的同属植物或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上, 以促进山竹子的生长。 山竹子生长缓慢,种植后需7~12 a才能结果,嫁接后6 a结果。在斯里兰卡的低纬区,采收期为5~6月,高海拔地区为7~8月或8—9月,印度有2个果熟期,为7~1O月和4~6月,在泰国果熟期一般为8~9月 7]。海南果熟期为6~7月[ 。山竹子成熟时,果皮由灰青色转为深紫色或紫红色。开始时,每株树只能结200—300个果实,随着树龄增加,结果率逐年上升,2O~45龄的果树,每株平均结果可达2 000~3000个。有的山竹子树可结果到100龄[4]。 山竹子果实成熟果采收时, 应避免碰伤,传统的方法是用梯子或带有袋的长竹杆采割。泰国Jarimopas B.等n剐研究制造山竹子切割机,类型有手控型和半自动型。手控型切割机由圆筒形钢机座、圆筒形橡胶支撑架、带有切面可通过螺丝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控制的切刀组成。半自动型是由一个220V、5O Hz、1相位、186.4 W的电动机,1:20的齿轮减速器,6 cm X 2 cm的切割刀,传动装置以及根据果实大小设计的可换橡胶垫组成。经过对手控切割机测试,该机器能以109、107、101个/h的切割速度分别对大、中、小型果进行切割, 切割面100%平滑。 研制出的2种型号的半自动型切割机的部件原理相似,第1种半自动型切割机对大、中、小果的切割能力分别为237、214、216个/h,有80%的切口为环状.92%的切割面平滑,切割的果实都很容易取出。第2种半自动切割机的切割速度较快(对大、中、小果的切割速度分别是413 363、377个/h),但切割后的果质量比第1种切割机要差些,取出大果也要困难些。 印度尼西亚Daryono M.等。认为,山竹子的最佳采收期为果皮颜色有25%转为紫色时,采收后在常温下放置l d就会正常成熟。在干热条件下,可存放2O~25 d,若继续存放可使果皮变皱、变硬、变干,难以打开。在4.44~l2.78℃下贮藏,贮藏期为3~4周;在3.89~5.56℃ 、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可保存49 d。在常温下贮藏7 d, 果实的干耗和发病率分别为3.3%和23.9%,在低温(5qC)下贮藏7 d,果实的干耗和发病率分别为0和l1.096。低温贮藏一般不会引起冷害,对果实品质也没有影响。采收果未包装、用有孔塑料袋包装、用密封塑料袋包装的3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干耗和果实发病率分别为7.2%,22.3%;2.3%,l6.1%;0.3%,13.096。贮藏在塑料袋中对果实的糖酸比略有影响,而对维生素C的含量则没有影响。受伤山竹子果皮活性碳酸钙含量低,同时活性碳酸钙合成酶和氧化酶活性都比未受伤果的低陀”。 果腐病:采后的成熟果易发此病。病害症状为,起先果蒂周围褪色变褐,进而很快发展到果肉内,外果皮变成黑亮之后,长出分生孢子堆。该病的病原菌为柑桔蒂腐囊孢菌(Physalospora rhodinA]Cke), 分生孢子器为黑色、椭圆形、有孔口、直径为150~180p.m; 分生孢子为椭圆形、2个细胞、具条纹、大小为24 p.m X 15 p.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单胞,椭圆形,大小为24~42 X 7~l7 m。 枝枯病:为害茎、枝。病原为Zignoellagarcineoe P.Henn.。在马来西亚发生,受害枝上的叶片出现枯萎,最终整株树死亡。防治方法是砍除病株并烧毁,防止病害传播。 线疫病:病原菌是橙叶网膜革菌(PeZliculariakoleroga Cooke)。该病菌易侵染叶表面,破坏叶表面的薄壁组织,引起叶颜色变褐,叶枯死、脱落。丝状菌索也可引起叶片下垂,受侵染的叶柄褪色、干枯。波多黎各有此病为害的报道。过荫或过湿的环境易诱发此病。此病首先在小枝上发生,继而扩展到叶片。在叶面上形成一白色条纹,叶色变棕色,然后转深棕色,导致落叶。防治方法是降低荫蔽度,并喷施波尔多液或含铜杀菌剂。 叶斑病: 由2种病原菌引起。一种为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a espaillatii Cof.&Gonz.。这种真菌可使叶尖和叶缘干枯, 叶片上会出现灰白色的病斑。分生孢子具5个细胞、纺锤状、大小为l2~l7 X5~6 。 另一种为长半壳属真菌Leptostroma garciniaeFragoso&Cif,发病叶上出现红色至栗色的不规则叶斑,直径为5~lO咖 。 此外,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ae),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真菌H.garciniae、白缘褐根腐菌(Fomes noxius)、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等真菌, 以及头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等都可引起山竹子的病害。 山竹子的虫害报道较少,可能因树液有苦味。印度报道有食叶的鳞翅目幼唱害山竹子;在菲律宾发现有Orgyra sp.害唱害嫩芽;在波多黎各和哥伦比亚,发现山竹子有蚂蚁为害其茎杆部分。此外.毛虫和蚱蜢为害叶片,猴子 果蝙、老鼠偷吃成熟果实。5~7℃冷藏条件下,山竹子果易受桔实蝇幼虫的侵害。在泰国的植物检疫条例中禁止带有桔实蝇的山竹子果实进口。余其杰报道山竹子的虫害一般有小紧蚁、红蜘蛛、穿叶虫和食叶虫等。 山竹子果肉白色透明,果实可食部分占29%~45%,果肉可溶性固形物l6.8%,有机酸0.63%。每100 g可食部分, 水分为8O.2O~84.90g、蛋白质O.5O~O.60 g、脂肪0.10~0.60 g、碳水化合物14.30~15.60 g、灰分0.20~0.23 g、纤维5.00~5.10 g、钙0.02~8.00 mg、磷0.02~l2.o0 mg、铁0.20~0.80 mg、VitB1为0.03 mg、VitC为1.00~2.O0 mg。此外。干果中肌醇六磷酸钙镁的质量分数可达0.68%。 山竹子的果实可以鲜食,也可以制成果汁、果酱和罐头;加工成罐头后往往会失去原有的风味。山竹子加糖水煮,可制成可口的蜜饯。种子煮熟后可食用,果皮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用6%的NaC1清除果皮中的收敛剂。可把果皮制成紫色的果冻。果皮切片晒干后可作药用,治疗痢疾、慢性腹泻、膀胱炎。果皮和果实还治烧伤、汤伤、口腔炎、牙周炎、痈疮溃烂,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在加纳。人们用山竹子枝条制作牙签,山竹子木质坚硬、耐久、呈暗褐色,可作木制品和建筑用材料等。果皮还可在鞣革工业中作为黑色染料,果皮与树皮可作中药。 目前, 国外有关山竹子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山竹子的繁殖、遗传多样性、生长刺激剂、组织培养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其中选育种、缩短幼龄期以及休眠芽的离体培养为研究的重点。山竹子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热带水果,目前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报道,海南五指山市将投资l845万元建2000 hm2山竹子种植园。山竹子是典型的热带稀有水果,栽培条件比较苛刻,且生长期长,见效慢,山竹子引种试种方面应掌握其生长特性。此外,山竹子若要在我国推广种植,尚需解决山竹子北移栽培的技术问题,加强山竹子的品种引进以及抗寒、抗旱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筛选出适宜我国热区种植的当家品种。但目前我国有关山竹子的研究文献却非常少,随着山竹子生产在我国的发展,山竹子的研究将会受应有的重视。
1、陈爱华, 江柏萱. 印尼山竹子的研究与栽培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6(10):1~3 2、余其杰. 山竹子的栽培. 热带作物科技,1990(4):27~3O 24、万亩热带水果皇后山竹子项目.http://www.hainan—window.com.cn/.2002—04—10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ineapple Peel Residues from Processing (Rubber Culti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ATAS,Danzhou,Hainan 57 1 737) Abstract:The present state of study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ineapple p eel residues from processing is reviewed. Keywords:pineapple;waste;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