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登录
水果邦农人之家 返回首页

种植大哥的个人空间 https://bbs.shuiguobang.com/?4832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端平一碗水,父母挺犯难端平一碗水,父母挺犯难

已有 384 次阅读2010-3-2 08:17 |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一碗水端平”却是个难题,做父母的虽然都真心希望子女个个过得如意,然而心中的天平却总在不经意间有了倾斜。在当今时代,独生子女们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经历,但目前仍然存在的非独生子女及其父母们,往往会因为“公平”的偏差而烦恼……

记者:历智敏

父母心声“偏心”不是我本意  追求平衡,偏向弱者

  京蓬小区 信德:以个人的亲身体会来说,在对待儿女方面,我觉得为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每个儿女都过得富足、幸福,我们不希望任何一个“落下”,但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个甚至几个过得低于兄弟姐妹的“平均水平”,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了父母的“心事”,很自然地,父母对他们投入的关心要多一些。以我家为例,儿子家经济比较紧张,我和老伴因为有退休金,生活上有保障,就在能力范围之内,对他家的帮助大一些,不时给他家送点吃的用的,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安心、平衡。我想不少父母都有像我这样的心理,对于体质差、年龄小、挣钱少的子女,无论其长到多大,都会从父母那里多得到一份关爱。

情感倾向,偏爱难挡

  韩家疃社区 梁先生:虽说十指都连心,但十个指头总有长短之分,单纯从情感的角度,作为父母也会在心里对某个儿女更“偏爱”一点,这是责任和义务之外的东西。有些父母偏爱俊俏、乖巧、懂事的孩子,有些父母偏爱更“有出息”的孩子,有些父母偏爱脾气跟自己相像的孩子,还有些父母,因为某个孩子更孝顺、对自己的照顾多一些,而跟其感情更深一些,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说他们要去冷落另外的孩子。这种感情是比较微妙的,父母也表达得比较含蓄,在他们心中,孩子们之间的方方面面都会形成一种对比,这种对比经常辗转于心间,更喜欢谁,自己心里很明了。

咋做才能“一家和”

 父母之责:
教育引导,淡化攀比
  市中医院 高长琴:父母爱他们的每个孩子,因此都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而如果子女间经常因为小事斤斤计较,动辄说父母偏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从小教育的缺失,因此,如果家中不止一个孩子,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多教给他们一些智慧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给现成的”,让他们一有困难就向父母伸手;另外,更要在互助互爱、彼此宽容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淡化或消除攀比心理,只有这样,子女长大了也会坦然面对一些“偏差”,不会想到去计较。
讲究原则,注重技巧
  某事业单位 曲女士:做父母的要有自己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内,对每个子女都一视同仁,这样,在大面上就会不偏不向。比如,我家兄弟姐妹共5人,从小父亲就讲明了:谁读书好就供谁上大学,花多少钱都行,因为家里不缺钱,读书不好那是自己不努力,没有资格去攀比,而牵扯到结婚、买房等问题,父母一律不支援,自己去想办法。所以我们一直觉得这就是“真理”,谁也没有异议,更没有攀比。而在一些小事上,父亲则比较讲究技巧,尽量不表现出自己的偏爱,小时候我们打架,他表面上“各打五十大板”,但是背地里却去安慰那个受委屈的,现在,他也很少去说哪个孩子的好处和不是,尽量不引发矛盾和不平。

  儿女当知:
  体谅父母,手足互助
  利群集团蓬莱购物广场 赵泽鸿:家人之间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越想去分个明了越容易起纠纷,所以咱做儿女的啥都不要去追究,父母养育我们真的很不易,即使他们有偏爱,也要体谅他们,每个人都有私心,父母也是凡人。我有姊妹3人,我家的条件相对好一点,就没去要求父母照顾,反而更多地去帮助他们和另外两个姐妹,我觉得这才是我的责任,只有做到了这些,才会问心无愧。在该尽义务的时候,我也不会因为从父母那“少受益”而“少付出”,因为一家人这样去算计,实在少了人情味,没意思。手足之间,与其去计较那些所谓的“偏心”,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给彼此多做件事、增进彼此的感情上,而要是把攀比当成了一种“较量”,那就太悲哀了。

儿女烦恼 父母偏心我不平

 事件一:
  “为啥钱都给了姐”


  家住城郊某社区的小迟是家中的小女儿,上面还有个姐姐。前些年,因为父母一直供姐姐念书,家中并不宽裕。最近,只有高中学历的小迟因找工作不顺利,就有了自己开店的念头,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援”,希望他们能给自己几万元钱当本钱,然而父母却挺犯难:给不了那么多,积蓄都供大女儿读书了。小迟谅解父母的难处,但心中却酸酸的:“学习好的是女儿,学习差的就不是女儿了吗?当初爸妈为啥不替我的未来想想呢?为啥到我用钱的时候就没有了?”此话一出,当父母的觉得不占理,决定即使借钱也要给小迟筹够本钱,并打算在日后的生活中多照顾一下她。

事件二:
“为啥多给弟家照顾”

  最近南王街道某村的方先生略感不平:几年前女儿出生时,母亲虽然也经常来家嘘寒问暖、加以照料,但好像并不十分上心,一般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才给照看孩子。当初方先生认为,这大约是他们盼孙心切而未能实现所致,农村老人有这种心理也正常,于是就没多想;可是前些日子弟弟家有了孩子,也是个女孩,母亲却关心备至,有事没事抱回家照看,就像宝贝一样。为此,方先生对母亲略有微词,而母亲却认为,这是因为小儿媳不会带孩子,她才格外上心。

事件三:
“凭啥更心疼弟弟”

  如今已经工作的小崔仍然想不明白:当初自己上学时,父母很少照顾,即使高中时学习紧,也是自己骑车大老远回到城边的家中吃饭,不想回家就在学校吃,根本没想过让父母来送饭,可如今弟弟上高中,如果不回家吃饭,母亲就经常做了好吃的让父亲送去,为的是“保证营养,吃得舒服”。一顿饭吃不好就“缺营养”了?这么大的小伙子致于如此娇贵吗?小崔为此常以开玩笑的语气跟父母理论,父母一时不知作何答复,只得说弟弟体质差,没有她让人省心,可崔小姐觉得这只是借口。

旁观者言 客观原因别忽视

条件变化,标准不一

  郝斌中学 恒乐:父母对待子女,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子女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这是客观的原因。有些时候,父母的“区别对待”被当作“偏心”,我觉得这是很片面的,他们可能只是随着时代背景、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而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并不是刻意地要去“偏向”谁。拿以前农村孩子盖房、结婚等事情而言,老大结婚可能花个几万元就够了,等过去个五六年,物价上涨了,形势变化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老二结婚可能花十几万元还不一定够,因此,在婚嫁、求学方面的花费,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的,根本不可能一个标准,所以根本没有啥可比性。另外,每个家庭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甚至是明年就可能跟今年不一样,作为父母,虽然对每个儿女都真心疼爱,但有时却在客观上无法对每个孩子保证公平,在花费、陪伴的时间、关爱的方式上也可能有差别。

给予太多,索取“成性”

  万寿社区 吕华萍:我觉得子女之所以有“不平”之感,是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相对少了,而形成这种失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传统的养育方式分不开的:父母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只是一味地给予,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仍然为其承担太多的责任,而子女呢,往往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稍有偏差就产生不满。试想,如果两个孩子,一人向父母要一套房,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而言,那将是多重的负担。孩子到了应该自立的年龄,如果依然依赖父母、向之索取,缺乏应有的独立精神,与兄弟姐妹互相攀比也就在所难免了。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加入农人之家大家庭

QQ|手机客户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规则制度|隐私政策|小黑屋|活动|水果邦 ( 京ICP备06047721号-4 )

GMT+8, 2024-5-19 00:50 , Processed in 0.013263 second(s), 1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