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加入农人之家,结交更多农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x
伴随着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砥砺奋进,中国苹果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统计: 中国苹果种植总面积3800多万亩,占全球的50%以上; 中国苹果年产4200多万吨,占全球的50%以上; 中国年消费苹果3000多万吨,全球第一; 全国的苹果分级包装流水线800余条,年处理能力950多万吨; 全国的苹果贮藏能力1100万吨,其中气调贮藏420万吨; 全国的苹果专业批发市场764个,年流通量2200余万吨; 全国的苹果产、加、销龙头企业4164家,其中省级552家,国家级55家; 全国的苹果专业合作社2.74万个、苹果品牌有效注册9752个; 全国的苹果亩均纯收益约5738元,高于水果平均水平;全国苹果产值2000亿元,占农林产值的4.7%......
我国苹果产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产能过剩、价格波动大、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场苹果产业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产能过剩】我国的苹果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占到了全球的50%以上。目前,国内苹果产能总体处于过剩状态,而且这种过剩还在持续当中,因为全国各地都在搞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很多地方把苹果种植作为扶贫、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盲目发展苹果种植,导致全国的苹果种植面积还在持续增长。 【品种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苹果种植总面积3800多万亩,其中红富士的种植面积占到70%以上,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从品种种植结构上来说,晚熟富士仍然是主角,品种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晚熟富士一家独大的现象,容易导致苹果集中上市,扎堆销售。在目前苹果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是苹果的市场卖价很难提高,再就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在苹果品种结构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目前我国种植的苹果,有90%以上的主要是用以鲜食,用来搞深加工的不到10%。
【生产成本过高】国内苹果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苹果从开花到成熟采摘,中间要历经疏花疏果、浇水、施肥、打药、套袋、摘袋、采摘等二十多个管理环节,这其中都需要用到人工。人工成本占比过高是苹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其具体体现就是套袋。比如,苹果套袋时节,小编曾在山东省苹果主产区烟台市采访,实地了解到: 在烟台市当地,按平均管理水平来算,一亩地大约产17000—18000个苹果,套袋大约需要0.125元,摘袋大约需要0.05元,一摘一套的话,平均一个纸袋大约需要0.18元。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光是买袋、套袋、解袋的成本就达到了3000多元。因为现在农村劳动力不足,在用工紧张的时候,苹果套袋的价格还会上涨。在烟台产区,平均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大约在5000元左右,其中,光是套袋的成本就达到3000元以上,占比超过60%。据业内统计,全国苹果种植面积3800多万亩,每年花在苹果套袋上的总成本接近1000亿元。 【出口是一大短板】据中国苹果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苹果出口量为86.8万吨;2015年,中国苹果出口量为83.3万吨;2016年,中国苹果出口量约为130万吨;2017年,中国苹果出口量约为133.万吨;2018年,中国苹果出口量为111.5万吨;2019年,中国苹果出口量为94.3万吨...... 整体来看,我国鲜苹果出口量一直持上升态势,出口金额也是不断攀升。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鲜苹果出口量显然是巨大的。但是,对比我国4200多万吨的年产量来说,年均100万吨左右的出口量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的苹果出口表面上看似红红火火,其实一直是一大短板。 【加工能力不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按说,有充足的原料供应,让我国在苹果加工上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苹果90%以上用以鲜食,加工量不足10%!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长朱凤涛说,“长久以来我国的苹果加工产业发展不均衡,在苹果的加工品中,苹果浓缩汁一支独大,占比超过了80%”。而且,我国的苹果浓缩汁90%以上依赖出口,这就造成国际市场一有个风吹草动,我国的加工企业就会大受影响。
【销售模式相对落后】目前,国内鲜食苹果销售方式主要是以批发、零售为主,渠道多依赖于传统的果品批发市场、超市,消费者主要是以线下购买为主,销售模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受传统的销售方式和渠道的限制,很多产地的苹果运不出去,在当地又销售不掉,出现了区域性滞销,很多果农、果商因此受损。
那么,面对苹果产业面临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控制苹果生产总量】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程述汉说,“要想控制苹果生产总量,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讲,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合理布局苹果种植区域”。 根据各地农业气象条件对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目前我国苹果生产主要分为环渤海湾产区、西北黄土高原产区、黄河故道和秦岭北麓产区、西南冷凉高地产区。笔者认为,除目前的苹果四大主产区外,其它区域应不再引导发展苹果种植,以免果农跟风,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再就是,在现有的四大主产区内适度、适量压缩苹果种植面积,如逐步淘汰树龄长、病虫害严重、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的果园和果树,引导果农改种其它经济林木或者作物。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控制苹果的种植规模,稳定苹果的产量,让苹果的市场供需在可控范围内。 【调整品种结构】应适当扩大一些中早熟苹果的种植面积,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这样才能错开上市时间,拉开销售空挡。最终,通过苹果的多样化种植,来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提高果农的收益。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早中熟苹果新品种——华硕,每年的8月上旬成熟,上市时间早,2019年在山东部分种植地区的地头收购价一度达到7元一斤,远高于其它苹果品种。 适当选育一些加工型品种或者是鲜食、加工兼用的品种,以此来分担鲜食市场上的销售压力。目前,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苹果的加工占比能达到50%,有的甚至达到了75%,当苹果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加工来延长产业链,做到产后多元化,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生产成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说,“要想控制人工成本,首先从变革苹果栽培制度开始”。目前国内苹果栽培主要是以乔砧密植栽培为主,而美国、日本、西欧和新西兰等苹果栽培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是矮化密植、无套袋栽培,机械化程度高达80%以上。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开发适合国内苹果生产的新的栽培制度,提高我们的果园机械装备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减少我们的人工用量。 除了变革栽培制度,我们还要在果园生态建设方面多做努力。比如,通过果园生草来提高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通过构建一套果园生态循环经济链条,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果品质量等等。
【出口苹果产业】苹果出口,能创汇;同时,随着出口的增加,能分担国内鲜食苹果销售的压力,也能让中国苹果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认可。出口的前提是价格,是质量。笔者认为,应通过适度规模化来推动中国苹果的栽培制度变革和生产方式变革,进而降低我们的成本,提高果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苹果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才能想走得更远,赢得更多! 能“出口”的不光是鲜果,还有资本、技术和品种等方面上的优势,我们可以“出口”整个苹果产业。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和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苹果“出口”也适时迎来新的契机。“一带一路”上有很多国家种植苹果,它们有广阔的土地,也拥有广阔的市场。但是,它们当中也有很多国家缺品种、缺技术、缺资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机遇,借助一带一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资本、技术和品种等方面的输出......
【提升苹果加工】“改变国内苹果浓缩汁加工一家独大的状况,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苹果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进而提升我们的苹果加工能力;再就是,开发出更多类型、更多风味的苹果加工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如生产加工苹果原汁、苹果NFC果汁、苹果白兰地酒、苹果脆片、苹果酵素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长朱凤涛如是说。
【丰富苹果销售模式】现在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线上销售已成为新主流。尤其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们更多地看到,线上生鲜产品销售大爆发。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当下流行的电商、微商、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卖苹果。 如山东省沂源县有一个“泰源丰果疏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网上开设了两家店铺,统一注册了一个电商品牌,叫做“老刘家的水果”。合作社通过网店、微店和朋友圈发布产品信息,利用线上搞起了苹果的私人订制。2016年圣诞节当天,他们就卖出了近万个带有“圣诞快乐”字样的苹果,每个苹果的售价在五块钱左右。通过网络,合作社的苹果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实现了增收。 苹果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应该具体从苹果的总量控制、品种结构调整、生产成本控制、出口、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入手,综合考量,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我国的苹果产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乡村季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