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8|回复: 4

蓝莓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37

帖子

8 小时

在线时间

4

好友

小学一年级

Rank: 2

昵称
山东龙口凯祥有限公司
UID
147417
鲜花
74 朵
农币
221 枚
发表于 2013-4-1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蓝莓栽培技术
  • 蓝莓是一种花果林兼用作物,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近两年开始逐步被各地推广种植。然而,蓝莓栽培对种植原址的选择、定植的时间确定、土壤的管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步:
        一、园址要选在坡度小,土壤成酸性,有机质含量高的地方。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湿润但不积水。如果当地降雨量不足时,需要充足水源。沼泽地栽培时,为解决夏季积水问题,可采用条式台田方法栽培。

    园地选好后,在栽植前一年结合压绿肥深翻。如果杂草较多,可提前一年喷施除草剂,杀死杂草。

        二、定植。株行距:兔眼蓝莓常采用2米×2米或1.5米×3米;高丛蓝莓1.2米×2米;矮丛蓝莓0.5-1米×1米。授粉树配置:兔眼蓝莓自花不实,必须配置授粉树。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自花结实率较高,但配置授粉树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配置方式采用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1:1或2:1比例栽植。
        三、土壤管理。①清耕法:在砂壤土上栽培高丛蓝莓常采用清耕方法。清耕的深度以5~10厘米为宜。清耕的时间从早春到8月份都可进行,入秋以后清耕对越冬不利。②生草法:采用行间生草,而行内用除草剂。生草法与清耕法相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并具有明显的保持土壤湿度、便于机械作业的优点。
        四、根据品种确定采收方法。①矮丛蓝莓:矮丛蓝莓果实成熟期较长。但先成熟的果实不易脱落,所以可待全部成熟时一起采收。矮丛蓝莓果实较小,人工采摘比较困难。使用最多而且快捷方便的是梳齿状人工采收器。使用时,采收器沿地面插入株丛,然后向上捋起,将果实采下。果实采收后,清除枝叶、石块等杂物,装入容器。②高丛蓝莓:由于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一般采收需持续3-4周。果实鲜销时,采用人工采摘。采收后放人塑料食品盒中,再放人浅盘中运输到市场。尽量避免挤压、曝晒。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02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1

好友

小学一年级

Rank: 2

昵称
园艺爱好者
UID
147865
鲜花
45 朵
农币
100 枚
居住地
浙江 杭州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3-4-1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3926

帖子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13

好友

大学四年级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昵称
自给自足
UID
147553
鲜花
2188 朵
农币
12712 枚
居住地
浙江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3-4-13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园栽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780

帖子

304 小时

在线时间

14

好友

★溉帮★五袋长老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昵称
弖长③佦
UID
141679
鲜花
331 朵
农币
57212 枚
发表于 2013-4-13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复制 粘贴
岁月是把杀猪刀,黑了木耳,紫了葡萄,软了香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815

帖子

98 小时

在线时间

18

好友

初中一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昵称
冬雨夏雪
UID
146123
鲜花
54 朵
农币
2219 枚
居住地
山东
专职
园艺爱好者
发表于 2013-4-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8 21:29 , Processed in 4.220416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