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6-1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宜宾
本帖最后由 菜豆 于 2011-6-14 19:00 编辑
14# 菜豆 对形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科学说法,也曾出现在农学类研究生考试的卷子上,许多学农的学生也答错,国内不少科普类的论文,也做过科学的阐述。以上这帖子内容,其实也不能算原创,我只是 ...
陆其华 发表于 2011-6-13 20:27
我知道不是你的原创,你是搞果树的,你不会考证这种无聊的东西。我在其他书上也看到了这个提法。以考证我们祖先嫁接比别人早。就算是我们当时比人家早,考证出来也不会为我们今天增光多少。
呵呵给你链接一个文人考证的帖子,作者是留美的数学博士,考证的确实不错,特别是他考证文字的东西,有数学家的严谨,他的其他的有关文字考证,确实很有功底,这个帖子中有关豆子的考证,可惜他就没有种过豆子,也对野生大豆没有概念。
曹操墓与“黄豆二升”_南京情感论坛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d131142672.htm
我们很多学者,考证东西,呵呵,潜规则你我都明白。
特别是很多古代科技的考证,你我都明白。
自己落后,总要找安慰。晏婴本来就口若悬河的人,在那种情况下说出来的东西可以作为科技考证?况且他本身就在用这个说法,解脱羞辱。
我们都是学农的,从技术上问:那个时代嫁接在柑橘上普及了?那个时代柑橘淮北引种淮南的量如何?那个时代柑橘以野生还是种植为主?那个时代有果农吗?柑橘种植在那个时代规模如何?
这方面我还是比较佩服欧美那些死脑筋的东西,比较可信,他们考证的东西,会被别人质疑,并去验证,还有做相关文献关联性考证。
不像我们一帮文人,很多人田都没有下过,嫁接刀都没有拿过,柑橘没有种过,当时的品种也没有考证,就考证了很多农业上的东西出来了(包括其他科技上),总之是我们是欧美早,我们厉害些。欧美是学我们的。还有就是不提我们农业上很多东西是从日本引进的,觉得脸上无光。
至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科学说法,解释为嫁接是合理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是从技术上的解释,只要技术上可以自圆其说就是合理的,科学的,因为从技术上说,不需要界定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生产状况。这和解释为在晏婴时代的现象,进而考证为当时是嫁接而出现这种情况是两回事。这种现在如果出现在今天或者晋唐宋以后,哪怕就算是东汉,解释为嫁接更为可信。
当然我那说法也不一定对,只是我考察了不同地点的柑橘品质后的一种印象,毕竟我不是搞柑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有待于大家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