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
依靠科技进步 加速成果转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生活改善,都依赖于农业科技。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示范园区作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先导区和孵化器,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几年来,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围绕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加速成果转化,壮大支柱产业,连通一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的摸索出了一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强化科技支撑,创建产业发展平台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运作,其科技含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只有高科技支撑才有产业发展。因此,我们始终把强化科技支撑、占据农业科技的制高点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紧抓不放。
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共同认定的试验、示、范基地,园区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亲自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同时,园区采用技术入股、技术买断、资助专题研究、合作开发等形式,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一流科研院所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调动了专家转化成果的积极性,维护了专家的利益,又使园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取得最新的科研成果。
2000年,中国农科院院长吕飞杰带领十几个院所的近百位领导和专家亲赴园区,为园区揭牌,从此,园区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气象所、果树所、甘薯所、原子能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引进了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脱毒生姜、新几内亚凤仙、油桃、寿桃、黄金梨、爱宕梨等三十余个作物良种,其中像脱毒生姜、新几内亚凤仙等均为农科院最新研究成果,脱毒红薯等品种已成为园区的主导品种。同时,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园区开始了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无公害生产、无土栽培等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单位面积效益比传统种植方法提高20-50%。
2001年,园区又与中国林科院联合建立了"中国林科院南阳市林业科技示范园",双方合作,一是在园区实施了一批国家级林业科研项目,其中国家"948"项目4项,引进了美国杂交杏李、巴旦杏、树莓、美国悬铃木、美国泡泡树等优良品种40多个。杂交杏李是美国经过70年研究,通过杏、李种间基因融合多次杂交而培育出的新兴高档水果,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引进发展。2001年3月,园区首次独家引进了7个最新品种,其中3个品种连续5年在美国各种水果评比中进入前5名。从引进种植的两年多时间看,美国杏李非常适生,生长快,结果早,品质好,市场售价每斤50元,前景非常广阔。再如国家攻关项目的脱毒泡桐,因不含泡桐丛枝病,生长势旺、成材率高,必将对河南的泡桐品质改良产生极大的影响。二是开发林化专用品种。由中国林科院牵头在园区建立了"杨树品种对比试验林",引种了107、108、2025、725,南林666、895、1381、1388、2141等十四个速生杨树和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等品种,今年又引进了日本枸树(光叶楮),该树种具有栽培容易、品质好、产量高等优点,是新闻纸、文化纸及造币纸等高档用纸的原料。由于该树种育苗技术难度较大,一直制约着它的大面积推广,近期,园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已育出了日本枸树的组培苗,预计明年起可达到月出苗20万株的生产规模。到时,不但可为本地造纸企业提供原料用材,也可为正在园区投资开展项目的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的创造条件。2002年,园区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优秀林业苗圃"。
可以这样说,园区已经做到了引进、转化一批成果,储存、备用一批成果,始终占据科技制高点,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双赢,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器的作用已经明显显现,已构建了区域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平台。 二、发挥技术优势,突出优质种苗产业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光、温、水、土和生物资源丰富,传统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棉花、畜禽和水产等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农业优势明显。但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着作物品种退化、高技术含量的特色农作物少及经济效益不明显等诸多难题,如常规普通农产品产出多和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有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种苗供应体系来带动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建立支柱产业、实行产业经营的关键时期,在种植品种选择、优质种苗的需求等方面更需要有科学的技术的生产和指导。因此,优质种苗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本地区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自园区建设以来,就将生产定位于种苗业,制订了以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为主体,以特种林果苗木和名优花卉苗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生产方案。在苗木繁育上发挥植物组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温室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拱棚及部分大田栽培采用的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二氧化碳气肥、节水灌溉等技术优势,采用了多种形式开展种苗繁育。一是如新天地公司,以园区工厂化苗木快繁中心为主,建立核心种苗区,收集种质资源,组织新品种对比试验,筛选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开展种苗组培快繁。二是如天冠种业公司,统一组织建立集中育苗区,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育苗,为大规模育苗提供示范。三是在园区及周边建立合作育苗区,如南阳林业苗圃,向农户提供技术、种苗,签订最低保护价、优先收购权和分成比例的合作经营合同,由农户进行育苗,天威公司、万紫种苗公司以技术、资金、物资设备参股,农民以土地、田间管理参股,开展合作育苗等,园区的育苗规模已由当初的500亩增加至现在的近3000亩。
截止目前,已推广脱毒红薯种苗2000多万株,发展脱毒红薯50多万亩;林果苗木1000多万株,较好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了当地的产业构成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工农科技联动,壮大支柱产业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属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天冠集团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以能够替代石油燃料、减轻大气污染和解决粮食过剩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获得国家批准生产新型能源燃料乙醇。按照国家计委下达的计划,天冠集团首期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为50万吨,原料总需求量为150万吨/年,它以薯类、小麦、玉米等为生产原料,目前,原料主要是从东南亚进口木薯,流失资金每年高达数亿元,实现原料供应的本地化,建立专用的原料生产基地迫在眉睫。从1999年开始,园区依托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引进了脱毒红薯、甜高梁、高淀粉玉米等原料作物,进行比较试验,其中脱毒红薯表现最好,淀粉含量平均28%,综合成本优于进口木薯,利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快繁出的脱毒红薯是理想的原料。
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有500万亩的岗丘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进一步加大,要解决这部分特殊地域的结构调整,必需要有能够适宜的岗丘地生长的作物,而脱毒红薯是最佳的作物之一。天冠集团每年的原料需求为150万吨,这就需要建立200-300万亩的原料基地,通过对这部分岗丘贫困地域进行原料开发和种植,既能解决企业的原料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尤其是500多万亩岗丘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针对上述客观要求,2002年,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与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合作,成立了南阳天冠种业有限公司,主要针对5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在南阳各县、市、区内建立原料基地。目前,以园区为核心,利用园区技术优势,开展高淀粉脱毒红薯原原种、原种及种苗的组培脱毒和规模化快速繁育,并以"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以天冠集团为主体,在卧龙、邓州、唐河等县市区建立了基地分公司,开展原种、种苗的繁育和技术服务,并制订了产品回收措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与他们建立起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脱毒红薯产业。
通过以南阳市卧龙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为辐射源的产业化体系的建立,目前已推广以脱毒红薯为主的原料基地面积50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社会效益1亿元。例如邓州的夏集乡,在天冠集团提供贷款担保的前提下,组建了基地公司,并推广脱毒红薯种植面积5万亩,带动农户2000多户,社会效益1000多万元。在产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园区勇于创新,通过优化组培配方、改进组培管理、寻找替代用品,将使组培成品率达到95%以上,组培周期压缩至25天,组培苗成本降至0.13元,原种薯苗价格3-5分,与普通薯苗价格基本持平,真正实现了高科技科研手段的生产化应用;针对大田生产及产品初加工,研制了专用复合肥、生物控旺剂、机械切片机、粗淀粉加工机等全系列生产技术与设备。这些创新,都较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园区正与天冠集团一道,开展油桐、油菜等原料作物的筛选和相关种植技术的研究。
原料基地需扩大到200-300万亩才能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原料需求,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年可增加社会效益4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可有效的促进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今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燃料乙醇原料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六项重点之一,写入了政府农业发展规划。但项目规模比较大,园区现有的组培快繁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年组培能力只有10万株,满足不了200-300万亩的原料基地建设的用苗需求,另外还存在着技术服务网络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希望上级部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相信在政府、天冠、园区三方的共同推动下,一定会尽快地达到燃料乙醇生产的原料需要面积,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科技项目支撑,加速示范推广
园区在产业化发展上,始终把项目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线,五年来,园区本着"效益第一、科技进步、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创立的"投资业主制、运营公司制、科技承包制、挂靠联姻制"的运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项目招商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较突出的是亚洲十大纸业APP集团在园区投资建设的千亩速生杨苗木繁育基地、天威公司的天演杨种苗基 地、马子健园艺苗圃、淅江双饱菇等项目户近30个。园区以600万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吸引了900多万元的投资;使园区总投资达到1800多万元。
园区以项目为支撑,加强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由市科技部门主持由园区承担的南阳市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设立了三个课题组,6个研究室,组成了园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为我市利用科技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创建了服务平台。
在农综、科技等部门主持的项目中,我们积极申报了,植物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综合技术开发等项目,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年园区开展了南阳市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薯类作物种苗脱毒快繁项目,其中薯类作物种苗脱毒快繁项目成果已通过省级鉴定;此外今年我们还协助天冠集团开展了甘薯初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开展了葛根、瓜蒌的种植试验项目,目前配合天冠集团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已经启动,正在进行紧张的前期筹备工作,以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也正在申报过程中。
五、开拓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旅游业是世界十大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社会对旅游业的看好,生态旅游观光也成为农业园区发展的方向。园区自2002年被市旅游局确定为市区及近郊五大旅游景点之一,为搞好旅游项目开发,园区邀请省旅游协会会长、省旅游学校副校长、河南农大园艺系教授等专家到园区调研,为园区旅游业开发献计献策,并紧跟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潮流,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园区以后的定位,从展示南阳特色和发展旅游业入手,结合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天然环境,制订了园区下一步向生态农业观光产业方向发展的规划。
目前园区的旅游观光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围绕园区的旅游观光建设项目,投资160多万元的潦河蓄水补源工程已建成蓄水,该工程既保证了周边乡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也为园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目前沿河观光旅游项目正在着手规划建设。围绕拦河坝,我们又对沿河进行了旅游项目规划,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在蓄水区域中开展立体养殖及水上娱乐活动;二是对蓄水区沿岸进行绿化,拟修建一条沿岸可赏、沿河荡舟可游、植物景观丰富、风景优美的漫步风光带,建设度假山庄,停车场、休闲别墅、商口楼居住楼、大型酒店、宾馆及娱乐场所等项目;三是在园区核心区与沿河观光区之间,设立中医药示范园、林果示范园、花卉示范园等供参观的几大生产示范景点。三大层次旅游景点建成后,预计年接待人数2万人次以上,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园区框架将进一步加大,园区的旅游潜力初现端倪,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园区乃至整个南阳的知名度。
鉴于当前园区资金比较紧张,园区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金,美国摩尔投资公司驻华办事机构,深圳联美世华实业公司等对卧龙生态观光园建设很感兴趣,正在洽谈合作事宜;二是积极申请国家农综办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六、产业带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园区已形成2000万株组培苗木和800万株优质林果、花卉苗木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与南阳支柱产业紧密联系并已成为带动支柱产业的龙头。产业重点之一:园区发挥高科技植物组培及现代化温室设施优势,开展脱毒红薯种苗繁育,其高产、抗病的品性也吸引了省内外各地的青睐,例如去年湖北武汉的客商千里迢迢的来到园区求购了十几万斤的种苗,今年薯种刚一收获,又前来签定了四五十万斤的薯种供应合同;服务国家重点项目燃料乙醇生产,作好原料准备,替代原料进口,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基地面积已达到50多万亩,带动了十余万农户,增加农民收入2亿元,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计划用2-3年的时间,将天冠集团的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发展到200万亩,以满足年产50万吨燃料乙醇的原料需求,仅此一项,可使农民增加收入约8亿元,企业年减少采购费用1亿多元,新增销售收入14.28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中利润1.2亿元。产业重点之二:针对退耕还林、通道工程、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对林果苗木的需求,园区组织了大规模的苗木生产。截至目前,园区内林、果、花卉苗圃面积2000多亩,其中杏李、爱宕梨、黄金梨、水晶梨、蟠桃、寿桃等果树苗木550亩,107、108、2025等优质速生林苗木750亩,月季、比利时杜鹃、一品红等花卉面积700亩,建立的江北最大西洋杜鹃生产基地,年产量30万盆,产品辐射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十余个城市,今年,又引进了高档盆花一品红,很受市场欢迎;南阳月季中心,500多个品种,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型"食用玫瑰"更是供不应求,年销量达到50多万株;重点之三:食用仙人掌、标准化养鸡、食用菌栽培、无公害蔬菜等也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下半年招引的浙江业主的"香菇"项目,采用标准化温室和无公害种植,目前正在采摘、销售,效益十分可观;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以其易管理、高营养、高效益赢得了群众的欢迎。重点之四:与中普科技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彩色保健小麦,因其富含硒、碘元素,受到市场及开发商的青睐,今年仅以园区为中心就种植了500亩,整体规模全市最大。园区已接受省内外干部群众参观8万多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5000多人(次)。当地不少群众已成为项目经营的骨干。
南阳市委、市政府对园区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园区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为此,园区下一步:⑴要继续做好燃料乙醇这篇大文章;⑵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南阳林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南水北调、宁西铁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点项目,带动南阳林业产业的调整;⑶、继续完善园区的功能和体制,提升园区的带动力,为把园区所在的潦河镇及周边区域建成真正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农业科技城而努力。
总之,近年来,园区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园区桥梁作用,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