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和田地区
广东援藏干部救活高原农场 | 从“欠债大户”到“先进单位” | | |
|  | 察隅农场援建工作组织农场职工和当地部队联欢,发挥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把农场建设得更加美好。王辉摄 |
|  | 张少锋夫妇在家中。王辉摄 |
|
出林芝,向东南而行,一路上需要翻越德姆拉雪山,6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花上两天时间才能赶到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的察隅农场。
察隅农场距中印实控线仅有18公里。在仅仅10余栋房子的下察隅镇街道,因为很久没下雨的原因,越野车把灰尘扬得老高,记者黑色的登山鞋被灰尘和泥土染成了泥灰色。从下察隅镇出发,还需要颠簸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山上的农场。
黄伟平却对此习以为常了。这位来自广东佛山的援藏干部讲起了自己2007年刚来援藏时的场景:农场场部在山上没有自来水,一周洗一次澡还要开车来镇里的招待所。
这曾是著名的烂摊子
2007年7月,广东援藏工作队队员黄伟平和彭大荣暂别珠三角的舒适生活来支援青藏高原的建设。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林芝机场出来后竟然还要坐整整两天的越野车才到达位于边境线上的察隅农场。
这是广东省在新世纪后第一次派出援藏干部对察隅农场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在广东支援之前,察隅农场是当地众所周知的“烂摊子”———职工不仅发不出工资,而且面临拖欠养老统筹金、银行贷款1200多万元。
场长平措向行署递交报告恳求增派援藏干部。他得知广东要派干部前来支援后,主动把自己的越野车让给农场党委书记黄伟平。农场职工则敲锣打鼓到镇里迎接这两位来自广东的援藏队员,把改变农场运命的希望寄托在广东的援藏干部身上。
察隅花生上网卖
黄伟平和彭大荣被感动了。他们约定:一定不让藏区人民和农场职工失望!进藏当日,两位援藏干部在身体尚未完全适应高原气候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调研工作。碰到气候不好、道路不通的情况,广东的援藏干部就靠两条腿。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走遍了农场的5个连队,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得知察隅农场的艰苦情况后,广东援藏工作队队长、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刘毅带团前来农场支援,并带来了林芝地区财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开展现场办公。
农场并不缺资源,这里种植有当地知名的察隅红皮花生,还有玉米、生姜等无污染生态农产品。但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让农产品销售成了“老大难”问题。有过在深圳光明农场数年工作经验的黄伟平想出了“新招”。他募集5万元资金请技术人员给农场建立了农场网站,及时向外界发布农场和农产品信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外界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了解我们的优质农产品信息。”
3月28日,察隅农场一连包装加工厂。一筐筐的红皮花生在这里进行加工包装成一包包的“察隅农场花生”。“包装前秤重量只能卖4块一斤,包装后能卖到7块多。而且方便游客购买,创立品牌。”黄伟平说。不仅如此,黄伟平还带领农场职工办起了榨油厂、玉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建立了法国朗德鹅养殖场、科技大棚、生猪养殖场等项目,既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困境,而且带来了创收。
农场职工要将其留下
“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职工次仁说,他在援藏干部的指导下,办起了朗德鹅养殖场,年前新买了一台7000多元的摩托车。在广东援藏工作队集体智慧的指导下,这里的变化让人惊喜:偿还了800多万历史遗留贷款,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自来水接进了职工家里,厕所和冲凉房也建起来了,大型的晒谷场也保证了粮食晾晒,镇里通往农场的泥路也进行了硬化……
2008年,察隅农场还被林芝地委、行署评为“先进单位”,这是对广东援藏工作的肯定。林芝地委、行署也被农场的巨大变化所惊讶,专门奖励每位职工5000元进行鼓励。“这个‘先进单位’很值钱!”黄伟平脸上洋溢着微笑。“在援藏的近两年里,什么苦都吃过了!”黄伟平充满了感慨,“我们的援藏干部一方面把广东改革开放的观念和先进经验带来了西藏,同时也要把在西藏工作时的吃苦耐劳精神带回广东!”
3月28日,黄伟平、彭大荣邀请记者参加了农场举行的“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下午,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农场的藏族职工多吉旺秋跑过来紧紧握住记者的手,“杨记者,请你帮忙劝我们的黄书记和彭场长再多留几年,我们想把生活过得更好。”这位淳朴的藏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过了一会,他哽咽着说,“我们会给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领导写信,我们要把他们留住!”
本报特派记者杨大正
高原上的致富带头人
在很多人眼中,地处西藏东部的林芝犹如世外桃源。来自广东珠海的张少锋、田野夫妇是这里的“神仙”。2004年,他们来到林芝鲁朗的扎西岗村,在此建立了玛卡种植基地。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租用农牧民的地,再雇请他们干活。如今,农牧民每亩地收入可以超过3500元。张少锋表示,今后要在这里建立玛卡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有利条件,带领农牧民共同发展致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