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草莓
红中柱根腐病是草莓栽培过程中主要根系病害,在育苗及栽培各个阶段均有发生且防治难度较大,轻则降低草莓产量及品质,重则植株死亡,造成绝产。正确辨识红中柱根腐病有利于预防及开展防治措施,从而提升设施草莓产量及品质.
01 发病症状
红中柱根腐病发病症状可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蔫型2种。
1、急性萎蔫型:主要危害叶片及植株,受害症状表现为:叶尖突然萎蔫,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2、慢性萎蔫型:主要危害新茎、叶片及植株。 新茎受害症状表现:发病初期新茎韧皮部产生红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中期危害:中期病斑逐渐扩大并连成片,此时韧皮部及维管束大部分被侵染,病部呈红褐色,严重时形成环形黑褐色病斑,侵染整个韧皮部,阻断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运输;叶片受害症状表现:发病初期新叶叶缘微卷,叶尖萎蔫;老叶褪绿、黄化;中期叶片颜色加深,呈深绿色,植株萎蔫时间拉长;随着危害程度增加,新叶变褐、干枯,老叶失水、干枯且表面变红;植株萎蔫后不恢复;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发病特点及检测:红中柱根腐病是低温病害,土壤温度10℃是发病最适温度,土壤湿度大发病加重;当土壤温度超过25℃时,即使湿度再大,该病也很少发生。红中柱根腐病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综合危害的结果,主要是由卵菌纲、疫霉属的疫霉菌引发,但其主要致病、致死菌为半知菌纲、尖镰孢菌属的尖镰孢菌。显微镜下疫霉菌的孢子囊呈卵形或倒洋梨形,孢子囊有明显的孢子梗,孢子梗单一或假轴式分枝。尖镰孢菌子囊壳群生,子囊圆形或棍棒型,子囊孢子卵圆或椭圆形;无性世代中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卵形,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
02发病原因
导致红中柱根腐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于以下方面: ①连作障碍,多年连续种植草莓,栽培介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导致介质中病原菌积累,从而引发病害。 ②前茬作物影响,番茄、茄子、马铃薯、甜菜等前茬作物的栽培能加重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生。 ③植株长势弱,抗性下降易发病,在草莓栽培过程中茬替期易发病。 ④农艺操作伤口过多,增加病原菌侵染风险。 ⑤肥料管理不当,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快导致光照、通风不良,降低植株抗性。 ⑥水分管理不当,大水漫灌导致草莓根系湿度过高,易滋生病原菌。
传播途径及侵染过程:红中柱根腐病主要通过栽培介质传播或植株带菌传播。一般病原菌以卵孢子的形态存活,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侵入根系,根部出现菌斑,菌丝沿中柱生长,中柱受侵染逐步变成红色。
03 防治措施
红中柱根腐病涉及的致病微生物较多,治疗效果有限,因此该病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在整个草莓生产各环节中做好预防工作,也就是说防病大于治病。 慢性萎蔫:慢性萎蔫型发病高峰有2个,第1个发病高峰是11月开花结果初期。 发病原因:①花器及果实对养分有极强的调运能力,导致种苗自身抗性下降 ②此时温度较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第2个发病高峰是次年2月底换茬期。发病原因:一茬果养分消耗过多,导致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失衡,从而引起种苗抗性降低。 针慢性萎蔫型具体防治措施如:①及时补充肥料,一般种苗自身消耗过大时,需选择速效性肥料,以快速补充植株养分的缺失。每667 m2可追施肥料1.5 kg,选择氮磷钾比例为 20∶20∶20+TE 的水溶肥。 ②水分管理,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 ③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残果及残余果柄,避免过多营养消耗,同时增加种苗透气、透光性。及时采摘成熟果,合理疏花疏果,防止早衰。 急性萎蔫:一般急性萎蔫型发病高峰有2个,第1个发病高峰是6~7月较强且持续降雨后。 发病原因:①雨水滴溅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接触种苗,增加染病风险。 ②雨后排水不畅易形成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抗性下降,严重时能引起根系腐烂。 ③雨后晴天蒸腾作用旺盛,田间易形成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及侵染。 第2个发病高峰是10月草莓覆盖地膜后。 发病原因: ①覆地膜时易产生新茎损伤,有利于病原菌侵染。 ②膜下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害发生及侵染。 针急性萎蔫型具体防治措施:①及时通风散湿,改善田间种植环境; ②合理灌溉,浇小水,避免引起积水;同时注意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浇水,避免降低根温,影响根系生产,导致浇水后产生沤根。③增施有机肥,提升种苗抗性。 ④可选用青枯立克200 mL+大蒜油15 mL+有机硅兑水15 kg进行均匀灌根,一般3天施用1次,连用2~3次。 -END- 声明:文章内容有参考媒体文章,图片来源网络,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来源:京源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