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桑桑里白粉病又称白粉病、白背病,在各地普遍发生。
发病症状:多发生于枝条中下部的桑叶上。发病初期叶背散生白粉状的细小霉斑逐渐扩大连成一片,布满叶背。后期,病斑上散生黄色渐变紫褐色的小颗粒,是病原菌的闭囊壳。在病斑相应处的叶表可见淡黄褐色的斑块。
病原,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的真菌。菌丝体纵横交错成丝状。分生孢子有3~4个隔膜。分生孢子无色、单饱、短棍棒状。闭囊壳扁球形,幼嫩时为黄色,老熟后呈紫褐色,周边生有针状附属丝。子囊无色椭圆形有短柄。子囊孢子无色或淡黄色椭圆形,单胞。
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粘附在桑树枝干上越冬,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飞散至桑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形成新的霉斑,在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扩大为害至深秋再产生闭囊壳越冬。
发现本病4~5月盛发,6月以后逐渐减少,至10月又有一次发病高峰。硬化早的桑品种,密植及缺钾的桑园容易发生该病高温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防止叶片过早硬化,特别要注意配施钾肥。采叶时要从下至上,分批采摘。收集病叶烧毁或作堆肥。
②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喷布桑叶,隔7~10天再喷一次。在早春桑树发芽前用90%五氯酚钠100倍稀释液喷布枝干消灭越冬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