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前 言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该病在我国大多数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雨水较多的地区和年份病症加重。 生长初期感病可导致新梢和花穗枯死。生长中后期感病可导致果粒提早成熟、提前落叶或大多数叶片形成枯斑并严重削弱树势,还会减少来年产量。感病的新梢长势减弱、枝条和芽体不充实、抗逆性差、芽体积累养分少、芽体越冬后易冻死,应引起种植户的足够重视。
1 发病症状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葡萄的新梢、卷须、花序、穗轴、果柄和果实等幼嫩组织。
1.1 叶片感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扩展为黄色至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 叶片初期症状(正面) 叶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即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 叶片初期症状(叶背) 严重时整个叶背布满白色霜霉层,叶片易脱落,后期霜霉层变为褐色,叶片焦枯早落。 叶片严重感染时后期症状(叶背) 叶片严重感染时后期呈现红褐色烧焦状(正面) 霜霉病导致与叶片光合作用有关的所有生理过程受阻;造成叶片出现病斑,致使叶片早衰、脱落,削弱树势和减少营养储藏,从而成为产量下降、果实品质降低、冬季发生冻害、春季缺素症、花序发育不良等的重要因素。
1.2 新梢、卷须、叶柄、穗轴感病产生黄色或褐色斑点,略凹陷,空气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后期褐色斑点逐渐变大,干枯脱落。
1.3 果粒感病幼果果粒易感病,感病后果粒呈灰白色,果粒表面附着一层霜霉状物。 幼果染病症状 当果粒直径长到2 厘米时,一般不产生病菌孢子,即不会产生霜霉层。成熟时的果粒很少感病,果梗感病时会传染给老果粒,病果粒呈现褐色,病果粒不会形成孢子。
红色葡萄品种感染后大果粒变为粉红色,感染后果粒硬度比较大,有时会超出正常果粒的硬度。白色葡萄品种感染后大果粒颜色变为暗灰绿色,但成熟时又会变软。感病的果粒容易从穗轴上脱落,脱落后剩下的梗疤穗轴或整体果穗也会脱落。
温馨提示葡萄霜霉病与葡萄白粉病的区别: 葡萄霜霉病一般发生在多雨季节,主要是叶片正面出现角状斑,一般正面没有霉层,严重时背面也出现霉层;葡萄白粉病一般在相对干燥的天气发生严重,叶片发病初期是在叶片的正面开始发病。
葡萄霜霉病与葡萄虫害缺节瘿螨的区别: 二者的危害,在叶片背面形成的白色斑块很相似,容易混淆。葡萄霜霉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色斑点,以后扩展为黄色至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在叶片背面具有白色霜霉状物;而葡萄缺节瘿螨危害初期,叶面突起,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斑点。 两者区别为:葡萄霜霉病的白斑可以用手擦掉,但葡萄缺节瘿螨危害的白斑用手擦不掉。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于土壤中越冬。落入土壤中的卵孢子可存活2 年,在超过10 毫米的降雨、且温度达到11 ℃时,休眠3 个月后的卵孢子开始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季初侵染源。
病原菌侵入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寄生和扩展,长出圆球形吸器,然后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进而引起发病。初期危害发病后,在露水、雨水、雾,湿度达到94%以上时,病斑上有时会长出一簇一簇的孢子梗。游动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1~2 周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合时4~7 天完成整个过程。
一个生长季节可多次再侵染,也会进行重叠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因品种抗性的不同而潜育期不同。感病品种只需1~2 周,而抗病品种则可长达3 周。秋季当气温下降,水分减少,树体逐渐落叶进入休眠时,病组织内的菌丝产生藏卵器官和雄性器官,配合后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先进行休眠,然后再进行越冬。
水分的存在(降雨、浓雾和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低温高湿是霜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在低温、少风、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情况下,最适合发病。夜间低温有利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夜间比白天易发病。潮湿、冷凉、多露、多雾的天气或季节,有利发病。阳光玫瑰比户太8 号抗霜霉病,户太8 号比红地球抗霜霉病。一般美洲种葡萄较欧亚种葡萄抗霜霉病。
(本文整理自《果农之友》2022年第6期,文章原文题目是“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作者是来自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乾县分校的董小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