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本帖最后由 春风无意 于 2011-11-3 13:33 编辑
这张日本石川县政府在8月12日提供的拼版照片展示石川县金泽市一个农业试验基地的新品种优质葡萄“罗马红宝石”。这种优质葡萄11日在日本市场首次推出,其中重700克、有35粒的一串葡萄以10万日元(约合910美元)的价格创下日本葡萄拍卖最高纪录,即每粒价值26美元。新华社/法新
1、关于译名 ルビーロマン,Ruby Roman,ルビー意为红宝石,ロマン则为浪漫,正确的中文名应该为浪漫红宝石(王世平、徐卫东等2009年赴日本考察正式确定该品种名)。有的中文媒体将之翻译为罗马红宝石,是把浪漫(ロマン)和罗马(ローマ)混淆了。不过本文仍以罗马红宝石为准,以免添乱。
2、培育过程 该品种由石川县(东经137゜21'55" -136゜14'39" 北纬36゜4'1"-37゜51'19")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砂丘地农业试验场培育。以前,石川县以小粒玫瑰露(デラウエア)为主;近年来,大粒葡萄巨峰开始流行,当地农民葡萄栽培兴趣下降。为打破这种现状,亟需培育市场喜欢的红色大粒品种。 1995年开始育种工作。将原产于神奈川县的大粒葡萄藤稔与红色品种杂交,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同时进行。试验开始第三年的时候,人工杂交进展不顺,自然交配的,不易着色,商品性较差。2001年夏季,自然杂交的种子播种的4棵树上得到红色大粒果实。这就是ルビーロマン的母株,选择较好的一株,开始在县内扩大种植。 过程: 1995 年石川县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砂丘地农业试验场 400粒藤稔和红色品种的自然杂交种子播种 1997-2001年选择结实性、果实外观、食味较好的 2002年 选择一株红色大粒的树 2004年 面向社会征集名字,12月决定 2004年9月 面向社会招名 2004年12月 定名为「ルビーロマン」 2005年3月农林水产省品种登录申请石川县内5处,50株栽培试验 2005年9月 确定为石川县战略作物 2006年2月「ルビーロマン研究会」成立石川县内5处,130株扩大栽培 2006年9月 当地市场、小卖店开始销售 2007年3月 品种登录 2008年8月 金泽市中央卸卖市场销售 3、特征性状
罗马红宝石花期日本石川县5月上中旬 (1)为数不多的红色大粒葡萄之一 果粒极大,均在20g以上,大约是巨峰的两倍。 日本栽培的葡萄品种大约有100种以上,夏天高温导致着色困难,因而几乎没有红色大粒品种。罗马红宝石适应于石川县的气候条件,果色鲜红。
左边开始:罗马红宝石、巨峰、玫瑰露(デラウェア)(石川县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砂丘地农业试验场数据) (2)易剥皮、食用方便。 如香蕉皮般易于剥皮 大粒葡萄一般难于剥皮,而罗马红宝石的皮滑溜溜的,虽是大粒,仍简单易剥。 (3)甜美多汁、酸味少
酸味较少,糖度与巨峰相似,20度左右,但不甜腻,回味清雅。而且果汁丰富,入口之后甜味迅速扩散,口感清爽。 (4)采收时期 结果状 日本石川县7月下旬 8月中旬~9月中旬(日本石川县) 4、销售推广计划 (1)图标 2008年6月20日,石川县政府发表了罗马红宝石的图标。
白地上的三个金色圆环,分别代表生产者、贩卖者和消费者,意味着是三者共同培育了罗马红宝石。给人以高贵的宝石,贵妇人的感觉。另外,看到这三个圆环,也可以想象到葡萄的果粒。 在礼品箱上、认证名牌、生产者销售过程中,均可使用此标志。也可用在海报、传单和网页等各种地方,大家共同努力,将罗马红宝石培育成高品质的产品。 (2)销售计划 「罗马红宝石俱乐部」 为将罗马红宝石打造成全国范围的著名品牌,成立「罗马红宝石俱乐部」。 「罗马红宝石俱乐部」由县内罗马红宝石生产者、JA*グループ石川(JA全农石川及县内JA加贺、JA小松市、JA金泽市、JA石川かほく、JA羽咋)及县内有关机构组成,销售则由JA共同销售。 2年之内,全部在金泽市场销售。 2008、2009年,从各JA采集场收集之后,全部在金泽市场销售,基本上以地产地销为主。 5、有关新闻 (联合早报网讯)日本石川县一种新培育的优质葡萄在市场首次推出,其中一串以10万日元(约7100人民币)天价卖出。 该串萄葡重700克、有35粒,即每粒价值26美元,价格创下日本葡萄拍卖最高纪录。此前,日本单串葡萄拍卖最高价为1万日元(710人民币)。 据报道,「惊傃亮相」的日本新品种优质葡萄味道甜美鲜润,因色泽傃如番茄得名「罗马红宝石」。「罗马红宝石」当日平均拍价为每串2.7万日元(约1900人民币),最贵的那一串葡萄果实饱满,每一粒只比乒乓球略小,由一名饭店经营者(和倉温泉の老舗有名旅館)竞得。 水果在日本价格不菲。葡萄、桃、西瓜等水果通常被日本人视为奢侈礼品。人们乐意出高价竞买优质水果。 注: * 日本农协 Japan Agriculture (以上照片和文字取自无聊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