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在前二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山地果园适应当下的二个方向,一是以省力化为理念的技术改变,二是以种植种类与品种改变的适应效率的要求。我认为这二个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表现在对现有山地果园的改进仅是治标,并没有改变山地果园整体的对于要素的依赖模式,还是建立在过去的种植方式与管理方式的理念之内,我们只是在技术上、品种上、或机械上去适应它,而不是山地果园去真正的适应未来,这就注定这样的措施应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我是看到的,因此在看我文章中,希望不要盯着某个技术或品种来说事,因为这些仅仅是一个载体,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一具体事物背后的趋势、理念与逻辑关系。
使用机械提升效率即机械化是必然的方向,对于机械的认识我认为需要提升到一定高度。农业的发展未来必然建立在机械为核心的装备上。农业机械装备更可以理解为人的能力的物理外延,(同理,可以把电脑及信息化则可以理解为人的感知的物理外延。)那么在山地果园中,提出机器换人,并开发出适合于山地的农业机械,正是浙江农业双强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我认为,虽然工作开展了几年,但成效并不很明显,原因在于山地的特殊立地条件,机械很难适应。换言之,山地的作业模式,机器不好弄。这里的问题有二个,一是缺乏适合于山地的农机,二是缺乏能够适合农机作业的山地。我看到的思路是寻找这二者的平衡,一方面改进农机能够适应更为广泛的山地,二是改造山地,使之能够让农机用。结果自然是农机也不怎么样,山地的应用面积也很少,因为能够适合农机的山地确实很少。
我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对于山地果园未来效率提升方向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机是不可能去适应广泛的山地的,这与农机的自然属性有关。这里我虽然不是农机专业,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对于农机的一些观点。农业机械一般来说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动力。农机的动力可以是单独的,如东方红的拖拉机,这就是动力,也可以是一台发动机,如我们一体式抽水机上的发动机。这是农机能够作业并且移动的核心。动力一般来说,独立的则机率大,通过挂载的方式,结合不同的作业部位,完成不同的工作,而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只能够为单一功能提供动力。在规模种植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选择独立动力,如北方大型拖拉机带着不同的翻耕犁等,这样实现一个动力的多种用途。二是作业部位,如喷农药的部位,翻耕的部位,用多大主要决定于动力与田间情况;三是操作。农机是需要人操作的,当下分为有人与无人,差别在于人是不是在农机上面,这种区别在于无人的话农机可以不考察人的体重的重量,以及操作所需要的空间。
农业机械的作业是一个移动的过程,正是因为移动,就造成了山地果园与农机的不适应,而当下农机与山地的整合主要就是为了顺利的移动。思路还是上面二个,一是农机去适应,于是有了自适应高度的行走装置,但这种适应性也较差。二是把山地整平一些,以适应移动。但整体来说,当最下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平稳地在山地果园行走。关于农机的移动,我在南方果园的沟一文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沟是南方果园实行机械化作业最大的障碍。
因此相对于机器去适应山地,其难度是很大的,一个良好的自适应行走农机是非常复杂的,自然造价很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方向应该是山地去适应农机,特别是适应当下主流的农机。为此对山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是未来提升山地管理效率的核心内容,只有完成宜机化改造,才能发挥农机的效率,实现山地种植管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关于山地的宜机化改造,我这里仅提供一个观念与操作思路。即山地的宜机化,是应该围绕农机的通行进行的,正如上面提及的,机械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建立在通行的基础上,因此如何让农机在山地里畅通无阻的行走是宜机化改种过是否成功的关键。当然这里的宜机化必须是指山地果园管理的主要机械都可以通行,而不是仅仅某一项(比如山地轨道运输车,它仅是提供运输,但不能用于喷药,除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山地的宜机化改造可以看成是在山地果园中为农机通行建设道路或通道,只不过这个通道能够通行果园的喷药机械,如风送式喷药车;除草机械,如割草机;运输机械,如小型斗式运输机;修剪采摘机械,如升降式工作台。当我们在山地果园的行间能够通行这些机械的时候,我相信朋友们也能够预期到管理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那么如何做到这样的通行改造,这就需要对我们山地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行创新。过去我们在整地的时候,是以种植为主要目的的,因此一般情况下,把果树种在畦面上,并使枝叶的主要覆盖面覆盖在畦面上。比如几米宽的山地畦面一般情况下种在中间偏外一点,近内侧稍宽,主要留作管理通道。这样的种植模式仅考虑人员的通过,并没有为机械考虑。而现在我认为当我们以宜机化考虑的时候,那么畦面的主要空间就应该留给机械的通行使用,同样比如几米宽的畦,畦面应大部分留出,而果树应种在外侧的畦边上,或是种在二个畦之间的斜坡上。这样的种植模式与过去的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念,果树种在了过去不种的地方,而本该种果树的地方,成为机械通行的道路。然而这样的山地整理或改造后,机械将完全能够通行,这就意味着可以使用风送式喷药机,大幅提升喷药效率与时间,一个人开着机械能够在一天时间里完成50亩以上的喷药作业。
同时这样的种植制度改变也会带来的管理的变革,如施肥可以以水溶肥为主的管道灌溉,机械通行的畦面可以进行生草,并且用割草机割后覆盖在果树的行间,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通过运输车运输,并且可以直接撒在果树的畦面上,通过生物的搬运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当然对于采摘与修剪来说,重要的是需要使用升降式工作台,实现站立式采摘。
宜机化山地果园示意图,左边为以果树为中心,右边是以机械作业通道为中心
总之,当我们把山地种植模式的思路按宜机化的要求进行时,我们能够发现山地果园也能够实现机械化管理带来的效率,我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上,山地对于品质的立地条件优势才能得到发挥。而在我看来山地果园的宜机化改造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重点在于对未来的认识。
当然,对山地果园进行宜机化改造,或者说未来在山地果园的建园中采用宜机化的种植模式时,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是适合的,当山地的坡度过大时,不仅畦面变得窄小不利于农机通行,同时种植部分也会存在坡度过大的问题,造成对种树的畦面的管理变得困难,最终会失去宜机化改造的效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这些山地进行舍弃。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