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61|回复: 1

菠萝发展史考证与论略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万

帖子

5675 小时

在线时间

246

好友

★版主★

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Rank: 47

UID
12392
鲜花
40483 朵
农币
298634 枚
居住地
新疆 和田
专职
农技推广
发表于 2007-11-26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
菠萝发展史考证与论略*
2007-11-14    张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研究所供稿     
一、菠萝栽培起源地、时考
菠萝发展史考证与论略*
[1]






(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61006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研究所供稿





提要:菠萝起源于今巴西中部巴西利亚一带,由印第安人于公元前1900-1700年间开始驯化和栽培。哥伦布是发现菠萝的旧世界的第一人。16世纪伊始至中叶,西欧人把菠萝及其栽培传入非洲、欧洲和亚洲。但欧洲的菠萝迫于气候只能栽培在暖房里供观赏和研究。17世纪伊始,葡人把菠萝种植传入中国澳门。然后菠萝由此传入广东、又从广东传入福建、台湾、海南等地。17世纪中叶台湾已有菠萝栽培。现今中国已成了菠萝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菠萝在中国的称谓十分庞杂,其中以菠萝和凤梨两名最有竞争力。笔者主张以菠萝作为正式通用名称,因为它更科学,文化因子更丰富,更得消费者喜欢,也更便于操作施行。

关键词:菠萝起源,传入旧世界,在华的传播,定名问题。

中图分类号:S668.3,K1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菠萝是重要的四大热带水果之一(其他三种是香蕉、椰子、杧果)并排名第二,在世界水果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各国消费者喜爱。菠萝也是我国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受到我国人民的普遍欢迎。菠萝又是制作菠萝水果罐头的原料,菠萝罐头长期畅销。菠萝在当代又被制成果脯,颇受欢迎。对于这样一种重要常见的水果,学界对它的发展史却缺乏研究,几呈空白。这与中国是菠萝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很不相称。有鉴于此,本文探讨研究考证菠萝发展的历史及其一些问题,庶几补苴罅漏,拾遗补阙。



一、菠萝栽培起源地、时考



菠萝原产美洲,是印第安人驯化栽种培育出来的优良水果,是他们对农业文明的贡献之一。不过美洲很大,在气候上有两个寒带两个温带一个热带。菠萝是热带水果,不可能起源驯化于美洲各地,而只应该起源于热带地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菠萝”条说它原产于南美的巴西和巴拉圭(吴逸民文,第45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菠萝”条说它原产南美洲巴西(吴逸民文,第14页)。但巴西仍很大(有850多万平方公里),所以仍需要研究问题缩小范围。据最新的植物分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美洲的农作物起源、驯化、栽培有四个独立的中心,即中美洲、安第斯山区、丛林低地地区(jungle lowland)和东北美洲,而丛林低地地区是菠萝(还有木薯类作物、甘薯、花生等)的驯化地。(1)于是可初步知晓,菠萝大致起源、驯化、栽培于巴西中部巴西利亚一带。另外,英国植物学家皮克斯吉尔还画出了一幅菠萝起源和最初传播的地图,由此可以确定,到公元前1600年有菠萝栽培的地区已有巴西北部、东部和中美洲、加勒比的部分地区。(2)蜂鸟通常是菠萝的传粉者。(3)而蜂鸟是鸟类中最小的一种,大小跟大拇指差不多,独产于南美。所以菠萝起源、驯化、栽培于南美既是印第安人的发现和创新,也是上帝的眷顾。

菠萝被驯化、栽培的时间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中外各书均笼统地说它原产于南美(巴西、巴拉圭),但未明确其人工栽培始于何时。笔者经过多方爬梳,始觅得一丝线索。苏联植物学家底米特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别鲁阿耶夫和薇拉·V·赫沃斯托娃认为:作物起源的南美基因库(genecentre)的地域囊括了巴西、阿根廷、秘鲁和智利,似乎是新世界最古老的作物驯化和原始农业的中心(focus)。这一带在公元前三千纪至二千纪(3000-1000 BC)已有了从事作物栽培的定居部落。甚至一些植物可能还要早些就已开始人工栽培。如同在旧世界,首批驯化的是富含淀粉的如蔬菜般繁殖的块根(茎)类品种。(4)他们接着说:“后来种子类作物,诸如西红柿、花生(groundnut)和菠萝,也被驯化了”。(5)新近的分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把新大陆的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这两个中心的栽培作物起源时间确定于公元前5000年,即七千年前。但没有确定湿润热带低地地区这个中心的栽培作物起源时间。(6)不过估计要晚一些。综合以上情况我们推测菠萝的驯化和人工栽培始于公元前两千纪(即2000-1000 B C)。联系到前面提及的英国植物学家皮克斯吉尔论断至公元前1600年时有菠萝栽培的地区已分布于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的一些地区,我们推断菠萝的人工栽培、驯化始于公元前两千纪初,即前1900-1700年间。是故菠萝的栽培迄今已有三千好几近四千年的历史。

菠萝的人工栽培种和野生种大不一样。野生种果实小,品质参差不一,而且果实中多种子(或多籽)。可地理大发现初期欧洲人在中美洲和加勒比见到的菠萝已是果大、质优、味美、无种子(或无籽)的优良品种。可见印第安人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驯化、培育出优良的栽培种的。现代以来,有学者希望能在现有的野生种中选育出一个新品种来,但迄今仍未找到一个能胜于印第安人所拥有的品种类型。(7)由此可见印第安人的重要贡献。



二、菠萝传入旧大陆及其发展考



长期以来,由于美洲新世界与欧亚非旧世界悬隔,故菠萝的栽培食用仅限于热带美洲地区。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始,海道节节大通,世界渐渐连成一体。也从此开始了农作物的大交流。最先见识发现栽培菠萝的便是地理大发现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哥伦布。他在第二次美洲探险期间,于1493年11月在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的瓜德罗普岛(今属法国)见到菠萝,并受到印第安加勒比人款待品尝了它的美味。(8)西欧人对它非常喜欢,惊奇不已。哥伦布第四次美洲探险期间,于1503年3月在今巴拿马西部莫斯基托斯湾贝伦(Belen)河河口一带,再次看到印第安瓜伊米人栽种食用菠萝,而且还见识了印第安人酿造饮用菠萝酒。同行的哥伦布之子斐迪南在他的《海洋元帅哥伦布的生平和事业》一书中写道:“他们喝一种发酵的饮料,是用玉米酿造的。还饮一种味浓的烈酒,像法国的加斯科尼酒,是用一种棕榈汁做的。也饮用他们自己专门栽培的菠萝制成的菠萝酒,以及用曼密果做成的曼密酒”。(9)所以,哥伦布不仅是发现菠萝的第一位旧世界人,而且他们还是最早一批记载下菠萝的人。稍后,西班牙的奥维多(Oviedo y Valdés)在其1535年出版的大部头的《西印度群岛通史和自然史》中称赞菠萝:“它有美丽的外观,鲜美的香气,独特的风味,是任何水果不能比拟的”。(10)并强调吃菠萝“可增进食欲”。

印第安人栽培的菠萝被西欧人发现后,很快就被探险家、传教士、殖民者传到世界各地。菠萝无种子,靠芽苗繁殖,芽苗耐贮运,这也便利了传播。150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西南部离岸很远的圣赫勒拿岛(离最近的大陆海岸有1800公里)。约1505年,葡萄牙人自他们发现殖民的巴西把菠萝引入圣赫勒拿岛。(11)这是在美洲以外最早引种菠萝的地区。1548年,葡人把菠萝引入他们重新发现和殖民的非洲东南部的大岛马达加斯加。1550年,葡人把菠萝引入印度南部。到16世纪末,菠萝的种植已传遍世界大部分热带地区,包括南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如波利尼西亚。(12)据美国植物学家劳弗(Laufer, 1929)研究,1637年,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地区已种植菠萝,17世纪末,菠萝已生长于孟加拉以东的阿萨姆(邦)、缅甸和泰国。(13)

在欧洲,菠萝于1514年引入西班牙。(14)但欧洲气候较寒冷,故菠萝在欧洲只栽培在贵族的温室园圃里供观赏研究等,后来也供育种。(15)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画家李果日(Jacob Ligozzi, 1547-1626)通过仔细参观考察佛罗伦萨大公美第奇·柯西莫一世的植物园及暖房,写生、画出了非常逼真酷似的菠萝(果子)画。(16)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菠萝(静物写生)图画之一。(17)1730年后,菠萝始在欧洲的少数温暖地区有大田种植。欧人并改良农艺,例如利用生长在茎杆和根茎上的侧芽繁殖。(18)19世纪初菠萝引种到夏威夷。在东方,波罗栽培于1830年由荷兰人传入日本小笠原群岛,1845年又由荷兰人传入长崎。(19)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研发出水果罐头。由于菠萝果实不太耐贮运(在气温10来度时可保鲜存放20来天),便很适合装罐头。1892年,美国人约翰·基德威尔(John Kidwell)在夏威夷岛上开办了第一家菠萝水果罐头工厂。(20)从此,菠萝的大田生产、加工、消费有了飞跃发展。如今,夏威夷群岛已成了世界最大的菠萝产地,产量占世界的约1/4。20世纪90年代,全球菠萝(果实)产量约800万吨。



三、菠萝入华及传开考



菠萝在中国的引种、传播、食用的历史较为迷离混沌复杂,需要仔细钻研梳理。这主要因为菠萝在中国的称谓、在汉语中的名字极为庞杂、歧异。据不完全统计,就有菠萝、波罗、凤梨、黄梨、露兜子、波罗蜜、菠萝蜜、番菠萝蜜、?莱、?梨、王梨、打锣槌、黄莱、草波罗、地波罗、番娄子、番荔枝,等等。其中,以菠萝和凤梨最为流行。因此,在古籍文献中发现了上述植物水果名称,并不能肯定就是菠萝,须有具体的描写记述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经仔细分析才能做出判断。

关于菠萝传入引种于中国的历史,有的说法是明末17世纪伊始由葡萄牙人传入澳门,然后由澳门传入广东、福建、海南,明清之际再由大陆传入台湾。(21)但这些叙述皆时间不清晰,没有具体的论述,也无资料出处。(22)

笔者查得,《澳门纪略》有番荔枝的记载。该书在记述了甜荔枝、酸荔枝后说:澳门地区“又有番荔枝,大如桃,色青,似壳非壳,劈之,中有小白瓤,黑子,味如波罗蜜。(23)又说,“康熙三十八年驾幸杭州,总兵蓝理进之”。(24)窃以为,这里所说的番荔枝便是菠萝。这是因为,今天的菠萝(果)比桃子大得多,这或者是因作者观察不细,或者是因当时的栽培种结的果不如今日那么大,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菠萝的皮绿黄,青可作绿解,与色青吻合。似壳非壳极为重要。菠萝的皮不似桃、梨、苹果可食,也不似广柑、橘子、柚子可剥,而是似壳非壳,得用刀削刀劈。菠萝果肉不似桃、李、苹果等的果肉质地一样,而是有的部分有些呈瓤状和网状,与白瓤吻合。“菠萝自花不育故无籽,只有不同品种间人工授粉始可结籽。种子生于果目(小果腔)内,紫黑色小如芝麻”。(25)《澳门纪略》所记的色青,似壳非壳,果肉的一部分有小白瓤、黑子,味如波罗蜜等皆与菠萝基本吻合或非常吻合,故番荔枝乃菠萝无疑。另外,康熙三十八年为1699年,说明此前很多年澳门便种植有菠萝,到1699年时清将才能从澳门购进上供。由此看来,菠萝由葡人于明末先传入澳门属空穴来风,事出有因。

澳门本在广东境内,故传入澳门的菠萝又很快传入广东各地。清初吴震方《岭南杂记》说岭南产番荔枝,“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掰开白瓤黑子”。(26)菠萝果实的顶端长着上百片叶子,即冠芽,最为独特。载明其果实“头上有叶一宗”便点明了其形态上最大的特征。岭南指五岭以南的两广,可见清初时菠萝在中国大陆的栽培已稍传开。清嘉庆年陈昌斋等修《广东通志》便引用了那段话,同时又略有增补说番荔枝“味似波罗蜜”。(27)从而把菠萝和菠萝蜜这两种热带水果完全分开了。

广东的菠萝又传入全国各地。台湾地区是中国产菠萝最多的省区。台湾种植生产菠萝的记载目前所知最早见于来华旅行的西方人所写的报告。我们知道,1624年荷兰人开始入侵台湾,从1642年起独霸台湾,至1661年被郑成功驱逐。在此期间,有个叫司徒鲁伊的荷兰人于1650年到过台湾旅行考察,回去后写的报告就谈到台湾已种植生产菠萝。(28)笔者在网上查得,确实有个叫司徒鲁伊(Jan Janszoon Struys,?-1694)的荷兰人于17世纪中叶到世界各地、东方旅行考察过,后来他写有一本大部头的游记考察记《到过意大利、希腊、莫斯科国、鞑靼、米底、波斯、日本和欧亚非其他国家的司徒鲁伊航海记与游记》。(29)所以,司徒鲁伊记下台湾1650年时已种植有菠萝属实。司徒鲁伊以后台湾地方文献开始有(种植)菠萝的记载。林谦光《台湾纪略》(1687年成书)载:“果之美者,檨为最。……次莫若波罗蜜、梨仔茇、王梨、芭蕉子、石榴、桔柚、槟榔、甘马弼等类,各方共产。荔枝、龙眼则间有之”。(30)从各种迹象分析,我认为林谦光所记的王梨即凤梨,也就是菠萝。康熙时高拱乾《台湾府志》明确有了凤梨及其描述:“果之属有凤梨,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妆成凤,故名之”。(31)
高拱乾的观察描写已较真实细致。到康熙年下半期孙元衡时,其《赤嵌集》又有了新的记叙:“凤梨通体成章,抱干而生,叶自顶出,森如凤尾。其色淡黄,其味酸甘”。(32)孙元衡还赋诗赞美菠萝(凤梨)。乾隆时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对菠萝的记载基本类似高拱乾。(33)而且余文仪在书中还引更古的史籍来说明菠萝。如引《台海采风录》曰:“黄梨,叶似蒲而短阔,两旁如锯齿,其(果)实色黄,瓤如鳞甲。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芬袭人”。(34)余文仪还纠正前人记载的失误:“按,黄梨长止五六寸,草本,丛生根下。叶似萱,两边如锯齿;顶上叶小,攒簇如鸡帚”。(35)余文仪的描写和他引用的前人的描写,把菠萝的形状、特性,果实的甜、香、酸等优点都说到了。而且余文仪综合前人和自己观察所记的关于凤梨的那段话后来被清道光年陈寿祺等撰《福建通志》几乎原封不动地移入,(36)成为清代对菠萝的近乎经典的描述。陈寿祺还有自己的新观察和发展。如说泉州府也产“凤

梨,本如大树,叶似雉尾,长可三四尺,中心抽花,而(果)实形如凤尾,味似哀梨”。(37)“(根)本如大树”抓住了菠萝的又一大特征;泉州府也产菠萝显示中国大陆亚热带沿海已在种植。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埃克堡(C.G.Eckeberg)于18世纪中叶多次驾船来到中国和东方。1743年那次远航,他的航船“瑞典国王号”在三月份遇风暴漂到了中国海南岛。(38)埃克堡一行在海南岛待了两周,曾登岸考察探险,深入海岛内陆。埃克堡记述道:“在中国人定居的山谷里种植有水稻、甘蔗、豆子(beans)、烟草、甘薯(batates—batata,西班牙语)、大蕉(Pisang,一种芭蕉)、蒌叶(betel,又称蒟酱)、椰子、竹子、凤梨(ananasses),等等”。(39)由此可知,海南岛在此之前(大概从17世纪末期起)已开始栽培菠萝。

清道光年间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说:“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生山野间,(果)实……上生叶一簇,尖长深齿。味色香俱佳,性热。……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果。……果熟金,皮坚如鱼鳞状,去皮食肉,香甜无渣。六月熟”。(40)吴其濬对菠萝的观察研究记述已很翔实准确。说明此时菠萝在华的种植已较普及。吴其濬还画出了菠萝果实的逼真插图(线图)。(41)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菠萝(果实)图画。吴其濬在他的《长编》中对菠萝有更详细的考述介绍,并观察总结出它繁殖的特点是“顶有丛芽,分种之无不生者”;“截其樱种之,自樱茁一茎”。(42)从《图考》、《长编》征引过的书籍来看,计有《岭南杂记》、《思茅厅采访》、《滇志》、《镇沅志》四种。这些显示此时记载下菠萝的文献已渐渐增多,菠萝的大田种植已遍及两广、海南(两广、海南皆属岭南)、云南、福建等省。正如《长编》所说“闽粤所在多有”。(43)

到了清末民初,徐珂记下:“黄梨,闽人谓之地波罗,出泉(州)、漳(州)等府。形如芋,大或及斗。皮成鳞片,内有梗如钉,著肉甚坚。味颇鲜爽,胜羊桃香蕉之类。……广西之邕(州)宁(南宁)等处亦有之”。(44)所以到了清末,菠萝的栽培已扩展到广西。至此,我国现代作为主要菠萝产区的五六个省(台、粤—琼、闽、滇、桂,因海南岛现已单独建省)在清末时已形成齐备了。

民国时编纂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立有波罗条,解释较详,已近于当代。释文开头列出它的英语名Pine apple,末了说它亦名凤梨。(45)解放前编纂出版的《辞海合订本》立有凤梨条,解释更详,更科学。开头列出它的学名Ananas Comosus,末了说它名曰波罗。并且还配有菠萝和菠萝树丛的插图,其精美和准确程度已与当代无异。(46)



四、“菠萝”得名考及称谓统一问题



前已提及,菠萝在中国的称谓、名字极为庞杂、歧异,需要适当地规范和统一。在该水果的众多名称中,菠萝、凤梨两词竞争最激烈,堪称势均力敌,难分伯仲。据我观察感悟,大体上讲,语言学界偏爱用凤梨,例如最常用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最大型的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均以“凤梨”为主条目。农学园艺界则喜欢用菠萝,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等皆立“菠萝”条。

我认为,一种作物、一种水果(树)最好只有一个正式的通用名称(不排斥它有别称俗称等)。例如同样原产于美洲明清之际传入的玉米,尽管它也有包谷、玉麦、玉蜀黍等称谓,但现今比较正式通用的名称已逐渐统一于玉米了。

我主张用菠萝作这种水果(树)的正式通用名称。这是因为:第一,凤梨不如菠萝好。凤梨是个偏正词汇,凤修饰梨。凤梨给人的感觉好像它是梨子中的一个品种,如鸭梨、雪梨、砀山梨等。梨是中国人培育出的温带水果,学名Pyrus spp.,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菠萝是印第安人培育出的热带水果,学名Ananas comosus,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菠萝最早的栽培地区巴西的印第安人称其为Nanas,意思是“香”(其果实的确香气浓郁),其学名的前一词由此衍生。俄语为Ананас,是学名前一词的转写。英语称pineapple,语义为松苹果。日语为パイナップル,系英语词的转写。见过梨树、菠萝树丛,吃过梨子、菠萝的人便知道这两种水果迥然不同,所以凤梨不太科学,菠萝相对科学。

第二,如前所述,菠萝一名的形成晚于凤梨。但菠萝一名的历史渊源更深远,文化因子更丰富,生活积淀更厚重。首先,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二指一种热带水果,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东南亚和中国(唐代或南北朝),(47)今被规范成菠萝蜜,又叫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波罗密是梵文Pāramitā的译音,最初译为波罗密多,后“多”字省略。指称水果(树)的波罗密后又因其果实又大(近似冬瓜),又甜,便称为波罗蜜。其次,我认为后来又用波罗蜜指称菠萝还与佛教尤其是佛教塑像联系密切。亲手削过菠萝皮、吃过菠萝的人便知道,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刺结瘤,或曰果刺,即小花的遗迹。视果实大小约有100-150个。它们颇像佛祖、部分菩萨塑像头部头发的螺髻(如乐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种石雕佛像)。可以想像中国古人因受佛教影响,便曾把这种来自西方由西人传入的新的美洲水果也称为波罗蜜,后又简称为波罗。再次,有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他元初来华呆了十几年,回国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人)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入时在称谓上与由印度、东南亚传入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水果实在差别太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兼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开始简约为波罗。清道光年吴其濬在其《植物名实图考》中讲:“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48)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带草头的“菠萝”一词似乎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无任何解释。(49)所以这时波罗已开始被文人们加上草头,表示它是一种植物、水果。民国年间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均立有“波罗”条,其解释已近当代。可见民国时又简化为波罗。直到解放后出的词典、辞典等才把它正式规范为“菠萝”。

凤梨的称谓虽比菠萝(波罗),悠久,在台湾地区也更流行,但却是因为它的果实顶端“有叶一丛”(即冠芽),“形状似凤,叶自顶出,森如凤尾”而得名。可是凤、凤凰、凤尾本来就是传说中的神鸟(尾),故并不真实。

第三,菠萝一名更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和认可。例如四川(含重庆)并不产菠萝,四川人吃的该水果皆从外地运来。因此四川消费者的称呼应该说没什么偏向。但四川人都说菠萝不说凤梨,甚至不知道它也叫凤梨。

第四,用菠萝定名统一较好操作施行,我们只需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中的菠萝作为主条予以解释,而把凤梨等作为副条,在凤梨条简释为即菠萝或见菠萝即可。那样的话,凤梨作为地方名称、别称、俗称、植物分类名称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今天,菠萝的消费已普及于全国南北各地。为该水果统一规范名称正其时也。



注释:

(1)cf. Barbara Pickersgill: Taxonomy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plants in the New World, Nature, Vol.268, 18th August, 1977, pp.591-595.

(2)(3)cf. Barbara Pickersgill所绘示意图,转见于杨金生编著:《凤梨、杏、枣丰产技术》[M],台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插图;第4页。

(4)(5)cf. D.K.Beluaev, V.V. Khvostova: Domestication, plant and animal,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cropedia, 1974, 15th edition, Chicago, Vol.5, pp.936-942.

(6)cf. B. Pickersgill: Taxonomy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plants in the New world, Nature, Vol.268, 18 August, 1977, pp.591-595.

(7)参广东农科院果树所:《菠萝及其栽培》[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8)(9)cf. Samuel E.Morison: Admiral of the Ocean Sea: A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42, Vol.2, p.70; p.370.

(10)转引自广东农科院果树所:《菠萝及其栽培》[M],第10页。

(11)(12)cf. Pineappl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icropedia,1974,15th edition, Chicago ,Vol.7, p.1014.

(13)参赵文振,沈雪玉编著:《菠萝栽培》[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14)
см .
Ананас
》, 《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Москва,
1
9
5
0
-
е годы
,
 Том
2
,
 с.
3
5
4
.


(15)参[日]小此木 真三郎:《パイナップル》,《世界大百科事典》,东京平凡社1983年版,第24卷第289-291页。

(16)彩色插图见Lucia T. Tomasi & Gretchen A. Hirschauer: The Flowering of Florence, Botanical Art for the Medici, Washingt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002, p.41.

(17)德国范迪尔门著《欧洲近代生活,宗教、巫术、启蒙运动》(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第223页写道:“富克斯在他的《植物志》(1542年)中收录了那个时代的植物世界的所有知识,福克斯是植物学的创始人。”第224页印出了插图47。这是一帧由四幅图画组成的历史图片,最上面的一幅表现的是菠萝。图下的说明云:“菠萝,……以及其他印第安的植物,版画。”该书多数插图注明了其创作时代或初版年代,但此图却未注明。翻遍该书的注释、参考书目、插图出处、索引等,也不得而知。向该书的译者王亚平教授请教,仍未解决问题。如果那幅插图出自富克斯1542年的《植物志》,则欧洲人正确地精细地画出菠萝的年代便还要提前到16世纪中叶。

(18)
см .
Ананас
》, 《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Том
2
,
 с.
3
5
4
.


(19)见[日]星川亲清:《栽培植物の起原と伝
播》, 东京,二宫书店1978年版,第243页。

(20)参[日]小此木 真三郎:《パイナップル》,《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4卷第289-291页。

(21)澳门在广东境内,明末被葡人窃据;台湾在福建境内,清末建省。

(22)如杨金生编著:《凤梨、杏、枣丰产技术》,第6页。

(23)(24)[清康乾]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6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版,第710页。

(25)吴逸民:《菠萝》[A],《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版,第13-15页。

(26)[清康熙]吴震方:《岭南杂记》[M]卷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24页。

(27)[清嘉庆]陈昌斋等:《广东通志》[M] 卷59《舆地略》13《物产》,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版,第三册第1625页。

(28)见吴田泉:《台湾农业史》[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版,第432页。

(29)见美国国会图书馆藏,The Voyages and trels of John Struys through Italy, Greece, Muscovy, Tartary, Media, Persia,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Africa and Asia, London, Printed for A. Swalle, 1684. 米底(Media)是伊朗西北部的一个文明古国。

(30)[清康熙]林谦光:《台湾纪略·物产》[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4册,第279页。

(31)[清康熙]高拱乾:《台湾府志》[M]卷七《风土志·土产》,“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辑,台北,大通书局1980年代版,第198页。

(32)[清康熙]孙元衡:《赤嵌集》[M]卷四,“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22册,第64页。

(33)(34)(35)[清乾隆]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M],“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21种,第608页;第612页;612页。

(36)(37)[清道光]陈寿祺等:《福建通志》[M]卷60《物产》,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版,第三册,第1232页;卷59《物产·泉州府》,第1214页。

(38)中国当时称海南岛为琼州、崖州,合称琼崖。近代西方人称为Aynam。

(39)转引自[俄—拉脱维亚]Emile V. Bretschneider: 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London, Ganesha Publishing, Edition Synapse, 2002,Vol.1, pp.60-61.

(40)(41)[清嘉道]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卷31《果类·路兜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册第735页。

(42)(43)[清嘉道]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卷16《果类》,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四册第914页。

(44)[清-民]徐珂:《清稗类钞》[M]《植物卷·黄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册第222页。

(45)《辞源正续编合订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巳集水部面三四。

(46)《辞海合订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亥集鸟部面三六。

(47)吴定尧:《我国种植菠萝蜜的历史考证》[J],《农史研究》1985年总第五辑,第89-91页。

(48)[清嘉道]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卷31《果类·路兜子》,下册第735页。

(49)[清嘉庆]高敬亭:《正音撮要》[M]卷三,《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册,第1347页。



To Verify and Discourse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ineapple

Zhang Jian

(Faculty of histor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 The pineapple originated from the area of Brasilia in middle Brazil today. The American Indians began to domesticate and plant them in 1900-1700 BC. Christopher Columbus was the first man who discovered the pineapple from the old world. The western Europeans brought the pineapple and its cultivation into Africa, Europe and Asia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 Yet the pineapple in Europe could be planted in hothouse only under coldness of the climate for visiting and studying. The Portuguese brought the pineapple and its cultivation into the Chinese Macao at the beginning of 17th century. Then pineapple spread from there into Guangdong, from Guangdong into Fujian, Taiwan, Hainan and so on. Taiwan had the cultivation of pineapple by the middle of 17th century. Now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ountries of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the pineapples. Nevertheless, pineapple’s appellation in China are very numerous and jumbled, and two names Boluo and Fengli among them are strongest competitors. I advocate to take Boluo as formal and current name because it is more scientific, more rich in cultural factors, more fored by the consumers and operated and implemented more conveniently.

Keywords: Origin of pineapple, Bringing into the old world, Spread around in China, The Chinese denomination of it.


*本论文为四川省社科规划年度重点项目“15世纪末以来新大陆农作物在世界、中国、四川的传播和意义”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张箭(1955-),男,成都人。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491

帖子

160 小时

在线时间

2

好友

大学一年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昵称
通因通用
UID
256226
鲜花
4766 朵
农币
7155 枚
发表于 2017-4-20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4-24 12:56 , Processed in 0.057960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