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邦农人之家

 找回密码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9|回复: 2

若羌:中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摇篮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普通会员

UID
6843
鲜花
-1458 朵
农币
-3808 枚
发表于 2007-8-3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若羌县有栽培红枣的传统。在新农村建设中,若羌县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以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与绿洲生态改善为目标,在农田外围发展胡杨、沙枣,农田内部大面积发展红枣 ,精心打造中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经过7年不懈努力,2006年,全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产量549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农民红枣收入已占年收入的53%,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若羌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世界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南路沙尘暴的策源地和必经之地。近10年来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蒸发量2902毫米,年日照时数3130.2小时,无霜期198.7天。全县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县辖五乡三镇,共有耕地10万余亩,总人口3.16万。2000年前,全县农业生产以粮食、棉花为主,农产品品种单一,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抵御风险能力极差,农民增收目标难以实现。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是国家最偏远的四类贫困地区之一。2001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新疆的实施,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认为,若羌地域封闭,高温干燥,枣树很少有病虫害侵袭,极易实现无害化生产,走绿色无公害食品之路。经过深入调研与科学论证,确定走以红枣林果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四套班子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组织制定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明确了红枣产业发展目标、思路、种植模式和具体措施等,确定2008年达到8万亩(800万株)力争突破10万亩(1000万株)的奋斗目标。同时,多方筹措资金120万元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激发了群众发展红枣的积极性。

  红枣产业化发展方向确定后,县委、县政府各族干部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引导农民算好经济帐,将红枣产业巨大经济效益与传统产业进行对比,使农民在实际利益中看到发展红枣产业的美好前景,激发了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栏、标语、简报等形式,深入宣传红枣产业发展优势和红枣在若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不可替代性。宣传、文体、各乡村文艺演出队还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节目下乡说红枣、唱红枣、演红枣,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讲红枣、人人懂红枣”的喜人局面,为红枣产业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注重典型引路,积极发掘红枣种植先进典型。红枣产业发展之初,大部分农民对种植红枣有顾虑和抵触情绪,县上组织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包村包户帮助农民栽种枣树,但常常是春季栽了,秋天不见了。一问,却说“这个嘛没有办法,犁地犁掉了10棵,割麦子割掉了10棵,毛驴子啃掉了10棵,就没了”。随着红枣收入日益增长,农民思想转变了,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高潮了,如铁干里克乡果勒吾斯塘村63岁的陈玉元老人,2005年9月份,将自家年收入万余元的5亩蟠桃树砍掉种上了枣树。铁干里克乡布拉克村被誉为“红枣大王”的郭凯,现在也60多岁了,1986年开始种植红枣,现红枣种植面积30亩,2001年发展红枣之初,县委书记张亚平曾向他“取经”。2005年他的枣园平均每亩收入达到了5000元,总收入达到了16万元。农民罗有才,2001年种红枣3亩,2002年种了5亩,2004年栽植6亩,现在红枣发展到24.8亩,亩均红枣8000元。这些典型,激发了农民致富的愿望和要种红枣、种好红枣的决心。

  经过全县干部群众不懈努力,现在,若羌县几乎家家种起了红枣。全县红枣栽植总量达到10万亩,红枣种植规模实现了以最少人口创造四年红枣栽种量位居全国前茅、全疆第一,分年度红枣栽植量位居全疆第一,农民人均拥有枣树位居全疆第一的三项创举,红枣产业已成“铺天盖地”之势。2006,若羌县红枣总产量5491吨,较上年增长87%,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2738元,较上年增加1489.5元,增长119.3%。近4年,在棉花连年高产的情况下,红枣在全县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而棉花和其它产业所占收入比重则逐年下降。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红枣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4%、15.1%、28.8%、54.3%,而棉花分别占人均收入的41.8%、37.6%、35.9%、17.1%,农村其它产业分别占人均收入的49.8%、47.3%、35.3%、28.6%。2007年,全县将有855万株红枣进入盛果期,产量有望突破万吨大关。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1000元以上。若羌县林业局局长岳恩宏表示,要继续扩大红枣种植规模,力争2010年形成20万亩优质红枣基地,真正把红枣产业这一生态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农业打造成若羌的富民产业。

  若羌县委、政府认定农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先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楼兰”、“阿尔金”、“台特玛”“楼兰庄园”、等系列商标,成功申报了“楼兰红枣”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并大力扶持“羌塘仙枣”、“康丽果”等品牌,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以“楼兰”品牌为主体,以绿色产品为载体的品牌体系。同时制定了《若羌红枣地方标准》,以占领国内市场,抢占东南亚市场及开辟海外华人市场为目标,定位于中高消费群体,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狠抓红枣的保鲜、包装技术,着力提升原枣包装档次,逐步实现品种及包装的多样化,规范了红枣的收购、分选、清洗、杀菌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严格的“楼兰红枣”分级检测体系,实行枣果市场准入制,真正以优质优价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在狠抓红枣规模种植和规范管理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要中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吸引外资联合组建新疆若羌县楼兰红枣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580万元,建成年加工能力4000吨的红枣加工厂,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相衔接的机制。

  通过近几年来不断加大红枣产业的科技投入,楼兰红枣先后被评为2003年度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同年11月,被中国优质农产品服务协会、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评为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2004年荣获“中国绿色食品2004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2005年荣获中国(国际)首届枣业博览会灰枣、骏枣金奖,2006中国(国际)第二届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楼兰红枣、枣花蜜金奖,中国红枣龙头县,全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若羌县还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048

帖子

326 小时

在线时间

1

好友

大学一年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UID
8341
鲜花
4490 朵
农币
8143 枚
发表于 2007-8-3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绵阳
wanwan88 wanwan88 wanwan88
头像被屏蔽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93

帖子

29 小时

在线时间

0

好友

禁止发言

UID
10252
鲜花
37 朵
农币
200 枚
发表于 2007-9-4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西大同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5-5-2 13:42 , Processed in 0.076193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