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20个省的桃种植面积超过1万hm2,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贵州和安徽,总产量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安徽;而单产水平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西、山东、辽宁、天津、陕西(表1),呈现出北方显著高于南方的趋势。
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天津6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我国桃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0%和49%。中熟、晚熟品种优势明显,普通桃、油桃、蟠桃、油蟠桃均有种植,总体栽培技术水平高、产量高。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区有山东省蒙阴县、河北省顺平县、安徽省砀山县、北京市平谷区、河南省西华县等,其中蒙阴县种植面积65万亩,为我国桃第一大种植县。
湖北、江苏、浙江、湖南、上海5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9%和16%,是传统桃效益高的区域,以白肉普通桃为主,鲜食黄桃种植规模也不小;该区域距离消费市场近,种植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重要产区:湖北省枣阳市,桃种植面积超过2万hm2,以早熟品种为主;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锦绣为主,成为黄桃品种种植较为集中的县级市。
山西、陕西、甘肃3个省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0%和15%,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临猗、平陆等县)、渭南市(大荔县)和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该区域海拔适中,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果品风味质量好,单产高。传统以白肉普通桃为主,近几年油桃、蟠桃均有所发展。
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4个省市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19%和10%,具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特征,极早熟、早熟品种优势明显,其中龙泉驿水蜜桃色泽鲜艳、果皮细腻、风味甘甜浓郁,部分出口东南亚国家。贵州和云南近几年发展迅速,未结果面积占比较大,云南省文山州等地可在4月底5月初上市。
广西、福建和江西3个省区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5%和3%。该区域桃品种需冷量不足,仅有少量种植。近年来,随着我国桃育成品种需冷量的降低和部分名特优地方品种的开发,桃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辽宁省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约为3%和5%,大连市是辽宁省桃主产区,中油系列品种占其栽培总面积的55.17%,其中中农金辉占总面积的37.5%。2015年大连市设施桃栽培面积0.78万hm2、产量14万t,平均售价6.00~30.00元/kg,是露地桃的3~6倍,其中中农金辉占其设施桃的60%。大连瓦房店、普兰店是我国设施桃栽培的第一大产区,也是我国设施桃的一面旗帜。尽管我国桃设施栽培区域不断扩大,但凭借气候优势和技术优势,该区域是20多年来我国桃设施栽培优势最强、种植最集中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新疆和宁夏,栽培面积3.1万hm2,特色明显,主要包括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土桃”、北疆乌鲁木齐和石河子匍匐栽培蟠桃以及伊犁逆温带蟠桃,南疆主要集中在喀什和和田,以“土桃”为主,蟠桃、油蟠桃发展迅速,“土桃”种子生产量占我国桃砧木种子的50%以上。宁夏桃栽培主要位于中宁以及以南区域,是桃适宜栽培北线区域。
桃柔软多汁、不耐贮运,市场供应期的调节主要依靠成熟期配套的品种、设施反季节生产及利用丰富多样气候。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环渤海湾反季节桃、长江中下游早熟桃、黄河流域中晚熟桃的大格局,鲜果供应由传统夏季拓展至春、夏、秋三季,可长达8个月。
我国桃品种果实发育期从50多d至200d,每7~10d都有1~2个栽培品种实现成熟期的无缝对接。例如极早熟品种春瑞和极晚熟品种映霜红,在同一地点果实成熟期可从5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
利用气候多样性,我国已形成南方早熟桃、北方晚熟桃区域化格局;低纬度热区云南西双版纳果实可在4月中下旬成熟,湖北枣阳、四川龙泉驿等桃主产区5月中旬可大量上市,山东、河北极晚熟品种果实成熟期至10月中下旬;同时,云南丽江等利用高海拔(2300~2500m区域)特点,雪桃可在10月成熟。市场鲜果供应期由传统夏季时令水果到春、夏、秋三季。
我国桃设施栽培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是果树高效栽培的典范之一。根据初步统计,全国桃设施种植面积为3.33万hm2,其中环渤海湾区域为主要栽培区。该地区秋季桃树体进入自然休眠早,可以更早满足品种需冷量,更早扣棚升温,达到提早开花、提早成熟、提早上市的目的;该区域同一品种设施成熟期可比露地成熟期提早90d以上,生态条件优势明显。同时该地区种植果树的群众基础好,技术优势明显。
从传统名特优地方品种奉化雨露、白花水蜜、五月鲜、六月白、肥城桃和深州蜜桃为主,到日本品种砂子早生、仓方早生、大久保、春雪等占据市场重要位置,到我国自主培育品种春蕾、雨花露、京玉、中华寿桃、春美、霞脆、映霜红等不断取代,我国白肉桃鲜食品种已叠加式更新3~5代,形成了以自主品种为主、日本品种为辅、名特优地方品种为补充的格局。
锦绣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85年培育的加工鲜食兼用品种,2010年前后伴随着我国桃品种结构调整,锦绣成为鲜食黄桃的代名词,引领我国鲜食黄桃发展,“锦”字辈锦香等、黄金蜜系列的黄金蜜1号等以及中桃金系列的中桃金甜等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为黄肉鲜食市场不断注入新活力。
1998年育成曙光、华光和艳光甜油桃品种,实现了我国油桃规模化生产,其中曙光成为我国第1个大面积推广的油桃品种;随后中油、瑞光、沪油和紫金红等系列品种不断推出,改变了桃鲜食市场格局,目前油桃种植面积占桃总面积的20%以上,其中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8号等为主要栽培品种。油桃市场已彻底改变了以前酸、小、裂的不良局面,被消费者认可。
蟠桃自古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蟠桃果顶不闭合,其裂顶、裂核、裂果严重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油蟠桃更是桃中稀缺品,我国唯一的一份地方油蟠桃品种单果重仅有30多g,裂果极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早露蟠桃、早黄蟠桃、农神蟠桃、英热尔蟠桃等成为我国蟠桃主要栽培品种,但种植面积不大;2010年以来,中蟠桃11号引领蟠桃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中油蟠7号、中油蟠9号和金霞油蟠等黄肉品种油蟠桃问世,成为改变桃产业结构的转折点。以山东省蒙阴县为例,迅速发展近10万亩,价格是同期白肉普通桃的2~3倍。黄桃好卖、蟠桃好卖、油桃好卖,黄肉油蟠桃最好卖,成为这个时代的桃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丰富蟠桃文化内涵,成为我国蟠桃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新品种和套袋技术的应用,市场外观品质显著提升,果实大小显著增加,果面光洁度明显提升。目前,市场的桃色可谓争奇斗艳,白肉桃果面白里透红,全红型成为流行色,黄肉桃由加工专用变成鲜食消费热点,尤其是套袋栽培后,“满树尽披黄金甲”成为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红肉桃由地方特色变为富营养代名词,红、粉、白、紫、黄果实颜色争奇斗艳。
生产品种由传统以软溶质桃为主,变为肉质硬溶质为主;半不溶质鲜食品种走向市场,如中蟠桃11号;慢溶质中桃红玉正在代替春雪;硬质桃中油15号和霞脆等也受到种植者青睐。果实挂树期延长,具有良好的贮运性,是近年来市场发生变化的一典型特征。
根据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数据统计,我国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包括辽宁省金州黄桃、北京平谷大桃、河北省顺平桃、山东省青州蜜桃、山东省肥城桃、山东省蒙阴蜜桃、河南桐柏朱砂红桃、江苏省张家港凤凰水蜜桃、江苏省无锡阳山水蜜桃、上海奉贤黄桃、浙江奉化水蜜桃、四川龙泉驿水蜜桃、甘肃省秦安蜜桃等74个,其中蒙阴蜜桃、平谷大桃和龙泉驿水蜜桃位居2018年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前100名。
桃原产于我国,文化内涵丰富,以桃花文化为媒,各地桃花节异常火爆,春节期间珠江三角洲的桃花市场有100万株(枝)的销量;北京、上海、成都等诸多城市有盛大的桃花节,西藏林芝的野生光核桃桃花节更是蔚为壮观。观赏、鲜食于一体的品种在观光果园中更受重视。观赏桃花主要栽培品种由传统地方品种红花碧桃、人面桃、红叶桃、洒红桃等晚花品红,到育成品种满天红、探春、迎春、元春等,花期提早近1个月。南方气候湿润,花色艳丽、开花时间长,如福建省古田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低需冷量品种1月即可开花,高需冷量品种4月开花,花期长达100d。
种植密度从大冠稀植到适度密植,整形方式从开心形到主干形、两主枝形、三主枝形、多主枝瓶状形并存;修剪方式从短截为主到长放修剪;施肥时间从冬施基肥到秋施基肥,土壤管理由清耕到生草;花果管理从无袋栽培到套袋栽培;病虫害防控由化学防控为主到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